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精神(以下簡稱《決定》),為方便群眾的檢測需求,從去年10月13日開始,國內以往“對公不對私”的親子鑒定的大門向私人開放。一時間,名鑒定機構承接的私人鑒定業(yè)務量以驚人的比率往上飆升。據(jù)相關部門統(tǒng)計,我國親子鑒定的數(shù)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去年一年,中科院某部門就鑒定了3000例,紅杏出墻率達22.6%.
6月30日,中科院北京基因司法物證鑒定中心,去年一年做了3000例左右的親子鑒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對私人親子鑒定大門洞開后承接的。這個數(shù)量超過了之前鑒定數(shù)量的總和。更讓記者感到驚訝的是,在這3000例親子鑒定里,最后有近680例被“排除”。“排除”是醫(yī)學界用于親子鑒定的一個專用術語,“通俗地講,就是在這3000對父子或父女中,有680個孩子不是他們的父親親生的。”這個比率達到22.6%。
鄧亞軍介紹,在接受的親子鑒定案例中,父親帶孩子做鑒定者超過了75%,其中很多都是背著妻子來做的。有些雖然得到了妻子的同意,但是“那些妻子從不露面”。在這些丈夫中,有確切證據(jù)證明妻子曾經(jīng)有過婚外性行為的占很少的比例,大部分丈夫都持懷疑態(tài)度。在由妻子倡導做的親子鑒定中,大部分妻子只為了還自己一個清白,給孩子正名。“懷疑還是引起丈夫想做親子鑒定的第一誘因”,在鄧亞軍接觸的這些丈夫中,多數(shù)都直言不諱自己對妻子的懷疑,也有部分是采取匿名的方式寄來樣本做鑒定的。
實際上,親子鑒定的目的是不完全相同的。根據(jù)鑒定目的的不同,可以將鑒定分為以下兩種情形:一種是希望被鑒定者確實是自己孩子的,這類包括失散的親人相互尋親的,包括孩子幼小時就被拐賣的;另一種是對孩子是否是自己的骨肉心存懷疑的。如果要準確地予以區(qū)分,前者應該稱之為名副其實的“親子鑒定”,而后者實際上應該叫做“非親子鑒定”。
對于以家庭信任危機為本質的“非親子鑒定”的開展,應該慎之又慎,在沒有相關立法的前提下,大規(guī)模地放開是存在著相當多的弊端的。比如,丈夫帶孩子私自去鑒定,這就很可能侵犯了妻子的知情權,但對這種情形,我們并沒有相關的法律或規(guī)章制度予以約束。另外,“非親子鑒定”存在著一定的危害,這種鑒定的大規(guī)模開放,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男女的不平等,也縱容了男人的猜疑心。實際上,鑒定并不能達到100%的準確率,有可能存在-技術性失誤,導致冤枉女性;其次,鑒定結果并不能代表妻子一定有不忠誠的行為,因為這里面還可能存在著當初在醫(yī)院里抱錯孩子的問題,而這些女性往往無法解釋,就只能承受無盡的痛苦和心靈上的巨大創(chuàng)傷。除此之外,不論鑒定結果如何,對孩子的傷害將永遠是終生而巨大的。總之,“非親子鑒定”中,實際上并沒有受益者,大家都處在愛與痛的邊緣。
(責編/寧克華)
Email:nkh2002@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