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也有追求愛情。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人到老年,最容易孤單寂寞,即使兒女孝順,也不能時時刻刻陪伴在老人身邊。因此,許多單身老人都希望有個伴兒,生活上相互照應,沒事聊聊天,在精神上有個慰藉。
然而,在中國這個傳統社會里,出于對財產。子女等方面的考慮,許多單身老人很難邁過結婚這道門檻,同居,成了他們無奈而又時髦的選擇。北京市老齡協會的一項調查表明:北京市再婚老人中,非婚同居者接近50%;在4297名投票者中,有90%的老人贊成非婚同居。
同居老人一般都以夫妻名義生活在一起,只是沒有履行《婚姻法》規定的婚姻登記手續。同居老人中,很多人抱著“意同則合,意異則離”的態度,以為這樣雙方相對能自由一些,好合好散,不會受到太大的傷害和牽連。殊不知,正是這種松散的、不負責任的同居關系,不受法律的約束和保障,在復雜的人性面前像一塊透明的玻璃一樣脆弱無比,不堪一擊,一旦雙方感情破裂,后果總是難以收場。
片面地阻止、反對老年人同居,是不人性、不理智的行為。在復雜紛擾的社會里,老年人應該怎樣做,才能理順同居關系,在保持一種舒適理想的生活狀態時,又沒有后顧之憂?作為子女,又該如何對待,引導長輩與另一半共度“夕陽紅”?
老年人也有追求愛情。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人到老年,最容易孤單寂寞,即使兒女孝順,也不能時時刻刻陪伴在老人身邊。因此,許多單身老人都希望有個伴兒,生活上相互照應,沒事聊聊天,在精神上有個慰藉。
然而,在中國這個傳統社會里,出于對財產。子女等方面的考慮,許多單身老人很難邁過結婚這道門檻,同居,成了他們無奈而又時髦的選擇。北京市老齡協會的一項調查表明:北京市再婚老人中,非婚同居者接近50%;在4297名投票者中,有90%的老人贊成非婚同居。
同居老人一般都以夫妻名義生活在一起,只是沒有履行《婚姻法》規定的婚姻登記手續。同居老人中,很多人抱著“意同則合,意異則離”的態度,以為這樣雙方相對能自由一些,好合好散,不會受到太大的傷害和牽連。殊不知,正是這種松散的、不負責任的同居關系,不受法律的約束和保障,在復雜的人性面前像一塊透明的玻璃一樣脆弱無比,不堪一擊,一旦雙方感情破裂,后果總是難以收場。
片面地阻止、反對老年人同居,是不人性、不理智的行為。在復雜紛擾的社會里,老年人應該怎樣做,才能理順同居關系,在保持一種舒適理想的生活狀態時,又沒有后顧之憂?作為子女,又該如何對待,引導長輩與另一半共度“夕陽紅”?
個案1:
有一種傷害叫無路可逃
紙張從趙雪芳的手里滑落下來,她感覺到有點眩暈,混沌中,她扶著沙發坐了下來,低眼的剎那,地上那張“起訴狀副本”的字樣又赫然進入她的視線。已經六旬了,卻惹上了官司,這讓趙雪芳感到力不從心,也為自己的困境感到幾分凄楚。起訴趙雪芳的是“同居”了3年多的老伴劉力華的兒子,對方要求趙雪芳搬離現在這套房子。這處住所是趙雪芳如今唯一的棲身之地,她不知道該搬到哪兒去;可如果不搬,她又沒有住下去的“合法身份”。
看看窗外日漸慘淡的風景,趙雪芳的心也一點點涼起來,想想這3年來的同居生活,想想劉力華去世后自己的遭遇,趙雪芳心酸地抹起了淚……
在和劉力華同居前,趙雪芳曾經有過一個和睦的家庭.但7年前的那個晚上,與她攜手走過30年光陰的丈夫卻永遠閉上了眼睛。丈夫閉眼前拉著她的手,聲音哽咽而孱弱:“你要好好生活,這樣我在那邊才能安心啊……”丈夫閉上了眼睛,眼角滑落的是兩行清淚。握著丈夫還殘留著體溫的手,趙雪芳凄厲的哭聲劃破了夜晚的寂靜。
第二天,已在外地成家立業的女兒匆忙趕回家里,趙雪芳和她一起給丈夫辦理后事,哭泣的女兒如同丈夫一般,拉著趙雪芳的手說:“媽,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好好生活。”趙雪芳剛要張口,卻已是泣不成聲。幾天后,女兒匆匆離開了,趙雪芳知道,工作和孩子都需要女兒,她不能長久陪在自己的身邊。
丈夫剛走的那段日子里,趙雪芳一天天不出門,在那個只有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她拿著丈夫的照片一坐就是一整天。曾經日夜相守的人,如今卻只能在回憶里尋找,趙雪芳真切感受到生離死別的痛楚。
一晃4年過去了,2003年2月,趙雪芳已經58歲了。有好心的鄰居跟趙雪芳談到讓她再找個老伴的事,對方是個退休干部,叫劉力華,妻子3年前因為癌癥去世,他和兒子現在同住在一套寬敞的居室里。因為良好的第一印象,在鄰居的一再撮合下,趙雪芳開始和劉力華交往了。他們會在閑暇的時候一起出去散散步。黃昏戀雖然沒有年輕人的那種激情,可趙雪芳卻感到了一股貼心的溫暖,她已經孤獨太久了。女兒回來看她的時候,趙雪芳說起了劉力華,女兒沒有拒絕。
4個月后的一個傍晚,劉力華向趙雪芳提出了重新組建家庭的想法,趙雪芳點點頭,眼前是落日的溫暖。誰知幾天后,一個男人敲開了趙雪芳的家門,他是劉力華的兒子,他說來意只有一個:絕不同意這樁婚事,也絕不會讓趙雪芳踏進他們的家門。他是站著說完這些話的,然后就徑直走了。趙雪芳默默地坐了許久,就像寒冬里剛剛穿了棉襖卻又被人給扒了下來一樣,她感到寒心。當天,她沒有見到劉力華的身影,她知道,他的家里一定籠罩著濃濃的硝煙。第二天,劉力華來到趙雪芳的小屋,一臉的疲憊。兒子因為諸多方面的原因,全力阻止劉力華和趙雪芳結婚,劉力華想了一夜,權衡之后,打算搬出來和趙雪芳生活,但先不領結婚證。趙雪芳想了想,自己需要的是兩人相伴的溫暖,而不只是那張結婚證,而且她不想再讓劉力華左右為難,便點頭答應了。
趙雪芳的小屋顯然無法成為她和劉力華共同生活的地方,劉力華打算用自己的積蓄買一套房子。兩個月后,趙雪芳住進了劉力華花了近十萬元買來的房子里,開始了他們的同居生活,與此同時,她賣掉自己那套住了多年的小屋。賣房所得的兩萬余元,趙雪芳都悉數交給了劉力華,這樣,自己也算在買新房的事情上盡了微薄之力。
新的生活開始了,趙雪芳不再感到孤獨,但她知道,這段感情讓劉力華父子之間的親情變得淡漠了,3年里,兒子很少來看他。知道趙雪芳不再像以前那樣孤獨,女兒回來看她的次數也少了許多,只是還常打來電話。
本以為生活會這樣平穩地過下去,自己可以和劉力華走到老,可讓趙雪芳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2006年4月中旬的一天,劉力華突然心臟病發作,在服藥無效的情況下,趙雪芳迅速撥打了120。疾馳的救護車沒能挽留住劉力華的生命,趙雪芳再一次哭得沒有了眼淚。盡管他和劉力華只生活了3年,可她在最孤獨的時候認識了他,這幾年的生活又給了她太多的溫暖。如今,劉力華又如她以前的丈夫一樣說走就走,把她一個人丟下了。
劉力華的兒子冰冷著臉和趙雪芳一起處理了后事。半個月后,劉力華的兒子再次登門,他來意明確:讓趙雪芳搬出去,因為房子不屬于她。
“以前我住的那個房子賣了,兩萬多的房錢已經給了你父親,現在我已經沒有了住處,你讓我搬到哪兒?”趙雪芳心寒卻小心翼翼地說著。
“那是你的事情,希望你能盡快。而且你說房子上有你的兩萬元錢,誰能證明?”劉力華的兒子離開時,拋下這句冰冷的話。
趙雪芳感到茫然無措,但她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趙雪芳僥幸地等待著劉力華的兒子會有態度改變的那一天,她想他的心也該是肉長的,他知道她只有這唯一的棲身之處。然而劉力華的兒子又來了兩次,態度依然堅決,甚至最后一次還發了火,摔碎了一個茶杯。
趙雪芳感覺再這樣下去,會被人以為是無賴,但她前思后想又實在沒有別的辦法。幾天后,她決定給女兒打電話聊聊,然而那天一大早起來,她卻突然收到了法院寄來的“起訴狀副本”。劉力華的兒子把她告上了法庭,這讓趙雪芳有些措手不及,她癱坐在沙發上,許久都沒回過神。窗外,是一輪慘淡的殘月……
點評
趙雪芳老人之所以落得如此悲慘的境遇,與她貿然和劉力華同居又何嘗不無關系?法律學家認為,老人尋找另一半共度“夕陽紅”,最好的途徑還是通過法律形式,確定婚姻關系。而不受法律保護的同居,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經濟與財產關系難以清算。同居時雙方的財產投入必須每筆實現公證或契約式證明,以免日后惹來風波。
個案2:
苦澀同居后的幸福“夕陽紅”
2006年7月14日,50歲的李秀琴挽著65歲的張義賢,舉行了簡單而又溫馨的婚禮。婚禮上,看著兒女和親戚們笑語盈盈,兩位老人眼里閃爍著瑩瑩淚光。只有他們最清楚,這一天的到來是多么的不易。
張義賢退休前是北京某設計院的一名高級工程師。1996年,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因病去世,他一個人辛辛苦苦地把一雙兒女撫養成人。
一晃幾年過去了,兒子從美國留學歸來,女兒也研究生畢業,都各自成立了小家庭。這時,張義賢一下子“閑”下來了,他不太喜歡運動,成天悶在家里.時間一長竟憋出了病。2004年6月,兒女把他送到醫院,醫生說,老人家不是什么大病,就是心病,建議兒女多陪陪他。張義賢出院后,兒子孝順地請了個保姆來照顧父親的日常生活。
當李秀琴來到張義賢面前時,張義賢不敢相信眼前這個衣著整潔、不卑不亢的女士是保姆。兩人一聊,張義賢才知道,李秀琴曾是某工廠的技術人員,因為單位效益不好,被裁員下崗。丈夫幾年前有了外遇,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李秀琴二話沒說就和丈夫辦了離婚手續,女兒跟她過。為了給還在上大學的女兒掙學費,樸實能干。有一手好廚藝的她做起了家政這行。聽了李秀琴的訴說,張義賢不由對她產生欽佩之情。
每天早上6點半,李秀琴帶著新出鍋的油條和自己熬制的營養豆漿,準時來到張家。等張義賢吃完早飯,她開始收拾屋子、擦地。澆花;中午,李秀琴根據張義賢的口味和身體狀況準備可口的飯菜,然后熟練地給他測量血壓,待他午睡后才離開;晚上,李秀琴會按照醫生的囑咐過來陪著張義賢外出散步。到了晚上8點,她才下班回家。
自從李秀琴來到這個家,張義賢沒把她當保姆,而是當成一個能陪他說話談心的朋友。看到李秀琴盡心盡力地照顧自己,張義賢把她的工資由每個月300元漲到600元。這令李秀琴非常感動。
兩人就這樣在點點滴滴中建立起了感情。漸漸地,張義賢離不開李秀琴了,每天早上,聽到走廊里熟悉的腳步聲,他的心情就格外明亮;晚上,當李秀琴離開后,他會莫名地感到失落。
2004年“十一“期間,李秀琴請假帶孩子回了趟老家。短短7天,張義賢感到度日如年,他認真地重新思考自己與李秀琴的關系,覺得李秀琴是個能和他相伴到老的伴兒。李秀琴回來后,張義賢毫不猶豫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盡管有些吃驚,但李秀琴并不感到非常意外,因為她對他也有感覺。雖然張義賢歲數大了些,可他好,事事為她著想。自己漂泊了幾年,獨身女人生活的艱難,她早嘗夠了。見李秀琴點頭同意,張義賢高興極了,覺得病也好多了。
不久,李秀琴正式搬到張家,和張義賢住在一起了。李秀琴的女兒不反對兩個老人的結合,唯一的要求就是他們必須登記結婚。張義賢也同意,說找個機會和兒女們打個招呼,把婚事辦了。
沒想到,沒等他去找兒女,兒女就找上門了。原來,張義賢住的單位家屬樓里有人知道他和李秀琴同居,就告訴了他的兒女。兒子和女兒一起來找他談,他們說,李秀琴是為了錢才和他在一起的。當初老爺子給李秀琴漲工資,他們沒意見.可父親現在居然要和她結婚,這是他們萬萬不能接受的。租房子住的李秀琴肯定是看中了老頭子的這套大房子。他們把李秀琴看成是個居心不良的“陰謀家”,要讓父親盡快警醒,別中了美人計!
張義賢聽明白了兒女的來意后,氣得直拍桌子。在他看來,李秀琴絕不是那樣的女人。結果他和兒女們大吵起來,雙方不歡而散。李秀琴回來知道后,也很傷心。
此后,張義賢又數次和兒女提出與李秀琴結婚的事兒,都遭到了兒女的堅決反對。看到張義賢這么為難,李秀琴說:“要不,我們就先這么過吧!反正我就是想好好地照顧你,不圖別的,也讓孩子們放心。“張義賢更為她的大度而慚愧,他向她保證,一定會給她一個名分。
雖然沒有結婚,但兩位老人像夫妻一樣互相照顧,互相體貼。一轉眼兩年過去了,2006年春節前,張義賢的兒女來給父親拜年,他們對李秀琴很冷淡,張義賢看不過去,說了他們兩句,又提起了與李秀琴結婚的事,結果又吵了起來。吵著吵著,張義賢一口氣沒上來竟昏了過去。兒女們趕緊把父親送到了醫院,親戚也都聞訊趕來。等李秀琴回到家后,也從鄰居口中得知消息,馬上趕到了醫院。張家的女兒對她沒有好臉色,她不介意,只是擔心張義賢的身體。醫生說,張義賢高血壓比較嚴重,如果再受刺激會有中風的危險。
醒過來的張義賢見到李秀琴,激動地抓住她的手不放。一旁的兒女怕激怒他,不敢再說什么。由于張義賢還要留院觀察、治療一段時間,李秀琴不得不在家和醫院兩頭跑,早出晚歸地為張義賢送飯,清理衛生,幫他擦洗全身,端屎端尿。不怕臟不嫌累,甚至還從自己的積蓄里掏錢為張義賢買營養品。
張義賢在醫院里住了3個月,李秀琴就這么守了3個月。這期間,張義賢的兒女也常來看望父親,看到李秀琴對父親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他們的態度漸漸緩和。2006年5月,張義賢出院了,女兒說:“我沒想到我們的意見對父親來說這么重要,我們忽視了老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要是再反對他們結合,我們就是罪人了!”見孩子們態度轉變了,張義賢和李秀琴高興不已。兩家人終于坐在一起開始商量他們的婚事。
明白事理的李秀琴對張義賢的兒女說:”我理解你們的感受,所以,我決定和你們的爸爸做一個財產公證。現在這套房子,就算你們的爸爸去世了,我也不會要的。只要我們生前有個地方住就行了。你爸爸的財產我也絕不占一點便宜,請你們放心!”這番話說到張義賢兒女的心里去了,當初他們之所以反對,也有這方面的顧慮。如今,一切問題都說開了,他們可以放心地為張義賢和李秀琴舉辦婚禮了。
7月14日,張義賢、李秀琴在民政局領了結婚證,兩人感慨萬千,為自己有生之年能再次找到伴侶而感到欣慰。他們更知道今天的來之不易,因為能像他們這樣得到兒女支持的,實在是太少了。
點評
正所謂“好事多磨”,老年人再婚更是如此。法律專家告訴我們:老人再婚前,雙方的房子、財產,以及子女的意見,這些都得一關一關地過,該簽協議就簽協議,該公證的一定要去公證,只有這樣,結婚后才沒有后顧之憂,才能踏踏實實地享受幸福的晚年再婚生活。銀發同居有利有弊
銀發同居,舞好這柄雙刃劍
銀發同居有利有弊
我們應該看到,銀發同居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慰藉單身老人孤獨的心靈.給他們的晚年生活帶來溫暖。但銀發同居也問題多多:因為不受法律保護,直接導致男女雙方的生活不穩定性,不利于保護當事人雙方的合法權益;當雙方出現矛盾,無法繼續同居下去時,容易引發財產、房子和子女態度等諸多問題;大多數單身老人同居害怕被外人知道,與社會有不同程度的疏遠,一旦關系破裂,老人會遭受更大的心理傷害;銀發同居還可能給一些道德不過關的老人以可乘之機,極少數老人打著同居的幌子騙取感情和錢財;還有,愈演愈烈的老年人同居對年輕人的婚姻觀念也帶來了一定的;中擊和負面影響。
單身老人的情感也需要得到宣泄和疏導,也需要精神慰藉。因此,我們應該以一種寬容和理解的心態來看待銀發同居,不鄙視,也不贊同。我們更應該看到,由于老人自身的原因,許多單身老人同居都是以美好開始,而以混亂和糾紛收場。首先,老人同居時彼此帶著防范的心理,這就失去了婚姻雙方應有的坦蕩和真誠;其次,老人幾十年的生活經歷讓他們的習慣和性格已經定型,沒有可塑性,這很容易與對方發生摩擦和碰撞;還有,很多老人同居時沒有得到雙方子女的理解,有的子女即使采取默認的態度,其內心深處對父母的同居對象也是排斥的,因此,一旦兩位老人有了矛盾,很容易就將戰火燒到了雙方子女身上,從而導致同居關系徹底破裂,昔日恩愛的雙方反目成仇。
銀發同居不是非法同居
銀發同居是一種有別于傳統婚姻.時髦而又前衛的結合方式,這種生活與青年人同居有著本質的區別:年輕人同居以感情為基礎,以婚姻為目的,內容上完全等同于婚姻生活;而老年人同居多屬于扶助性的搭配生活,性不再是生活的主要部分,也不具備生育這一功能。
中國社會科學院婚姻家庭研究學者王振宇認為,老年人同居絕不是非法同居,非法同居是有配偶的人再和他人同居,這是法律所不允許的,而老年人同居只是兩個單身的人住在一起。現在社會變得越來越寬容,我們不應該歧視老年人的這種生活方式。每一個健康的老年人都希望有伴侶,都有享受性生活的愿望,如果不加以積極的引導,而一味指責和羞辱,會導致老年人一系列心心理問題的出現,從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心心健康。
北京律師事務所肖衛東律師認為,老年人“非婚同居”行為盡管不違法,但這種行為往往導致將來的財產糾紛,導致違法婚姻大量存在和婚姻家庭的不穩定,不利于保護婚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老年人應該建立合法的兩性關系,新《婚姻法》和《婚姻登記條例》為老人的再婚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即使以后真的合不來,婚姻無法維持,再分開也很正常。
本刊以為,單身老年人無論同居還是再婚都要三思而行,不要出于功利色彩,應根據感情的需要走到一起。老人同居或再婚要想幸福,雙方都要真誠、寬容,不要拿對方與以前的配偶進行比較,同時妥善處理好財產、房子和子女的關系。當然,老年人雙方最好能辦理再婚手續,用一紙婚書給愛加一份保險,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對方的尊重。
此外,我們還要奉勸一些做晚輩的,如果你們真的愛父母,孝敬長輩,就不要橫加干涉老人的感情生活。尊重他們,順從他們的意愿,為他們創造寬容和諧的環境,引導他們順利地從同居生活過渡到再婚的軌道上,讓老人們幸福地,踏踏實實地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