國內外詐騙商瞄上了我國外貿型企業!近幾年,我國企業在進行對外貿易時屢屢遭受國內外騙子的黑手,每年外貿詐騙給中國企業造成的損失至少有數十億美元,讓很多企業損失慘重。
國內騙子下黑手
雖然政府嚴厲打擊,但隱藏于都市豪華寫字樓里的“外貿騙局”依然屢禁不絕。2006年1月4日,深圳羅湖區檢察院依法對偵破的特大合同詐騙團伙黃某等21名涉案犯罪嫌疑人批捕。
經審查,犯罪嫌疑人黃某糾集幾名犯罪嫌疑人,虛假出資成立了東駿匯泰咨詢(深圳)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東駿匯泰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商量以為國內生產廠家提供外商訂單為名與客戶簽訂合同,從中每家收取3.6萬元的“海外運作費”,以達到騙取客戶財物的目的。從2004年7月到偵破時止,該團伙騙取全國各地200余家公司的“海外運作費”共達數百萬元。
謹防自身過錯重演
針對上面的案例,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許蘭亭認為,這類案件的特點第一是隱蔽性比較強,是有合法包裝的,所以它的犯罪目的隱藏很深,不容易被發現;第二,它計劃性很強,事先經過周密的策劃,為了騙錢先自己投入幾百萬,成立了一個公司;第三個特點,它是利用經貿活動來詐騙,有的時候定罪很難,容易和普通的經濟糾紛、民事糾紛相混淆。
談及在日后的商業活動當中,對此類詐騙的預防,許教授說:“其實所有的被害人不管是作為公司企業的被害人,還是作為普通老百姓的被害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受害者都是有一定過錯的。他們有時候貪小便宜,就放松了警惕,放松了對對方誠信的調查。一個好項目誘惑越大越應該謹慎,不要盲目地掏錢,當需要你掏錢的時候,你一定要了解對方成立的時間長短,有沒有什么業績,它的客戶群體是怎么樣的?!?/p>
同時,也有人認為,像這樣的犯罪行為光靠普通的商家來防范恐怕還不夠。政府部門也要切實履行起自己的職責,比如,公安、工商、稅務、銀行等等都要履行自己的職責,建立一個聯網的監控體系。針對一些企業,如果成立時間很短,但是很快就要求注銷,或者成立時間很短就有大量的現金往來,出現這種不正常情況要及時地調查核實。如果是確定構成犯罪的就要及時地查處,堅決打擊。
國外騙子心更黑
近日,某媒體揭示了中國企業被騙的另一個案例。2005年初,浙江一家服裝廠收到了一份來自巴基斯坦進口商的傳真,聲稱要購買價值4萬美元的各式服裝。不久,雙方就簽訂了出口合同,巴基斯坦廠商痛快地支付了10%的定金。
5月份,中方的貨物順利抵達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口,卻遲遲不見對方來提貨。長期等待后,巴進口商聲稱暫時資金短缺,沒錢贖單提貨,繼而又以產品質量不好為由要求浙江方面以1萬美元的價格把貨物賣給他們。在此期間,浙江的這家服裝廠曾想把貨物退運回國,但由于巴基斯坦退運手續非常復雜,再加上滯港費用昂貴,最后還是不得不以低價賣給巴方進口商。這筆生意讓這家小服裝廠血本無歸,很久不能恢復元氣。
據中國商務部的官員介紹,不少國外騙子公司與我國企業建立貿易關系后,頭幾筆生意信用都很好,貨款很痛快地就按時付了。直到我國出口企業對其放松警惕之后再行騙術,往往讓我國出口企業措手不及,難以應對。還有的國外騙子擺出一副大買家的樣子,派專人到中國監督發貨,可一旦貨物到了進口國港口,騙子嘴臉就馬上暴露出來了。
當心“地雷”?摸清底細
對于上面所發生的情況,商務部梅新育博士認為,一般來講,信用證的付款方式比較保險,可是手續費較高。我國很多企業出口的產品沒有核心技術,競爭力不強,一些企業為了盡可能地保住自己的價格優勢,并獲得更多的利潤,常常選擇費用較低的付款方式。而這種付款方式也意味著高風險,一旦遭遇貿易詐騙,就啥也沒有了。
此外,信用調查市場不健全是我國企業頻繁被騙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國內的信用調查公司的收費相當高,大多數企業對信用調查重視程度不夠,很少有人在和國外進口商簽單之前,去找信用調查公司摸清對方的底細。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信用調查公司因為生意少所以才收費高,而收費高了生意更少,費用不得不再往上漲。
梅新育博士提醒國內企業,在和國外進口商第一次打交道時,最好對其有一個詳細的了解。騙子公司大多都是在合同條款上搞鬼,一定要慎重選擇付款方式,對待任何客戶,都不要輕易接受風險高的付款方式。即使是信用證付款,也不能輕易接受附加軟條款,因為這里面很可能埋有“地雷”,要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