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活動,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學習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科學知識、情感態度、創新意識、意志品質、想像能力、實踐水平等等都能得到協同發展。因此,在輔導青少年學生開展科技活動時,我們應該把他們的知、情、意、行的發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來,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科技活動的育人功能。
一、“知”的發展
這里的“知”,指的是科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科學知識是科技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雖然目前人們對“知識”的內涵和外延理解不一,但數、理、化、生和信息技術等等課本上的一些基本概念,已經經過了大量的實驗證實,經受了時間的檢驗,這些基礎知識即使在未來也不可能有大的變化。學生必須認真領會、透徹掌握。因為它們是進行科學探究和科技創新的基礎。強調科技創新能力,而忽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是十分錯誤的,最終將導致一事無成。
在科技活動中,如何通過有效的手段,促使學生增加科學知識的積累,是我們開展科技輔導活動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
首先,要督促青少年學生扎扎實實地學好各科基礎知識。其次,要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不斷擴大視野。再次,要重視各科知識的溝通與整合。第四,我們要打破“知識神秘論”,引導學生在科技活動中有意識地形成新的“知識”。
二、“情”的發展
這里的“情”,指的是伴隨科技活動過程而產生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它對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有力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熱愛科學,追求發明創造;樂觀開朗,情感豐富;樂于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祖國的強大、人民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貢獻,這就是科學情感的內涵。培養學生的科學情感是我們開展科技輔導活動的重要任務之一。在科技活動中,能夠拿出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如果我們全體參加科技活動的學生都能被科技活動本身所深深的吸引,對探究、理解、揭示事物的奧秘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對創造發明產生濃厚的興趣,甚至能把國家的科技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當作自己的一分責任,并愿意為之終身奮斗,那么,我們就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我們的科技活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怎么培養學生的科學情感呢?
第一,在科技活動中,要把介紹科學史、科學家當作活動的重要內容。
第二,組織觀看科技成果展覽,或者運用多種媒體如電影、電視、錄音、錄像等等,讓學生了解當今世界的最新科技成果,了解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生活面貌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無窮智慧和巨大力量,能夠成功地激發他們作為“科學人”的自豪感。
第三,引導學生在科技活動中體驗成就感。
第四,要熱情鼓勵學生的創新成果。
三、“意”的發展
“意”,指的是“科學意志”,它包括持之以恒、忍耐、克己與堅強。
在科技活動中,學生遇到了困難,教師不要急于為之解決,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去克服。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只有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才能有效地磨煉他們的意志品質。包辦代替,只能使學生增強依賴性,失去創造性,同時也失去正視困難和挫折的信心和意志。當然,教師的輔導作用不可或缺。在學生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熱情鼓勵,另一方面要針對具體情況,努力為學生創造克服困難的條件,幫助他們將“阻力”轉化為“動力”,形成既在戰略上藐視困難,又在戰術上重視困難的良好的心理素質。
四、“行”的發展
“行”,即學生的實踐能力。開展“四小”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有效地去解決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它是學生科學素養的“外化”,也是我們開展科技活動的目的之一。
在科技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必須著力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勇于實踐,勤于思考,敢于懷疑,敢于批判,樂于探究的精神。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表述為: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設、制定計劃和設計實驗、獲取事實與證據、檢驗與評價、表達與交流。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培養學生科技實踐能力的途徑。
第一,要引導學生提高觀察生活的能力。
第二,要提高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三,更重要的是要全力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如果我們的每一位科技活動的輔導教師都能從“人”的發展著眼去組織和開展青少年科技活動,那么,我們中小學的科技教育就一定能夠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