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運動。然而,當一個人的運動量超過了自身生理條件所能承受的能力時,不僅起不到強體健身效果,反而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因此而喪命。我校曾有一名男性學生,跑步時猝然倒地而身亡:江西省某大學的一名學生,在400米跑道上跑了20余圈時倒地死亡;北京郵電大學一名學生,在踢足球時倒地身亡;北方工業大學的一名學生,在進行身體機能測試時突然暈倒,經搶救無效而死亡……
因運動造成的猝死稱為運動性生猝死,它是指在運動中或運動后24個小時內發生的內因性死亡(不包括創傷及意外事故),患者從發病到死亡多是在幾十秒或幾分鐘之內。專家們在調查和研究中發現,心源性猝死最為多見,腦源性猝死排在第二位。猝死可發生在徑賽、籃球、排球、足球及慢跑等過程中。美國學者的統計表明,運動性猝死的發生率約0.4/10萬人。運動性猝死的發生年齡以30歲以下者多見,男性:多于女性。
運動性猝死約有80%是心臟性猝死,主要是由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心臟瓣膜病、心肌傳導系統功能異常等疾病引起。具體表現有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劇烈運動時身體需要氧量急劇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也相應增加。當冠狀動脈存在病變或其它原因限制了氧的供給,就會引起心肌的缺氧、出血、壞死。相對性局部缺血:運動時肢體血管大量擴張,冠狀血管可發生一時性的供血不足,達到一定程度時血供就會發生障礙,引起心肌相對局部缺血。冠狀動脈急性栓塞或阻塞:劇烈運動時,如果血管內膜出血、間質出血或粥樣硬化物破裂堵塞冠狀動脈,可導致運動者猝死。心肌代謝障礙:劇烈運動產生大量兒茶酚胺,對心肌有毒性作用,再加上劇烈運動時植物神經系統平衡失調及心肌電解質中的鉀、鈉等離子的變化,引起了心肌代謝性壞死。心肌傳導系統急性紊亂:運動者常見的竇性心動過緩、心電圖所示的Q—T間期延長等,是心律失常發生的前兆。
腦性猝死可以由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高血壓、動脈硬化所導致的腦血管疾病等造成。
中暑也是導致猝死的原因之一。在熱的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時,很容易發生中暑,而體溫調節的紊亂可以使健康人因此而死亡。
胸腺淋巴體質、腎上腺皮質薄或機能不全,可使機體應激能力低下而導致猝死。體內存在著感染灶(如扁桃體炎、胰腺炎等),運動時心臟部位的外傷性出血和疤痕、高原缺氧、暴曬,運動后立即進行熱水浴,沒有進食或很少量進食后運動等外部誘因,均可以造成猝死的發生。
家族中有心臟病史、腦血管意外病史、猝死病史、暈厥病史者等,是運動猝死的高危人群。
加強科普教育是預防運動猝死的有效手段之一。運動健身是一個漸進和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運動者如感到身體不適,就應當避免參加劇烈運動。劇烈運動前最好做身體健康檢查,有問題者就不要繼續進行了。測量自己的脈搏數,可以對身體狀態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具體的方法是:在安靜狀態下測量自己的脈搏數,以測得的3次平均數為準。再次測量時,如果脈搏數突然增加,說明身體狀況不太好,是否劇烈運動就要慎重考慮了。
一個人的情緒變化比較大時,不適于做劇烈運動。此時血液中的兒茶酚胺增多,增加了心室顫動的易損性和激發冠狀動脈痙攣。國外的學者在100例猝死的病例中,發現有40例在24小時內有心理上的劇烈變化。
如果一個人在運動前、運動中或運動后出現比較明顯的胸悶及胸部壓迫感、極度疲勞、心慌、惡心等癥狀時,不要馬虎大意,滿不在乎。學者發現,大約有50%的運動猝死者在猝死前有發熱、胸痛、胸悶、胸部壓迫感、頭痛、氣急、胃腸不適、腹瀉、極度疲勞等癥狀。有發熱及呼吸道急性感染癥狀時,要避免劇烈運動。
運動,是為了健身,是為了康復,是為了靚麗,是為了幸福,是為了康樂。但運動時一定要講科學,否則,會導致您或親友不愿看到的結果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