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最棘手的要算作文教學了。傳統的作文教學往往費力不討好,教學效率低,學生也不買賬。我認為從以下幾方面創新作文教學,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切實轉變作文教學觀念
傳統的作文教學,教師注重的是寫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導與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寫作思維的培養。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教學和訓練要有梯度,可以把仿句、仿段、評改納入作文課堂,當成作文教學,把作文的機會充分讓給學生,要學生大膽地說、寫、評,突出學生的作文課堂的主體地位。常聽到不少教師抱怨學生啟而不發,其實不然,學生的并沒有腦中蘊藏巨大的創造潛能,具有無限的創造力,這就要求都是要充分相信學生,把作文的權利真正交給學生。老師只是優化作文指導,引導學生根據寫作范圍和自己的興趣,激發學生表達的沖動。
二、切實改變作文教學形式
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大都是把作文題目寫在黑板上,教師指導學生審題,然后學生自行作文。實際上作文教學形式可以多樣化,可以由生動豐富的活動組成。例如:課題“說說心里話”中,可以讓學生觀看家庭碰撞的幾幅畫面后,然后要求學生回顧自身經歷談談自家的種種矛盾。又如:課題“遨游在想像的天空”中,老師以“○、△、∥”為材料構圖,讓學生寫上一句兩句解說詞,還可以讓學生聽音樂寫作文等等。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另外,那種“反彈琵琶”的立意作文,更能培養學生的作文思維,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例如,高三教材中有這么一則材料:
東漢時有一少年叫陳蕃,獨居一室而庭院齷齪不堪。他父親的朋友薛勤見狀批評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他說:“大丈夫處世,當打除天下,安事一層?”薛勤當即針鋒相對地反問:“一屋不歸,何以掃天下?”
對這則寫作材料的立意,絕大多數學生與材料的原意相符,主張做大事要從小事做起,然而我要求學生從反面立意。有的學生能從“生命有限,舍小而取大”、“有所不為而后有所為”等角度立意。學生對這樣的作文形式很感興趣,寫起作文也有話可說。
教師在教學中要處處留意挖掘教材中的訓練點,適時對學生進行字、詞、句、段、篇和聽、說、讀、寫、思的作文綜合能力訓練,在訓練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設計仿寫練習,要求學生仿寫含有比喻和通感的寫景句。這樣既激活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豐富作文教學內容
在作文教學內容上要有大改觀,要突出三線,即:生活線一思維線—語言線,三線并重。如在課題“以心靈發現心靈”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精彩的片斷亮出來一心里的話兒說出來一優美的文章寫出來”三部曲作文教學法,又如在課題為“抓住關愛的震顫”中,可以先讓學生看鏡頭:
1.鏡頭一:女兒上學時,父母關愛的表現;
2.鏡頭二:女兒放學時,父母關愛的表現;
3.鏡頭三:女兒在做作業時,父母關愛的表現;
然后讓學生暢談自家父母關愛的細節,最后動筆寫片斷。這樣就較好地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語言(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在日常作文教學內容上要注重以下關系的選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等。
四、切實改變作文教學手段
在現代作文課堂教學中,可運用多媒體技術,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以非線性結構來組織教學,把信息內容與組織形式呈現的多樣性、復雜性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一種動態的、開放的結構化認知形式,把學生帶入特定的環境中,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像、動畫、音樂等多種信息于一身,形象逼真、生動新穎,能充分刺激學生眼、耳、腦等多種器官,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趣化作文學習的氛圍,提高學生感知作文的能力。采用多媒體進行作文教學勢必能夠收到“多快好省”的效果。
面對洶涌而來的作文教學改革,我們教師應該做些什么準備,作出哪些調整,我認為:寫作課堂應該是雙向互動交流的課堂,是以心換心,是心與心的交流。教師應該做到:
1.教師要有平等民主意識。
2.不能總是設置套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教師不能先人為主。
3.教師要學會寬容,不是原則的東西,或是見仁見智的東西,要允許學生大膽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