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黃蕙吟
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院首席講師兼學術主任,世界幼兒教育-香港分會主席,香港教育學院幼兒學系「方案」顧問。
朱家雄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上海市幼兒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華東師范大學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學前研究所所長。
陳國強
曾長期擔任南京市實驗幼兒園園長,現為該園顧問。江蘇省特級教師,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特聘教授,江蘇幼教研究會副理事長。
程秀蘭
陜西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教學主任,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陜西省學前教育研究會副會長,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會會長,陜西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
如何選擇幼兒園?
家長問:我的孩子已經三歲了,在為他挑選幼兒園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周圍的幼兒園無論從設施、還是師資上都不盡理想,不知跨區上別的幼兒園是否要增加費用,幼兒園的等級差別是怎樣的。
答:幼兒園的等級基本上是各省評出的,標準大體相同,一般來說以一級為最好,以下依次為二級、三級。
一般來說,為幼兒挑選幼兒園以離家近最好,這樣可以省卻很多的麻煩,節省不少時間。接下來再考察幼兒園的軟件與硬件設施。
一個好的幼兒園,首先要看老師,看看老師是否有愛心,是否有熱心,這很重要,所以要多走幾家幼兒園,了解一下里面的老師,再有就是看看幼兒園是否正規,衛生條件如何,格局是否好。有人說千萬不要把孩子送小區里的幼兒園,一來場地有限,二來活動也受限制。其實現在許多較大樓盤小區與著名幼兒園強強聯手,所建的幼兒園也是相當的不錯。選幼兒園關鍵一點是要看幼兒教師的素質是否高,這就需要自己打聽,同時幼兒園的環境也很重要,為幼兒提供寬敞的教室,豐富的玩具,寬闊的活動空間十分必要。
另外,當班的老師對孩子好與不好也很重要。在我們沒條件要求什么先進教育理念的情況下,老師喜歡孩子,自己的孩子也喜歡這個老師,才是最讓人放心的。畢竟名氣是說給大人聽的,可幼兒園是孩子自己親身感受的,再大的名氣,孩子不快樂也是白搭。而且,當你進入到幼兒園里每個班級,就發現已經和幼兒園本身關系不大了,一個班級就象一個家庭,這個家庭里媽媽或者爸爸是什么樣的人,他就有什么樣的態度對待這些孩子,也就是說,帶班老師自己的性格、情緒、價值觀、對教育的理解才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
至于費用問題,一般來說本區若有空余名額,外區也可報名,是否加費各園規定不一,這主要取決于幼兒園的知名度,報名人數等。
專家觀點
幼兒園里的孩子學什么?能背多少唐詩、能算多少數字、會使用電腦......許多家長曾經為自己孩子比別的孩子先學會這些知識而得意不已。為了投家長所好,也有一些幼兒園推出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學習項目。專家認為,幼兒園不是學知識的地方。孩子到幼兒園,最大的收獲應該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與他人正常溝通。幼兒園不是學校,幼兒教育要以生活作為參考體系,直接面對生活,著眼于幼兒素質的提高、良好習慣的養成,并強調教育內容的生活化和啟蒙性。
在一些人觀念里,幼兒潛力的早期開發被異化為剝奪幼兒游戲權力的技能訓練;幼兒的入學準備被異化為小學化的識字、拼音的灌輸等等。其實,給孩子灌輸所謂的“知識”,往往會犧牲孩子的快樂和自由的天性。
有關專家不久前曾經在一個家長俱樂部做過調查,其中有這樣一道題目:您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主要看中幼兒園的:1.物質環境,2.教師水平,3.獲取知識多少,4.孩子是否快樂、健康。結果大部分的家長都選擇了第4項。
孩子要上小學了,家長該如何準備?
家長問:我的孩子已經6歲了,秋季就要進入小學上一年級了,我們想作些準備,但不知從哪里入手。
答:最近,有些大班幼兒家長來信詢問有關怎樣對孩子進行入學準備的問題。有的家長問是否應抓緊這幾個月教孩子學點漢語拼音,讓孩子多識些字,做些數學題;有的家長說,快上小學了,孩子還那么貪玩,是否該將家里的玩具收起。
幼兒園與小學是兩個不同的生活與學習的環境。孩子在幼兒園得到老師和保育員的精心照料,而到了小學,許多方面都要求孩子自我管理了。如課間10分鐘,需要孩子自己安排活動,包括喝水、上廁所等;在幼兒園孩子們是以游戲為主要活動形式,是寓學于玩的,而到了小學則是以課堂學習為主要活動形式了;在幼兒園一般都能保證充足的午睡時間,而到了小學可能就沒有午睡時間或只有短暫的午休。還有,孩子每天早晨入園時間往往不是限制得很死,但到了小學則必須在規定時間到校。上面種種差異就必然形成一個坡度,要求孩子去適應一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為了減緩這一坡度,增強孩子的適應性,家長就要加強對孩子進行入學準備方面的教育。
■入學準備的核心是什么?
對于幼兒入學前應做哪些準備,存在幾個比較片面的觀點:有的人認為“準備”是物質方面的準備,如準備好書包、文具等;也有相當多的教師及家長認為:幼兒入學準備應是提前讓幼兒學習一部分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如認拼音、做數學題等,以為這樣可減少幼兒入學后的學習難度和學習量,幼兒能較快地適應小學學習。但是“幼小銜接”研究結果表明:第一,幼兒入學后學習感到困難的真正原因是幼兒能力發展水平低,即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差。表現為學生對小學的學習內容──符號學習(文字,拼音、數字均為符號)感到聽不懂、不理解、沒掌握。第二,幼兒入學準備不足的另一個方面是社會適應能力差,即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規則意識、任務意識發展水平低,這直接導致一部分幼兒入學后不能主動、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能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作業等。
■怎樣才算幼小銜接好了呢?
檢測的敏感指標可用三句話來概括:一是“學習感興趣”,即對學習本身充滿著好奇和興趣,能積極主動地學習,不懂就問;二是“活動能合群”,就是在日常學習活動中,能與家人、親友、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三是“生活有條理”,也就是能獨立自主地安排妥帖包括學習在內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著、盯著才去完成。
■孩子能提早入學嗎?
最好不要提前入學。因為孩子的發展除智力的因素外,還有身體的因素,單純以一方面的因素決定孩子的入學時間,是不妥的。如果孩子的身體很高大,但身體動作的協調性較差,即使上小學,仍然會與其它同學產生差異。有些孩子雖然認識很多字,但其思維方式仍以動作、形象為主,上了小學,數學等方面的學習就會出現不適應。提早入學的最大不利是:孩子的發展在原有的年齡段是較好的,但躍一級臺階后,就成為發展一般甚至較差的,這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壓力,產生\"我不如別人,我真笨\"的感受,時間長了,自信心就會降低或喪失,以后會形成惡性循環。
■怎樣幫孩子適應小學的作息規律?
在入學前幾個月,可以按照小學的時間表為孩子列出一份作息計劃,例如,早睡早起,家長最好能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從7月開始,可逐漸安排孩子進行午間活動,讓他習慣不午睡;家長每天晚飯后都要看報,可讓孩子看自己喜歡的書,孩子上學后,很自然就習慣了晚上做家庭作業。
學校的建議
進入小學前,要幫助孩子在四個方面做一些準備:第一,情感方面。通過談話、參觀小學等活動幫助孩子喜歡小學,避免使用“讓小學老師來管你”、“上小學后看你還怎么玩”等負面語言使孩子形成對小學的反感與恐懼。 第二,生活習慣方面。幫助孩子了解小學一日生活,提前作些準備,提高孩子自我照顧和保護的能力。第三,學習習慣與能力。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接觸抽象符號的學習,培養孩子的任務意識(比如:記住老師留的作業并能完成)。第四,社會性方面。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
孩子在幼兒園里學習什么?
家長問:孩子馬上要入園了,我們想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都學些什么。
答:我們先來羅列一些孩子在幼兒園學到的或者說應該學會的“本領”。
學習怎樣做學生進了幼兒園,孩子學會了把玩好的玩具放回原處,學會了離開教室的時候,聽著老師的口令排隊,知道自己的座位在哪里,什么時候午餐,什么時候午睡,什么時候吃點心。學會了自控,知道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不能隨便在教室里走來走去,不能隨意打斷老師。
學習怎樣交朋友其實,許多3~4歲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社交經驗,幼兒園又為孩子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氛圍,教他們怎樣保持友誼,教他們在沒有老師和媽媽幫忙的情況下,自己怎樣獨立解決小伙伴之間的沖突。
孩子學會怎樣參與別人的活動,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他可以上前招呼:你在干什么呀?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默默地看別人玩,或者一個人自言自語。這樣的社交對于孩子長大之后融入集體大有幫助。
學習怎樣獨立做事在幼兒園里,老師不可能像爸爸媽媽一樣對這么多小朋友仔細地關照,他們會要求孩子們在規定的幾分鐘里穿好衣服,要求他們在短時間內穿上外套到教室外邊排隊。孩子在幼兒園里學會了自己穿鞋,開果汁瓶蓋,知道上了洗手間之后要洗手。這些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給了孩子相當的自信,也給爸爸媽媽莫大的方便,你帶他出去旅行或去朋友家做客,再也不需要時時刻刻關注著他了。
學會怎樣說故事盡管目前許多學前兒童研究專家不主張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就開始認字,但是聽老師繪聲繪色地講故事,無形中也培養了孩子對書籍的愛好。孩子們還常常會在老師要求下同小伙伴合作表演老師講過的故事,扮演不同的角色。孩子漸漸學會了抓住故事的中心,知道說故事的時候怎樣開頭、發展、結尾,求知欲就是在這樣的氛圍里慢慢萌芽的。
學會請求幫助孩子在操場上玩的時候摔疼了,沙子飛到眼睛里去了,但是怕難為情不敢告訴老師。這是許多初入園的小朋友都發生過的情形。幼兒園老師會鼓勵孩子大聲說話,有事告訴老師。你有沒有發現:原來羞羞答答的孩子更懂得怎樣保護自己了?孩子如果同家庭以外的長者相處愉快的話,今后在同成年人交往方面會有相當的自信。
學會剪剪貼貼這是最好的培養孩子創造力的方式。當孩子用剪刀、膠水、橡皮泥制作手工的時候,他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全都開動起來了。小女孩比男孩子更喜歡這些手工,小朋友們都應該重視這樣的動手經歷,這樣孩子將來學習寫字會容易得多。
學會搭積木搭積木對于培養孩子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概念大有益處。然而,就像小男孩不太喜歡手工課一樣,女孩子通常會忽略積木。搭積木過程中孩子學會了排序和分類。如果孩子想搭一個高塔,手頭又沒有長積木,他們會發現兩塊小積木拼起來可以變成一條長的。這就在無形中為孩子將來學習除法、分數和幾何打下了基礎。
學會辨識標記、概念、節奏幼兒園里沒有認字閱讀課,但孩子在那里認識了數字和字母,辨別了物體的顏色、形狀。知道把兩種顏色調和在一起會變成另一種顏色,知道什么東西是三角形的、長方形的、正方形的。學習唱歌跳舞,懂得節奏感令孩子朗讀的水平提高了。學習樂器對于孩子將來學習數學有幫助,參加合唱和學習鋼琴的孩子在空間想象──如拼圖之類的游戲中表現更出色。
學會跳遠、跳高等運動技能幼兒園里的孩子幾乎每天都有戶外活動,跑步、滑滑梯、攀登和球類游戲,在這些活動中,孩子的身體機能和協調能力得到了最好的鍛煉。操場上的活動也鍛煉了孩子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
經過兩三個月學習,家長可以觀察一下,孩子進入幼兒園后是否學會了不少本領?
專家觀點
加拿大專家認為,幼兒園教師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有搗亂行為對其進行辱罵,將引發惡性循環,增加孩子日后出現行為不良和學習困難的風險。加拿大魁北克大學學者瑪拉·布倫德根所領導的研究小組,對399個孩子從幼兒園開始,進行歷時7年的追蹤調查。研究人員發給每個孩子一個班級同學花名冊,讓他們圈出3個經常被老師批評同學的名字。年復一年,研究人員發現一般的班級中只有1個孩子被圈中,而被圈中的孩子通常總是同一人。
研究人員還發現,85%的孩子沒有成為教師辱罵對象的危險,而剩下15%則有此危險,而且這種危險逐年增加。男孩和在幼兒園中表現出厭惡社交活動和注意力不集中行為的孩子通常成為老師口頭侮辱的對象。
為了判斷教師口頭侮辱的長期影響,研究人員還對影響孩子成長的其他負面因素進行調查。他們發現,盡管其他因素得到控制,早年受到口頭侮辱還是會導致孩子長大后行為不良,并且影響他們的表現。
布倫德根認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老師和孩子兩方面著手,因為這是一個 “雙向問題”,其中老師應該受到更好培訓,學會如何采取口頭侮辱以外的方法教育“問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