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豆油、菜油都是從地里種出來的,石油能不能也像食用油一樣種出來呢?
其實人類在大自然中早就發現含有天然烴油的喬木、灌木,它們就可以生產出石油。
在巴西發現一種古老的三葉橡膠樹,人們只要在樹干上挖一個洞,就能流出狀如柴油的液體燃油。美國加州的黃鼠草和香槐樹都能提煉出石油,其產油量還很可觀。我國海南省的油楠樹,砍掉樹干,油就源源不斷流出,一顆樹日產油可達10~15公斤。
植物石油容易種植和開發、含雜質少,便于提煉,對于石油貧乏的國家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菲律賓為此種植了120萬公畝的銀合歡樹,據估算6年后可收獲石油1000萬桶(每桶約合190升)。新西蘭用“無土栽培法”種植的一種高光效植物,一年內一顆樹芽就可繁殖出100顆以上含有石油的樹苗。
美國加州大學卡達文博士在尋找從地里生產出石油的植物的過程中發現兩種含白色乳汁的灌木樹流出的乳汁和石油的成分十分相似,便開始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試種了約6畝地的“石油樹”,一年中竟收獲了50噸石油。由此美國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石油植物研究所,從事研究“種石油”的有關問題,后來他們發現一種名叫“黃鼠草”的雜草,含有豐富的石油成分,經提煉每公頃野生雜草就可提煉出一噸石油。該研究所為此用人工培養雜交的黃鼠草,其含油量每公頃可提煉出6噸石油。后來卡爾文博士還把含12種烴類物質的緣玉樹等進行栽培實驗,并在加州南部建起了石油林場,為此他獲得了諾貝爾獎。
我國也不甘落后,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已取得明顯的進步。黑龍江省的灌木柳每畝每年的產油已達800多公斤。廣東省有一種桉樹,每年每畝產油量高達2000公斤。
“石油植物”由于具有光合作用效率高,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和繁殖能力強,生長迅速等特點,對于我國廣大缺乏薪炭燃料的農村和西部邊遠地區,開發和種植石油植物,尤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