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信息反饋,同時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綜合思維訓練的體現。一篇好作文是多種思維方式協同合作的結晶:既有辯證邏輯的分析思維,又有非邏輯的靈感與直覺思維……然而,在循序漸進的課堂教學中,不可能一開始就面面俱到,所以我們在作文教學中進行綜合訓練,有助于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下面就談一談這方面的實踐:
1.借助聯想,發掘潛在思維。學生正處在開發思維發展思維的最佳時期,他們具有開發不盡的思維潛能。在作文教學中,借助聯想和想像做好第一步——審題,是激發學生思維、發掘學生潛能的重要環節。為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首先抓好審題訓練,通過發揮學生的聯想和想像,來開發學生潛在思維。
例如春天,結合“春游”,組織寫一篇作文《春天》。作文題目出示后,學生雖然熟悉春天的氛圍,可一動筆,在立意上總跳不出圈子。于是,我們要求學生根據事物間的某種聯系,進行聯想,展開想像。啟發可從“春天到來,萬物復蘇”來聯想,想像到“春到人間氣象新”的大好局面;也可從“百花齊放,爭奇斗艷”聯想,想像祖國改革開放后欣欣向榮的新景象;還可從“春來春去”的自然規律聯想到事物發展變化的必然,想像出在大好形勢下,時不我待,就應該抓住機遇抓好學習不白費這大好時光……這樣,學生的思維開闊了,聯想、想像也豐富了。接著,有的聯系“我”寫春天,有的聯系學校寫春天,有的聯系科學寫春天,有的聯系文藝寫春天……思維潛能發掘了,作文也寫活了。
2.借助布局謀篇,激發創造思維。如果說審題訓練是發掘學生潛能的訓練,那么作文的構思、謀篇過程就是學生展開分析的思維過程。所謂創造思維,就是“主體在強烈創新思想的指使下,通過發散思維和復合性思維,借助聯想和想像,對自己頭腦中的知識、信息進行新的思維加工組合,從而產生新的思想觀點、新的理論、新的設計的思維過程”(見彭永謂《學科教學論》1990版18頁)。在作文過程中,為了便于實踐,根據創造思維的性質及創造思維多向性特點,我們從縱向、橫向和反向幾個方面著手,先采用單項訓練為主的方式來進行達標。
①縱向思維訓練。縱向思維也叫垂直思維,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向前發展的一種創新思維。抓縱向思維訓練,能培養學生邏輯性、有選擇的接受性、深刻性等良好的思維品質。在訓練中,我們是以寫“續篇”和寫“隱性言語”為主要方式進行的。寫“續篇”,就是根據原文的材料,補寫其未寫完的篇章。因為“續篇”是前文的補續,思維上必須是原作者思維的延伸,所以有利于思維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的發展。寫“隱性言語”,就是把課文中一些用省略號表示的地方的潛在內容提示出來。課文中有許多省略處,是作者因為種種原因,以“無聲勝有聲”和“隱性言語”來表達復雜豐富內容的。例如《珍貴的教科書》、《窮人》等課文中的隱性言語就有多處。我們可以提出要求,讓學生練習。《梅花魂》一文中的“外公年紀太大了……”后面是什么?我們要求把它寫出來,進行縱向思維訓練。
②橫向思維訓練。作文中進行橫向思維訓練就是要求學生圍繞中心,從不同的角度去聯系、去比較、去感受、去立意。例如,閱讀了《“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后,布置學生寫讀后感,主要目的就是進行這一訓練。在這次訓練開始時,我們啟發學生,可聯系自己,也可聯系他人,或者分析對照,或者質疑商榷……這樣,學生很快掌握了寫作這篇文章的橫向思維方法。于是,學生就有對母愛和父愛的評價,從而斷言這兩個極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一種是鼓勵性的愛,而另一種則是嚴厲性的愛。因此,學生在評價“愛”中,批評了自己只喜歡聽“精彩極了”,而不愿聽“糟糕透了”,認識到兩種不同的聲音都應認真聽。這樣,既進行了橫向思維訓練,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選擇地接受性和靈活性。
③反向思維訓練。反向思維訓練是一種經過多種方向“求異”后,最終確定向原來相反方向或相對方向發展的一種思維。這種思維很能創“新意”。在作文過程中,當學生思維感到“山窮水盡”時,我們就指導學生利用反向思維“求異”,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一次口頭作文辯論《小學生可以多看電視》和《小學生不可看電視》。正反雙方從不同的角度很好地完成了這次口頭作文。如果教師只從正面去說教或只從一個方面去展開,那么這次辯論就會過于平淡,學生的逆向思維也就沒有很好地得到訓練,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反向思維是很有前途的。文章“破舊立新”成了學生中創新思維的佳品。
作文過程既是過程,又是綜合思維訓練過程。因此,應該結合課文進行習作的綜合訓練,從而達到再創作的目的,綜合訓練不失為一種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