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考的是知識,是策略,是心態。三者中任何一方面的失誤都會導致失分。因知識和策略造成的失誤可以認為是知識性失誤,而筆誤、計算失誤及某些習慣性錯誤可以歸結為心理性失誤。知識性失誤與心理性失誤常常交結在一起,成為考試失分的最大隱患,必須予以消除。其具體措施有:
切實落實雙基 強調對概念的實質性理解,對技能的靈活運用,強調對知識結構的優化。考試答題離不開對知識的記憶,離不開堅實的基礎。對“雙基”的認識和落實以往存在著一些弊端,如將基礎知識僅僅限于課本內的各個知識點,將基本技能縮小到解題技能等。實際上,知識是基礎,基本觀點、思想和方法、態度也是基礎。技能是基礎,學會掌握技能、形成能力也是基礎。以往在技能中側重于解題技能的訓練,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以練習為主,目前課改的目標之一就是要使學生獲得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要成為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學生的頭腦不僅僅是一個“知識倉庫”,還應當是一個“工具倉庫”,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號準高考脈搏 高考命題的“穩中有變”、“穩中有進”的原則中的“變”和“進”是課改的要求。考生應“以不變應萬變”: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課內舉一,課外反三;擴大閱讀、拓寬視野;增加積累,靈活運用。搭準了高考的脈搏,相信一定會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的。如何預先及時準確地把握準高考脈搏?一是發動教師編寫高考復習資料。各備課組教師在吃透《考綱》、《考試說明》的基礎上,根據高考題型特點,每人負責一個大題的資料編寫,編寫出高質量的復習資料。經高考檢驗,證明自己編寫資料有很多優點,能集思廣益,能突出重點。在其他復習資料的選用上,學校嚴格把關。二是拓寬信息資料渠道,篩選消化吸收各地信息。學校派出骨干教師赴各地參加高考研討會,并帶回大量有效信息,收集各地的適應性考試卷、模擬卷,回來后經教師篩選、消化,再供學生使用。
培養策略意識 平時做題時力求一題多解,并善于比較多種思路的優劣,找出其中最基本、最樸素、最簡捷、最有效的思路;解題要有科學的思想,多一個思維回路或多一個解題步驟,就多一份干擾和多一個犯錯誤的機會。
防范負面定勢 要防范思維定勢的負效應,對高考出現的似曾做過的題目,不要老想著“我做過這題目”,而要想著“我正在做這道題”,因為這樣的考題與平時所做練習題往往形同實異。
優化考試心理 面對一套試題,應該有穩定的心態,在按題號順序作答的前提下,可適當采用先易后難,先熟后生,先同后異(同學科、同類型)的策略,以最佳狀態去克服急躁、緊張焦慮和丟三落四的情緒。對會做的題,要特別注意表述準確,考慮周到,書寫規范,切實解決“會而不對,對而不全”的問題;解題時既要注重一次性成功,又要重視復查環節,還要敢于放棄。在平時的模擬訓練中,一定要體現“平時是高考,高考是平時”的訓練思維,把學生置于一種仿真的環境,對答題速度、答題規范做出嚴格的要求,只有關注了時間,就有了時間,就有了效率,就有了速度,就有了緊迫感,就有了機智。時間長了,就會做到:平時訓練當大考,大考自然當小考,高考心態自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