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不能“拔苗助長”
專家認為,幼兒的任務就是吃喝玩樂,即使真是小天才也不能“拔苗助長”。剛滿9個月的小雨思還不會講話、不會走路,但她卻可以“背”出幾十首唐詩,計算出五位數以下的加減法,甚至連簡單的應用題也能在短時間里得出答案。有這么神奇嗎?
9個月的小雨思因為不會說話,答題方式十分特別:首先看一次排成一圈的字塊,然后再按照答案順序挑出所需方塊。測試開始,小雨思哭鬧了一會,在父親的攙扶下爬向了筆畫復雜的“蓬”字,一把抓起來,然后一個字接一個字地,將《小兒垂釣》整首詩歌一字不差地排了出來,多余的字塊她不再碰。隨后父親又給她出了道兩位數連加題:“阿妹,36加39加23是多少啊?”重復了幾次之后,小雨思挑出“玖拾八”三個字塊。用中文數字來答題是父親的安排,他說只有這樣才能證明雨思不是隨意地拿出計算的結果。隨后又算出記者隨機寫下的兩道計算題。
孩子剛滿月就開始訓練。對于女兒,盧先生自豪地表示:“我從她滿月就開始訓練她了。”他介紹,雨思剛出生后不久他就以逗著玩的形式教她辨物,從手機、遙控器、爽身粉等開始。當發現墻上的日歷吸引著雨思好奇的目光時,盧先生第二天就買了一盒數字方塊教她數數;之后,又買來一幅《兒童知識掛圖庫(2-3歲)》教她識字。小雨思5個月大的時候,除了學5到6歲的唐詩圖庫,還在父親的刻意安排下學習解答應用題。
在一個不到2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簡單得只剩下床和飯桌,“我現在雖然生意失敗了,老婆走了,但賣了電視機都要堅持教育女兒”。
醫學和教育專家分析了小雨思的個案后呼吁:停止刻意制造“神童”
新生兒真的具備這樣學習的生理條件嗎?中山大學附二院小兒神經學教授張玉蘭指出,一般9個月大的孩子已經可以表達“要”或“不要”的想法,經過強化訓練后可以條件反射性地記住一些字,但不具備計算能力,因為這是由大腦發育過程決定的,起碼要到兩歲時才開始理解簡單的計算。對于小雨思的個案,張教授表示非常特殊,但由于沒有具體接觸,不做任何評價。
華南師范大學教科院的楊寧教授在聽到這個個案后表示 :不排除雨思是小天才,但希望家長停止人為制造“神童”的行為。“很多家長喜歡讓小孩子背唐詩,其實他們對這些根本不理解,長大以后也會忘記的。”楊教授指出,目前學術界對幼兒心理認識尚淺,家長望子成龍的行為很容易對孩子造成不確定的影響,也是對兒童認知的剝奪;另外,由于沒有經過研究,家長的急功近利可能會造成“播下龍種,收獲跳蚤”的結果。
“幼兒的任務就是吃喝玩樂。”楊教授說,“10歲之前是潛能宣泄的過程,重點不在老師教,而是幼兒自己學自己喜歡的東西。”楊教授指出,如果過早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容易過早地對其結構定型,把以后的發展潛力湮滅了。
粘人不是壞習慣
0~1歲半的寶寶多半會對父母產生依戀感。如果到了這一年齡的寶寶還沒有對家人產生依戀感的話,將來就有可能養成很難與人溝通的怪異性格,從而給未來的生活蒙上陰影。目前,因為工作或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多數父母已經沒有條件全天候養育、照顧寶寶。請保姆或者老人來照料寶寶的生活起居已經成為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由于寶寶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大大減少,寶寶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也日漸疏遠。很多父母不僅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反而因為自己生了個不會粘人的好寶寶而暗自得意。殊不知,嬰幼兒和母親之間溫暖、親密、連續不斷的關系——適度的依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粘人現象)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實上,適度的依戀有助于幫助寶寶建立安全感,提高自信心,而不是像有的父母理解的那樣,認為寶寶粘人是一個讓人難以忍受的缺點。
育兒專家認為,低幼兒粘人不僅不是壞習慣,相反,適當地粘人還可以幫助寶寶掌握與人溝通和交流的技巧。如果在嬰幼兒時期,寶寶沒有對父母產生適度的依戀,將來就可能很難與他人溝通,甚至可能影響他今后的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因此,父母最好不要為了省事而將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扔給保姆或老人,而應該自己帶。
另一種形式的牙牙學語
加拿大和美國科學家選擇了兩組幼兒進行觀察研究。其中一組幼兒的父母嚴重失聰,只能用手語交流,另一組幼兒的父母聽力正常。對兩組自身沒有任何聽力障礙的幼兒進行跟蹤觀察的結果表明:父母失聰的一組幼兒與另一組幼兒相比,除普通的手勢之外還會做出一組特征截然不同的手勢,頻率較為緩慢但富有節奏感。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手勢是寶寶表達自身需求的方式之一,是另一種形式的呀呀學語。這一發現同時表明,幼兒對于語音和手勢等不同的交流方式都非常敏感,這正是他們獲得語言能力的關鍵所在,與交流的方式沒有必然聯系。在正常的環境里,幼兒會牙牙學語,逐漸學會說話。如果他們面對一個以手勢傳情達意的無聲世界,他們就會以稚嫩的手勢步入學習說話的進程。
寶寶性格特征可能延續終身
早在1980年,卡斯比教授就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測試。受測試幼兒都被問到22個行為特點方面的問題。根據面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劃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型。其中充滿自信型幼兒占28%,良好適應型幼兒占40%,沉默寡言型幼兒占8%,坐立不安型幼兒占10%,自我約束型幼兒占14%。當這些孩子長到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并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他們成年后的性格基本沒有改變。
卡斯比據此認為,寶寶性格特征在3歲之前已經基本定型,雖然在以后成長過程中有一些改變,但這種變化似乎不太明顯。卡斯比教授因此倡議父母和幼兒園老師務必認真對待3歲以內寶寶的所作所為。不過,他也承認,一個人的性格到成年后又改變的情況的確存在,這取決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寶寶將來所處的社會環境。如果能在寶寶3歲之前通過教育給寶寶施加影響,那么寶寶未來的發展走向就比較樂觀,反之亦然。
日本家庭的廚房游戲
日本人認為家務絕非婆婆媽媽的事,也絕非瑣碎、難登大雅之堂的事。做家務是一門需要從小培養、學習的生活藝術,也是一項比游泳更均衡的運動。通過做家務,寶寶在敲敲、打打、揉揉、拉拉的過程中經歷了各種不同而豐富的情緒體驗,這種經歷能夠使他們對自己所擁有的能力更加自信。
目前,日本幼教界、媒體、社會學家、烹飪學校及兒童產品廠商都在大力鼓吹做家務事對寶寶和家庭的好處。比如,書店熱銷的書籍是“兒童料理食譜”;百貨公司家電部門當紅的是“兒童專用廚具”;電視臺最為叫座的節目是NHK的“兒童烹飪”。在各界的推動下,“兒童烹飪”和“廚房育兒”成了日本家庭一項時髦的休閑活動。媽媽們通常會仔細地去閱讀有關廚房育兒的書籍,或者到幼兒園開辦的“烹飪實習”課堂見習,在寶寶1歲之后就開始讓他體驗廚房游戲的樂趣。比如寶寶洗碗實際更多的是在玩水,但這正是寶寶熟悉家務并且愛上做家務的必經途徑之一。
國外寶寶的如廁訓練
如廁訓練向來是令媽咪頭痛的事情之一。那么國外的如廁訓練情況如何呢?
美國兒科專家堅決反對強制訓練寶寶大小便,和對尿床的寶寶進行體罰和羞辱。他們認為5歲的寶寶尿床是正常現象,批評則會增加寶寶的壓力。他們還認為訓練寶寶大小便要保護寶寶好奇、愛學習的天性,用多種辦法正面鼓勵。比如寶寶尿濕以后可以過一會兒再給他換衣服、尿布,通過這種方式讓他體驗尿濕以后的感受。美國媽媽一般在寶寶2歲或更大些時借助商家推出的全套訓練用具,如漂亮的音樂便盆、傳感尿片、卡通畫冊和對父母進行指導的小冊子等開始快樂的如廁訓練,90%的寶寶在4~4.5歲學會如廁。
日本媽媽一般在寶寶2歲以后訓練如廁,他們認為強制寶寶學習如廁會讓寶寶心理緊張,將來甚至可能導致各種心理疾病,因此,日本媽媽沒有為寶寶把尿的習慣。如果寶寶尿在地板上,媽媽也不會責罵,而是細致地擦給寶寶看,讓寶寶自己體會他這樣做會給媽媽增添許多麻煩。
澳大利亞媽媽認為給寶寶把尿的姿勢違反自然規律,看上去很痛苦,自由大小便是嬰兒的成長階段——也只有這一階段才能擁有的人生樂事,實在不該剝奪。等寶寶長到兩三歲,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識和自控能力,能通過語言和大人交流了,就可以慢慢地摘去尿布。即便寶寶到了五六歲仍然尿床,大人也不會將它看成多么嚴重的事,當然寶寶也不會因此受到羞辱和責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