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國中小學校里,科技小發明活動蓬勃開展起來了,千百萬中小學生加入了發明創造的行列。在發明創造的道路上,同學們都有一個美好的愿望:現在做個小發明家,長大后做個大發明家,為祖國的繁榮昌盛作出自己的貢獻。但一想到發明,有些同學又可能覺得它很神秘,好像高不可攀,其實不然,發明創造并不神秘。
發明就是創造新的事物或新的生產方法。這些新事物和新的方法是前所未有的,或者是原有的事物,原有的方法的改進。這樣,小發明創造就更沒有什么神秘了。小發明創造主要是人們在日常學習、生活、工作、勞動當中,對那些感到用起來不稱心、不順手、不方便的東西和方法,用自己學過的科學技術設計制作出更稱心、更順手,使用起來更方便的新東西,創造出新的方法,或者是對現有的東西,現有的方法進行改進,從而給自己或別人的學習、生活、工作、勞動帶來方便,給社會創造財富、給人民帶來幸福。作為青少年科技輔導員,根據科技活動課的特點,強調學生親自去實踐、發現、體驗,強調學以致用,又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既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也注重智力與能力的發揮,使創造教育滲透到整個教學中使學生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
立足“三小”就會從小到大走進發明創造的王國,獲得一項成功的小發明創造并不難,它同大發明比起來,往往要容易得多,因為這些小發明創造選擇的課題比較廣泛、比較簡單,所解決的問題比較單一。為此,發明創造要瞄準小目標,隨時注意發生在身邊的小問題,把自己的發明念頭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現為小設計。把小目標、小問題和小設計三者相互聯系起來,小目標是發明創造的方向,小問題是發明創造的對象,小設計是發明創造的措施,立足于“三小”就會有所發明創造。
小發明具有四個特點:首先,小發明是首創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方法,而不是重復制造原來已有的東西,這是最主要的特點;其次,小發明的特點是“小”,小發明的課題往往是同學們在日常學習、生活和勞動中能夠經常接觸到的事物,而不是那些高深、尖端、難以辦到的科研項目;再次,小發明是在自然科學范疇里的發明創造,而不是在社會科學領域;第四,小發明要具有實用性,搞小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應用,而不是為了陳列和擺樣子。只有同時具備以上這四個特點,才能算得上是小發明。
發明創造不論它的成果大小,都是有利于人類生活,有益于社會進步的新生事物。能不能成為發明創造,發明創造的水平怎樣,主要看它的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的程度如何。新穎性指的是前所未有,或不同于舊的事物;先進性指的是與同類事物相比,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甚至全面進步的事物;實用性指的是能夠被人們理解、接受,并且能制造、使用或應用的事物。在整個發明創造活動中,力求達到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性,是發明創造追求的目標。
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事物,因此,任何事物都是人們革新改革的對象。那么,同學們應該從哪些事物著手進行發明創造呢?我在指導學生發明創造的實踐表明,著手點就是在家常做的事物常用的物,這就是勞動工具、學習文具和生活用具等“三具”。我們接觸的勞動工具很多,各種勞動工具在使用過程中,多多少少總有不得心應手之處。正是針對這些不足的改進而取得的發明創造成果。勞動工具、學習文具和生活用具都是我們進行發明創造的廣闊天地。而這些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你只要有心創造、留心觀察、用心思考,總有一天會做出發明創造的。
參與發明創造,要有創新的思維、創新的知識、創新的實踐。創新的思維,就是要求同學們面對現實能產生新念頭、能提出新想法。新思維可能實現不了,甚至是不科學的,但是我們首先要敢想,先想出來,然后再去判斷它是否科學合理,能否行得通。發明創造需要知識,即使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發明創造,也離不開知識。在發明創造中,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所用知識,就是創新的知識。同學們在想發明創造的時候,要大膽地想,想得要多、要大、要高,但要真正做出一個發明創造的時候,就得考慮自己是否具有相應的創新知識。發明創造既要想又要做,才能實現。實踐檢驗你所想的對不對,就要同學們有實踐創新的思想。在發明創造中,要有創新的思維、創新的知識、創新的實踐。三者緊密聯系,缺少了創新的思想,就不會有任何發明出現;缺少了創新的知識,發明就無法做起;缺少了創新的實踐,就不能檢驗發明是否正確、是否必要。發明創造是人類智慧的結果,而一個人的智慧體現在“想”、“說”、“做”的過程中。因此,同學們要想有所發明創造,就必須勤于動腦,在,想、說、做的過程中孕育發明創造的花果。
總而言之,只要同學們能夠根據小發明創造的特點,立足“三小”,圍繞“三具”,抓住“三性”、切記“三要”、勤于“三動”的要求,細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大膽想象不安于現狀,不墨守成規,不被前人的現成的結論束縛住自己的頭腦,發揮創造精神,自己去動手實踐,去制作,破除對發明創造的神秘感,就會邁入發明創造的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