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乙肝患者,甚至于醫務工作者的心目中,乙肝治療的根本目的就是讓病毒指標轉陰。這一誤解帶來了許多問題:患者四處奔波,求醫問藥,欲尋轉陰良方,但左治右治,病毒指標老是紋絲不動,令患者深感失望;有的患者幾經努力,耗財費力,終于看到了一二項指標轉陰,高興了沒幾天,病毒指標又再次轉陽。那么,該如何判斷病毒指標陰轉是好還是不好呢?
1.帶來積極作用、好轉性質的陰轉。有的患者經過正確的藥物治療或雖未經特殊治療,但通過自身免疫機制的調整,都可能出現乙肝病毒指標陰轉。最常見的是“大三陽”轉為“小三陽”或是“小二陽”(即表面抗原和核心抗體陽性),有時甚至于轉為e抗體和核心抗體陽性。這種情況多見于:(1)急性乙肝恢復后,病情得到徹底治愈;(2)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的自愈、自限,在不知不覺中自身完成了清除病毒的過程;(3)一部分患者經治療后發生的積極反應。其特點是隨著乙肝病毒指標的陰轉,患者癥狀(食欲不振、疲乏、肝區不適、腹脹等)及體征明顯好轉,肝功恢復正常并長期保持穩定,乙肝病毒主要復制指標(e抗原、HB—VDNA)持續陰性。
2.帶來消極作用、惡化性質的陰轉。有的患者反復用藥治療或未經特殊治療,也會出現乙肝病毒指標陰轉。但病毒指標雖然轉陰了,病情卻越來越嚴重,癥狀、體征不斷加重;疲乏勞累、腹脹納差、面色萎黃或黧黑、肝掌、蜘蛛痣明顯等;肝功損害加劇,轉氨酶、黃疸反復升高,白蛋白下降明顯,球蛋白日見上升,凝血機制惡化;影像學檢查提示病情向嚴重方面演變。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說明上述病毒陰轉是病毒變異造成的。乙肝病毒前c區基因變異是最常見的一種變異,變異后乙肝病毒e抗原不能產生,以致檢查e抗原為陰性,但它并不代表病毒復制的減輕或消失,因而使病情遷延不愈,容易發生肝硬化,甚至發生暴發性肝壞死。另外,乙肝病毒的s基因區也可發生變異,其編碼的乙肝表面抗原不能產生或表達,患者可出現表面抗原檢查陰性。這不僅導致醫生的誤判,而且還是導致乙肝疫苗接種失敗的原因。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攜帶病毒時間越長,病毒越容易發生變異;用藥治療時間越長,用藥種類越多,病毒越易發生變異。目前發現我國肝炎肝硬化患者“小三陽”的情況遠遠多于“大三陽”。
3.乙肝病毒存在或復制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并非一成不變。即便是不用藥治療,病毒指標也會不斷變化。藥物的干預或治療作用,往往和病毒的自然轉陰相混淆,給臨床研究帶來相當大的困難。這些疑點很可能被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肝病診所和江湖游醫所利用,他們利用各種手段(廣告、小報、廣播等等)編織出一個能夠迅速轉陰的神話,誘使廣大患者上鉤,而他們大賺其錢。患者為了能夠迅速轉陰,往往輕信其宣傳,斥巨資一試,多半顆粒無收,少部分可能有一項病毒指標轉陰(其中不乏病毒變異或自然陰轉者)。騙子們便會利用這些病例大做文章,為其進一步行騙增加砝碼。
根據上述情況分析,簡單地通過觀察病毒指標(乙肝病毒“大、小三陽”等)是否轉陰,來判斷療效好壞或病情是否好轉是片面的,也是不可取的。乙肝抗病毒治療是治療的關鍵所在,但是從目前實際情況看,尚無絕對有效的藥物問世,因此,乙肝的治療仍然提倡保肝、調整免疫、抗纖維化及抗病毒等綜合治療。治療過程中不必一味要求病毒指標陰轉,而應首先強調肝功能長期正常及穩定。應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盡可能少用那些療效不確切、價格昂貴的進口西藥(如干擾素、日達仙等等),而應強調以中醫藥為主的治療原則。恢復肝功能、保肝降酶降黃可使用中藥制劑甘利欣、聯苯雙酯、復方益肝靈等;抗肝纖維化可用復方鱉甲軟肝片等;抗病毒可用苦參素或山豆根注射液等。正確合理使用中藥制劑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國現階段廣大城鄉值得推廣的良策。從目前臨床實際情況看,乙肝治療應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任何一個遷延性或活動性的乙肝,其治療的現實目標是將其恢復至乙肝的初始階段,即乙肝病毒的攜帶狀態,并使其長期穩定于此狀態;對于乙肝病毒攜帶者,可視為基本正常狀態,不必刻意用藥治療,只要做好復查、隨訪、預防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