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女士自述:
我的孩子今年17歲,是個高二學生,他性格較為內向,不太善于和他人交往。近兩年我們發現他有個問題,就是情緒容易激動和好發脾氣。去年六七月份開始出現癥狀,三四個月后逐漸好轉。今年大概從半個月前,他的情緒又開始發生異常,夜間睡眠差,“世界杯”來了,就整夜地看球賽。白天則精神不振,煩躁不安。學習受到很大影響,最近一次考試,他的成績從班上前十名落在了后面。為此,我們講了他幾句,他就大發脾氣,把自己的隨身聽給摔了,甚至還要動手打父母。孩子馬上就要進入高三了,這種狀態真讓我們擔心,我們不知怎么辦才好。心理醫生點評:
從孟女士的自述內容來看。她的孩子的確存在較為明顯的心理問題,這種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情緒上的困擾。情緒困擾是心理障礙的一種表現,常見于各種心理疾病。人的情緒問題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與季節變化有關,在夏季情緒波動較大,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理中暑”。據研究表明,在炎熱的夏季,約有10%的人會出現情緒、心境和行為的異常,或表現為情緒煩躁、愛發脾氣、易激怒;或表現為記憶力下降、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困難;或表現為情緒低落、缺乏熱情、精神不振等。
導致這種“心理中暑”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炎熱的夏季,睡眠和飲食量減少,加上出汗增多,體內能量代謝消耗增加,水電解質代謝異常,內分泌發生改變,使得大腦神經活動功能出現障礙,從而產生情緒、心境、行為方面的異常;二是自身內在的原因,即身體健康狀況和心理素質狀態較差,對抗外界環境變化和刺激的能力下降,當處在夏季的炎熱的應激環境下就可能出現情緒和行為的變化。孟女士的孩子性格較為內向,不善于人際交往,處理內心矛盾沖突時存在困難,這是他內在素質方面的問題,炎熱的夏天可能會激發他的不良情緒和行為反應他所表現出的睡眠障礙、不能安心學習、看電視、發脾氣和吵鬧都反應了他內心的焦慮和壓抑的情緒。
要防止和消除這種“心理中暑”,首先要改善自身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提高應對困難和應激的能力,對家長來說,重要的是幫助孩子改變個性上的缺陷,增進人際交往,改善人際溝通,學會以正確的方式疏解和調節內心的情緒,這方面可以讓他去接受心理醫生的指導;其次,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盡可能改善其生活環境,如:飲食上注意多食清淡的食物,綠豆湯、百合清粥、枸杞菊花茶、西瓜等食物都有利于清熱敗火,消除煩惱;睡眠上注意涼爽安靜的環境,避免蚊蟲的叮咬,按時入睡和起床,能夠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次日的神清氣爽,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心態;最后,對于持續時間較長,心理調整較為困難的人,應該去咨詢專科醫生,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地選用一些調節情緒方面的藥物,如抗抑郁藥物、抗焦慮藥物、安眠藥以及情緒穩定藥物,都將有助于改善情緒,消除煩惱,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責編/俞媛媛)
E-mail:amfyyy@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