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立穎,1960年12月生于吉林東豐。先后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碩士研究生班。現為海軍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專業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長于中國人物畫山水畫。
主要作品:《創痛》獲“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全國美展”銀獎,《雪域情》獲“第九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江河作證》獲“抗洪精神贊全國美展”銀獎,《滄海還珠》獲“迎香港回歸全國美展”銀獎,《牧云的男人》獲“全國中國畫提名展”金獎,《兵哥歸來不識家》、《走進陽光》、《鑄就和平盾牌的人們》、《黃河人》、《綠茵場》、《紅艷》、《家園》、《海空衛士》、《故鄉情懷》、《茶緣》、《民以食為天》等。
主要展覽:第八、九、十屆全國美展,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全國美展、紀念建軍六十五周年、七十周年,全軍第八、九、十屆美展,全國當代中國畫大展,迎奧運全國中國畫大展,西部開發中國畫大展,全國少數民族體育美展,第二屆全國中國畫大展,全國首屆美協會員精品展,第二屆全國中國人物畫展,世紀家園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第二屆國際雙年展,首屆中國寫意畫大展。
主要出版:《走近畫家鄒立穎》、《立穎新輯》、《鄒立穎中國畫小品》、《鄒立穎水墨人物畫藝術》、《鄒立穎水墨藝術》等專輯。
水墨藝術在當代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形式問題,是語言推進與手段探索的問題,在藝術發展的著力點上形成了形式主義傾向。從一般意義上講,形式的確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藝術品種賴以生存的基礎,離開材料工具和相應技法所規定的形式和形式趣味,也就失去了水墨藝術。實際上,形式語言本身也是題材的范疇。所以,作品表現了現實題材,并不一定就有現代性;同樣,脫離時代和社會的作品,并不一定表現在材料上。而那些在形式語言上陳陳相因,僵死不化的作品無論表現的是什么題材必定也體現不了時代的精神。基于這種理解,形式的探索與創新確實能為藝術表現開拓新的空間,能為畫種帶來新的生機。但是水墨藝術中的形式主義,強調形式本體,把觀念的轉變,簡單的理解為敢于破壞傳統的程式;或者理解為敢于創新,就是創造一些讓人瞠目結舌的形式。實踐中不是積極地、能動地從表現內容的角度探索形式,而是苦心孤詣地制造形式,然后為構造的形式編織某種意義和說法。從許多水墨作品上觀察,畫家并不知道自己想表現什么,為什么這樣表現,而是制造一種新形式,然后牽強附會地揭示其象征、演繹其韻味、尋找其內容。這樣大大地降低了水墨藝術的文化意義。
這種現象必然導致水墨藝術進入當代社會的成果會丟失,逐步蛻變為博物館藝術或玩賞品。藝術家創造的美是多樣的,如果說我們被傳統的優秀杰作所感染,僅僅是“筆墨”,如果說觀賞者只能欣賞“筆墨”,那么這是一種不健全的審美心理和殘缺的審美修養。水墨藝術形式首先應該有筆墨美、有造型美、有意境美、有氣勢美、有結構美、有色彩美等等,把所有的繪畫元素化解到僅剩下“筆墨”,這“筆墨”無論我們賦予它多么深的內涵,也畢竟讓人感到過于悲壯了。
水墨藝術要振興,真正完成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變,關鍵還是要尋找水墨畫在當代文化中的位置以及完美的藝術形式。這意味著,有使命感的當代水墨藝術家,必須重新確定水墨藝術的表現形式的審美情趣及價值取向,重新重視水墨藝術形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