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七月間,從芒種到小暑這一段時間,我國長江以南不少人感到身體不舒服,主要表現為四肢困倦乏力,頭昏胸悶。有的出現低燒,精神不振,口淡黏膩,形體消瘦,體重下降;有的食欲減退,見到油膩食物就惡心想吐,大便溏泄。以前有過腰肌勞損、關節扭傷、骨折或作過手術的人,則感到原來疼痛部位、關節或切口酸痛。人們往往以為是生病了,或是舊病復發,但一切檢查均正常。中醫對此稱之為疰夏,又稱苦夏,與季節有關。
現代醫學認為,疰夏是一種亞健康狀態。主要原因是進入梅雨季節后,氣溫升高,氣壓偏低,空氣中濕度增加。平時缺乏鍛煉,體質虛弱者不能很快適應這種悶熱潮濕氣候,汗液發散不暢,產熱散熱失衡,心肺功能降低,胃腸道消化液減少,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
克服疰夏亞健康狀態,首先是精神調攝。心平氣和,氣機宣暢,煩悶自然減輕、消散。
其次是設法改善居住環境氣候。黃梅時節應經常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有人認為外面濕氣彌漫,緊閉門窗可以防止屋內受潮。如此時間一長,室內外空氣缺乏流通,加上氣溫高、濕度大,真菌、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繁殖加快,影響室內環境,危害人體健康。一般認為,傍晚室外濕度最低,這時打開門窗通風最好。清晨太陽未出,空氣相對渾濁,許多有害氣體和物質沉降在靠近地面的地方,打開門窗反而會引入不潔空氣;中午室外空氣濕度大、溫度高,門窗大開不僅會使人感到悶熱,而且會助長霉菌孳生。有條件者可以打開空調器的去濕檔,降低屋內濕度。也可使用除濕機。
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夏季晝長夜短,以稍早起床、稍晚睡眠為好。最好每天睡午覺,無睡意時可靜臥片刻。合理安排飲食。口渴時及時補充液體,最好是喝淡鹽水或西瓜汁、番茄汁等。食物以清淡爽口易消化為宜,如冬瓜、青菜、黃瓜、絲瓜、綠豆、扁豆等皆為時令佳品,其中冬瓜、扁豆等還具有健脾利濕之功。葷菜應以家禽、魚類、奶類等為主,不可過食,避免肥膩油炸等難消化的食物。
吃一點苦味食品,對消除“疰夏”很有好處。據化學分析,苦味物質主要有生物堿、配糖體、苦味肽、尿素類、硝基化合物等。苦瓜中的苦味物質主要是生物堿中的奎寧,可抑制過度興奮的體溫中樞,清涼祛暑氣。啤酒苦味由啤酒花產生,咖啡、茶葉、巧克力的苦味來自所含可可堿和咖啡因,萵苣苦味是葉綠素中某些成分造成。這些苦味物質不僅豐富了食品風味,而且具有促進食欲、利尿活血、消炎退熱、解疲勞困乏、清心明目的功效。
其他食療方法也可試用:
1.綠豆50克,鮮蘆根50克,薏苡仁30克,糯米100克,白糖適量,煮粥。
2.綠豆50克,白菊花10克,橘皮10克。先將綠豆加水煮爛,取其湯汁沖泡白菊花、橘皮,再加白糖適量,代茶水飲服。
疰夏嚴重者,可適當服用中成藥,如香砂六君丸、六一散或辟瘟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