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曾經春風得意的農村青年,因為一句空頭承諾匆忙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人生,終于因資金短缺使企業難以為繼。為了能實現自己的創業理想,他開始走上一條漫漫的籌資“化緣”之路。
在經歷了一年多的辛酸和挫折之后,他依舊癡心不改。因為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他總是覺得,轉機會隨著第二天的曙光一道乍然顯現……
“乞丐老總”,曾是一方首富
2005年8月8日,烈日炎炎。在古城西安火車站附近的一個公交站牌下,一個瘦高的中年男子沒精打采,一臉的疲憊。“瘦高個”白衣黑褲,手里提著一個公文包,一眼看去雖不氣派,倒也清清爽爽。
烈日當頭,“瘦高個”有點口渴難受,不時地咽唾沫。一雙眼睛掃描著過往的行人,似乎想說點什么,可總是只見他張張嘴,最終什么也沒說。
一晃十幾分鐘過去了。
終于,他忍不住了,漲紅著臉走到一個30歲出頭的年輕人面前:“兄弟,能給兩塊錢買杯水喝嗎?我實在是渴得受不了啦!” 年輕人打量了他一番,沒說話,一輛公交開過來,他轉身疾步走了上去。
“瘦高個”很無奈,只好走到其他人面前:“兄弟,能給兩塊錢嗎?……”
得到的回應依然如前,“瘦高個”很失落。突然,他從包里拿出一本雜志來——雜志的封面上,一個男子凝視著遠方,氣宇軒昂。
這次,他走到一個與自己年紀相仿的人面前,話語也準備得充分一些:“兄弟,真不好意思,我干企業干垮了,到西安來找熟人籌資,沒想到熟人已不在西安,而我身上的錢已經用完了……我不是要飯的,以前我還上過雜志封面,但是今天身上實在是困難……能給兩塊錢買杯水喝嗎?真不好意思……”說完,用手指著雜志的封面,又指了指自己。
那人對著雜志仔細打量著眼前與自己年紀相仿的人,看著他的眼神,終于,從口袋里掏出10元錢——“再買點吃的吧!”
“瘦高個”一時不知道該怎么感激才好,拉著那人的手說:“兄弟,謝謝你啊,能不能留下聯系方式?這錢以后一定還你。”
“不必了,只要你的企業能重新站起來就行了!”說完,那人轉身離去。
看著好心人離去的背影,“瘦高個”悲喜交加。
“瘦高個”名叫汪建國,是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人。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身份:黃山市健生園蜂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在黃山市徽州區,汪建國以“能人”著稱。汪建國隨身帶的包里,還有以前各個媒體對自己的報道原件。在自己生活的地方,他是鄉親們眼中的“首富”。
今年44歲的汪建國,1962年出生于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一個被成為“全省養蜂第一鎮”的地方。該鎮有500多個養蜂專業戶,蜂產品占全鎮農民收入的40%,當地特產的枇杷蜜在市場上尤為走俏。與此同時,當地政府也大力號召老百姓發展養蜂業。1980年,在中學當代課老師的汪建國也加入了養蜂大潮中。
汪建國放棄教師職業還有一層考慮——在當地養蜂一年有三季可以和鮮花打交道。他喜歡這個“帶有詩意的事業”。
自1980年起,汪建國為著這個“帶有詩意的事業”奉獻了18年的青春,直到1998年。
這一年,由于“厄爾尼諾”的影響,汪建國和鄉親們的養蜂業受到了重創。就在這時,一個專門做蜂產品出口生意的商人讓他眼前一亮——原來,蜂蜜可以出口,可以增值,可以大幅度增加自己和鄉親們的收入!
于是,汪建國將養蜂釀蜜的事情交給了自己的妹妹。自己在鎮里辦了一個蜂具、蜂產品的經營部,產品銷到全國各地。
初戰告捷!汪建國剛剛試水便嘗到了甜頭,他的產品銷路很好。兩年時間內,他賺了20多萬元,成了當地首富。“養蜂其實也很苦的,我當時已經想過把家搬到黃山市,買套房子,做點小生意!”賺了錢的汪建國有了小富即安的想法。可一次偶然的事件,讓他徹底拋棄了自己的想法。
熱血青年沖動創業,首戰未捷
2001年9月,安徽省蜂業學會在黃山召開蜂產品研討會。會議結束后,與會代表被邀請參觀當地的養蜂盛況。作為惟一的蜂產品經營戶和當地“首富”,汪建國和他的店面被列為參觀對象。
當代表們走進汪建國的店面的時候,一位從省里來的領導對這里惟一的蜂產品經營戶感到好奇,對他大加贊賞。
“你應該辦廠,你還年輕,好好搞好蜂產品的深加工,帶領鄉親們一起富裕起來!”看到汪建國只有一個小門面,領導似乎覺得有些遺憾。
“從單純地養蜂到搞經營,以及到蜂產品的深加工,我的思想意識又提高了一層,我覺得搞深加工辦廠肯定會更有前途!”聽完領導的話,汪建國當時精神為之一振。
“如果你真要辦廠,政府可以協調一部分貸款。”在場的一位政府負責人再一次壯了汪建國的膽。
2001年10月,汪建國決定辦廠了。同時,徽州區有關部門也批準了汪建國的立項,同意將他的經營部改為黃山市健生園蜂業有限公司,并決定支持貸款50萬元。
此時,汪建國十分激動,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50余萬元,將廠房搭建起來,可是50萬貸款未能及時到位。廠房已經搭起來了,總不能不生產吧?汪建國決定先借款購買設備,把廠子干起來。在東拼西湊增添了25萬的投入后,廠子開始生產了,可由于沒有更多的資金支持,廠子不能進入批量生產的階段。
這讓汪建國十分著急,沒有錢,他不能收買蜂蜜,銷售商催貨自己也拿不出產品,企業無法上軌道。
就在汪建國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更讓他頭疼的事情發生了,先前向別人借的錢款,已經有人登門要債,“首富”的信譽度開始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2003年春節前后,債主們開始絡繹不絕。汪建國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四處“化緣”,只為再創業
汪建國不甘心就此失敗,為了能讓廠子轉起來,他想繼續四處籌款,可此時家鄉的資源已經用盡。2005年4月,他毅然離家,給父親撂下一句“帶不回來錢,我就不回來了”。從此,他踏上四處“化緣”之路。
汪建國先是來到合肥,幫著別人介紹生意,從中間拿點提成,順便尋找著引進資金的機會。一晃過去四個月,汪建國所得的收入僅夠糊口,引進資金的想法也似乎是一個遙遠的夢。
汪建國決定再想想其它辦法,他記起以前做生意時,西安有一位很投緣的朋友。由于時間一長,朋友的手機已經無法聯系,汪建國決定到朋友的單位找他。
2005年8月,他坐上去西安的列車,到其單位才知道,朋友早在一次事故中喪生,而此時他身上已經沒有多余的錢了,于是出現了本文開頭一幕。
對于這樣的窘境,在籌款的路上還只是開始。
西安之行未果,汪建國只好另作打算。他來到東北滿洲里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在這里,沒有資金的汪建國依然沒有如愿。無奈之下,他只好找到一家加油站打工,一邊打工一邊尋找機會。每月400元的薪水,連自己的溫飽都不能解決,于是他又找了一份在木材加工廠鋸木頭的兼職。
打工過程中,一個想法不時地冒出來:別人的企業能轉起來,我的企業為什么就轉不起來?反而還要替別人打工?我的企業一定也能行。第二天一早,他就從滿洲里趕往家鄉。
不過,由于正值大女兒結婚,汪建國在前一天剛剛把打工所得1500元寄給女兒。他身上所有的現金只夠支付從滿洲里到北京的路費。
汪建國準備沿著京開高速,走回安徽。寂寞一路陪伴著他,不過,他很快幸運地找到了解決孤獨的辦法——在公路的右側,一枚在月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的東西引起了他的好奇,走近一看,原來是一枚一角的硬幣。不遠處,還有一枚,再往前看,又是一張一角的紙幣……
這讓他對明早的早飯有了“憧憬”,同時還能打發時光。他欣喜若狂,一個勁地低頭撿著這些小面值的錢。
到第二天一早,他撿了一夜,成果輝煌——4元8角。
他拿著4元8角錢買了一瓶牛奶和一個面包,用剩下的錢給家里打了個電話,告訴家人自己最近過得很好。
精誠所至金石開,創業硬漢有救了
“我一直在尋找機會,我相信自己會感動別人,取信別人,我一定會成功!……只是讓家人受苦了!”
汪建國對自己的家人十分愧疚,自己是家中惟一的兒子,父母身體都不好,大女兒出嫁他未能回去,妻子和小女兒還寄居在岳母家中。
汪建國回到安徽后,應聘到了合肥一家醫藥公司駐四川的營銷員。廠方說,這個職業做得好可以月收入兩三萬元。只是由于沒有先期資金投入,“月收入兩三萬元”的奇跡沒有在他身上發生。
不僅如此,生活還是沒有好轉,他一直過著半乞討式的生活,平日出遠門盡量蹭車,幾十里以內的短途基本上靠走。
今年春節的時候,汪建國還在成都參加了一個創業培訓班。一個禮拜120元的培訓費。那段日子里,汪建國是“乞討半天,培訓半天”。
這次培訓,汪建國感覺自己“學會了現代企業的一些運作理念和方法”,大開眼界,他開始對自己事業的前景充滿希望。汪建國告訴記者,如果資金能到位,他要抓住機會,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把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聯系起來,把著名的徽雕貫穿其中,選擇徽州的名勝精雕細刻,進行竹雕式的綠色食品包裝。
汪建國的家鄉是“徽文化”故里,歷來文風昌盛,名人輩出,他還準備把自己的企業和當地的旅游業牽手起來,加快本地區的發展。“如果廠子能夠轉起來,我不僅能解決一批人的就業問題,還能幫本地鄉親提高收入。”
“我的企業已經做起來了,可就是資金的問題,才掉進了這么一個惡性循環的圈子里。滿腔的抱負沒有實踐的機會,只要有人稍微支持一下,我的事業就又轉起來了……蜂產品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黃山又是一張國際名片,這兩者結合起來,我不相信我的產品沒有出路!”
經過磨練后的汪建國,更加劇了對事業成功的渴望。
為了節約開支,大部分的路途汪建國都是用腳一步一步走下來的。在外流浪這一年多,走過多少路,他也記不清了,從東北到華南,到西北、西南,他都去過。在路途中,碰到好心的司機,捎帶他坐坐便車,對他而言已經是一種享受。
2006年6月17日,他從合肥啟程,口袋里只有6塊錢,他沿著312國道想走到四川廣安。第五天的時候,腳已經走得血肉模糊,幸好這時有輛貨車捎帶了他一段路,在6月24日,他終于來到廣安。在這里,他見到了向往已久的“單腿首富”冉敬芳,因為冉總曾經也是一路乞討創出上億家產的。在冉敬芳的公司里,汪建國不僅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深有同感的冉總還答應助他一臂之力,注資讓他的公司重新運轉。
汪建國千恩萬謝,拿著冉總給的幾百塊錢路費踏上了回鄉的路程。一年半前,發出“不成功不回鄉”豪言壯語的汪建國,其實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家鄉,掛念著年邁的父母。然而此刻,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要重整旗鼓,把工廠里的機器開動起來,開創新鮮的生活。目前,他已經去工商局對營業執照進行年審,并著手收購蜂蜜原料,他們企業的蜂蜜產品,將以全新的包裝再次推向市場。汪建國創業遭遇重創,主要是由于投資的資金沒有到位他就匆忙上馬項目,終因缺乏流動資金,使工廠陷入惡性循環,最終被迫停產。任何一項投資或創業都是有風險的,我們事先就要做好資金的合理分配和規劃,盡量減少風險。同時,我們也要做好心理準備,當我們遇到事業挫折時要如何面對。
汪建國也坦言,他自己的乞討行為確實迫于無奈,但對事業的追求讓他百折不撓地堅持了下來。其實,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無不體驗過相似的艱辛歷程。每一個有志于創業的青年,也應該勇敢面對創業中的挫折階段,相信經歷風雨的洗禮,必能迎來絢麗的彩虹。
(責編/邢榮勤)
E-mail:rqxing@sohu.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