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4年,一陣狂風吹倒了英國坎伯蘭郡波羅谷附近的一棵大樹,樹根處露出了一大堆墨色的礦物質——石墨。當地的牧羊人發現了石墨的一項用途——在羊身上畫記號。不久,有眼光的城里人把石墨礦石切成細條在倫敦市場上出售。店主和商人都用它給貨物作記號,所以叫做“打印石”。這種“原始的鉛筆”畫出的印痕粗黑清晰。
不過,石墨易碎。1761年,德國化學家法貝爾從卡斯塔斯爾煤礦采集了一些石墨礦石,將其研磨成粉末,用水沖洗去雜質,獲得了純凈的石墨粉,經過種種試驗后,法貝爾終于發現,在石墨中摻入硫磺、銻和樹脂。加熱凝固后壓制成的一根根“鉛筆”,硬度合適,書寫流暢,也不容易弄臟手,在這種鉛筆外面裹上紙卷后,就可以拿到商店出售了。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了,英國和德國對法國進行了封鎖,沒有了鉛筆來源,對法國影響不小,法國化學家兼發明家孔特奉命在法國盡可能采集石墨制造鉛筆,但法國的石墨質量差,產量也不多,孔特費盡心思,終于有了主意,在石墨中摻入一些粘土進行試驗,一試,效果出人意料的好,這種混合物變成了世界上最好的畫筆,在石墨中加入不同性能的粘土,便可得到“硬鉛”與“軟鉛”。
不過,孔特的鉛筆和法貝爾的鉛筆,都只有一根細條,很容易折斷。1812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位木匠門羅成了風云人物,他為鉛筆錦上添花,讓鉛筆穿上木頭“外衣”。門羅利用機械制造出長5-18厘米的標準化木條,細木條中間用機器挖出一條剛好適合鉛筆芯的凹槽,然后將兩片同樣開有凹槽的細木條中間嵌入一根石墨條,合起來用膠水粘緊。于是,第一支現代鉛筆產生了。
在門羅鉛筆誕生100年以后,有人認為它浪費木材,日本人早川德次在1915年發明了一種能夠把鉛筆芯反復推出的鉛筆,它就是如今廣泛使用的活動鉛筆的原型。現在多達300多種的鉛筆世界令人眼花繚亂。
相關鏈接
鉛筆是怎樣制成的
1.將松木切成鉛筆塊;
2.將鉛筆塊切成鉛筆板;
3.鉛筆板上蠟和著色;
4.將鉛筆板切出用于安放鉛芯的槽;
5.將用石墨和粘土制成的鉛芯放入槽中;
6.將第二塊鉛筆板與安方了鉛芯的第一塊鉛筆板粘合在一起,做成“三明治”;
7.將“三明治”制成鉛筆形狀;
8.將“三明治”做成單個的鉛筆,平整的排列;
9.給每個鉛筆上漆,在鉛筆的一端安裝金屬箍(用于將橡皮裝在鉛筆上);
10.在每個鉛筆裝上橡皮并壓緊。
鉛筆趣聞
在太空無重力情況下鉛筆也能寫字;
美國一年消耗20億支鉛筆。他們當中大部分是帶橡皮頭的鉛筆;
而歐洲賣的鉛筆大部分卻是沒有橡皮頭的;
一支鉛筆能劃一條50公里長的線條。一支鉛筆能寫4500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