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室內設計與手工業的發展在當今世界上是比較領先的,他們推出“讓傳統環境藝術融入現代生活”,其精神在于秉承傳統與順合時流的融合,強調不管是“裝飾藝術”還是“藝術生活”,都不能以物為核心,而是為人的存在,充滿人文關懷。人的生活環境質量、層次高低,更多還取決于它所賦予的藝術、文化元素多少。誠如羅素所講,“人的真實生活不在于穿衣吃飯,而在于藝術、思想和愛,在于美的創造和冥想,以及對于世界的合乎科學的了解。”
業界人士一直用“法蘭西精神”來概括她在室內裝飾領域中的順應萬變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法國家居創意促進協會(VIA)會長熱拉爾·萊茲先生認為:“這種不斷尋求突破的精神體現在法國的裝飾藝術發展道路上,其獨特之處在于,當其它領域都是以不斷的更新換代來順應時代發展時,裝飾藝術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積累,形成風格”。他深層地分析:“在各個時期的行業發展中,法蘭西的創造力都體現于裝飾品和家具設計領域里。法國的裝飾藝術不拘泥于中規中矩的產品外觀設計,而是進一步延伸到對整個生活環境的美化,使得生活環境既充滿法國情調,又是這種生活藝術成長的土壤。”
我們現在談裝飾藝術,時常注重高檔材料的運用以及強調所謂的時尚,至于地域性差異、民族特色、年齡結構的不同等方面似乎不夠重視,以至出現住宅裝飾風格大同小異,清一色的,在對待城鄉住宅室內裝飾的特色方面,其概念顯得較模糊。當前,我們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落腳點是先進設施與本土文化的積淀,其主體對象是農村的千家萬戶,而它的形式難點則在一個“新”字。現在有的設計作品把“新農村”住宅裝飾雷同于別墅,到處是大理石、馬賽克、鋁合金制品,至于那些可親可愛的擺設、陳設傳統風貌蕩然無存,如八仙桌、竹籃、藍印布、床榻、木格窗、手工藝品之類的剪紙畫、絨繡畫、匾、石、燈燭、屏風等之類的飾物,在西方人的眼里則為新奇的生活藝術。城市化、現代化取代覆蓋了傳統固有的審美價值取向,沒有自我的藝術特征去渲染,又何談風格。

反觀法國裝飾藝術,其特色歸結為二點:第一,不論是古典風還是現代風,都必定強調風格的多變,第二,室內布置時必定考慮到整個生活環境的總體基調。他們的設計呈現出多元化、各時代的“風”“雅”“頌”,給裝飾藝術賦予了生命,同時也真正達到了藝術生活的審美境界。人們對自己的居住生活環境總有自己個性的定勢,他與物質有相當的關系,而自己的文化取向才是決定的因素。否則就失去了生活的真實意義。
藝術生活是人與物、情與景的對話。中國傳統居室文化生活是豐富、厚實的,無論是家具、工藝美術還是其它諸如器皿一類的飾物,都與勞動成果與人所寄托的美好愿望合二為一。然而,當科技潮流洶涌澎湃到來之際,傳統文化往往受到不公的沖擊。我們現代的室內設計還缺乏秉承、發展的心態,沒有這種文化積淀,藝術生活也就顯得蒼涼。
法國是一個由農業國轉變的現代化的發達國家,在設計師的推動下,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流派。但其手工藝飾品一直成為她保持浪漫風情或本土文化的裝飾主流。這里,我們擷取有關他們的流派、風格,從中得到一番新的感悟。
復制古典派:在家具設計界里,出現了復制古典。這一特征如今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是得益于設計師和家具制造商對這批代表法國歷史文化遺產風格的創作精神。讓現代人過著現代生活之際,也同時賞悅著過去的環境藝術。
新鄉土派:出現這一流派風格并非懷舊,而是表現對天然材料的偏好,同時又在設計中帶有能夠體現當今時代特征的線條。
重返歷史派:提倡組成我們生活環境的家具和裝飾品應具有遺產性質。雖然我們已經做不到不去購買最新款式的家電和汽車,因為技術創新和性能的改進使這些產品時代都在更新換代,但是新式家具也應該能夠與路易時代、拿破侖時代、亨利時代等古典風格并存,以呼應我們所繼承的傳統和歷史。現代室內設計不應該把家具與古典的對立起來,因為他們本就應當并存于今天。
民族風:其現代設計藝術有一部分受到異國情調的影響,主要來自東方(主要是日本)和非洲(特別是北非各國)。它們所帶來的藝術靈感從來都不是將異國文化進行簡單的移植,而是通過文化間的對話與交流,通過移民文化那出神入化的融合作用,產生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混合風格。以達到豐富裝飾、豐富生活的目的。
高科技派設計:這一流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頗為流行,多為建筑師或工業設計師的作品。著重表現設計師所采用的材料或工業技術在結構上的質感,主要特點是追求作品的結構性。其中有些作品仍然深受包豪斯風格的影響,從第一代“第一設備”到其后來的高端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作品設計上更趨于精致,成品也往往更加精美。今天,新型材料和新的工藝技術的出現給這一流派帶來了一片新的拓展空間,讓裝飾藝術與藝術生活處處容納于科技含量中。
簡約派:強調對新材料和新技術所包含的內在品質進行恰如其份的處理。對各種天然和合成材以及各種新技術的運用達到最純熟的掌握之后,其作品往往在材料和技術應用上采取極簡主義的處理,從而創造出一種天然純凈的生活藝術形式,這種純凈感來自于其所使用的極其精確的基本線條。
手工藝派:手工藝派是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結合的流派。這種融合各種裝飾風格的房間,先是作為樣板,然后再進入工業模式生產。有許多作品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是以工業方式所無法生產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手工藝作坊可以被看出現代生活藝術設計的一個實驗室。
裝飾、藝術、生活,本質上體現了人對環境美追求不息的根本要求。西方人保留了那么多的傳統裝飾物用于現代生活,難道我們就沒有嗎?斷然不是。中國傳統裝飾文化的審美觀一直強調對生活的豐富、多變的樂趣,它并沒有消失,而是被我們遺忘了。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但它的“和室”始終屬于該民族的居室風尚,給人留下許多思辯。室內裝飾屬于環境藝術類別,當然要同特定的環境居住者有密切的聯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張綺曼教授認為:“我們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較,在此方面還存在著觀念上方法上的差距,整體水平亟待提高。一般而言,環境藝術設計應注重功能配置,空間關系,藝術形象,文化傳承等內容。我們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沒能夠處理好時間與空間的關系,缺乏歷史的傳承,沒有個性。”“環境藝術的設計要體現三個趨勢: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綠色設計趨勢;在多元化并行發展的信息時代,設計風格樣式多樣變化的趨勢;面向未來的創新設計趨勢。”

中國精良的傳統工藝品也可以成為現代室內環境藝術的主流,它最能表達裝飾、藝術與生活文化間溝通的語言。比如,中國手工藝的扇子在我國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秦漢以前,已有納涼、障日、裝飾等功能。它既是實用品,又是很美的裝飾。以后,又延伸至居室,用宣紙做成扇面,展開以后以題字或山水懸掛于客廳、書房作墻飾尤為生動、雅致,是一種生活藝術的寫意。西方人對此贊嘆不已,把它放在作為象征東方環境裝飾精品的地位上來對待、來描述,給我們留下了反思。
現代居室客廳裝飾統一格調太多,比如大屏幕的彩電設置于長柜上面,作為客廳的視覺中心。由于千篇一律,沒有個性風格,造成人的錯覺是客廳的擺設就是用于看電視節目,聽音樂的環境,客觀上制約了客廳多元化文化裝飾的自由發揮。如果我們在低長柜上設置一個體積較大、比例與空間對稱的山石,其紋理、線條、色澤、造型如同書法之字,天然渾成而又富有韻律,實為很雅的觀賞物。它的美在于人對物所產生的意境:是使客觀景物成為主觀情思的象征。人們愛姿態萬千、內涵深邃的奇山怪石,其上方墻面配以書法,客廳琴箏回空,啟人遐想,塵氣、俗氣與喧鬧、困倦也即蕩然無存,這才是人與裝飾最終達成的效應美、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是當今室內環境藝術與藝術生活發展的切點,應該很好的去把握。
環境藝術是一個大的裝飾文化概念,我們不能孤立的去對待。比如傳統環境生活中的“座右銘”似乎與現代裝飾牽附不大,或者已經不存在于我們周圍生活了。它原本為一種生活文化中對人的警戒之言,是寫銘者的理想、追求、自勉,表明了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所謂“高而能下,富而能儉,貴而能卑,智而能愚”,居室主人在生活藝術中自然添加了深刻的辯證關系。但是當我們用好的書法摹刻在黃楊南木上或燒制成陶藝,用紅木鏡框固定,作為一則墻飾景觀,則就豐富了當代室內裝飾內涵,既美化了物質環境空間,又起到構建和諧家庭,提升精神文明的效用,實為創意之舉。
傳統的燈燭現在已經失傳了。當我們重新通過創意復制時,才掂出它在環境中的文化份量。如龍、鳳、蟾等獸禽和花狀形的銅制燈燭,可謂獨樹一幟,置于幾案,或桌上,古色古香,反而成了絕有的時尚,給居室添加了莊重、典雅、生機的文化氣息。燈燭不僅是照明物,對現代社會性家庭來講,更是一種生動的文化寫意。我們都可以通過傳統飾物來創造性地深化我們今天的居室環境美。關于燈燭文化,展望之先生曾生動地描述:“我們的古人對燈燭更多的賦予相思的色彩,獨對寒燈,追思往事、故人。”“關情夜燭與晨燈,燈燭不僅是照明物,它揉進了人的生命,也就具有了文化價值”。
讓傳統環境藝術融入現代生活當成為我們當今室內設計與裝飾的一種靈感、一種境界。“青藏高原”屬于現代流行歌曲,但它的原生態依然保留著高原藏民族的氣韻、風格,讓人在引吭中抒發對高山雪原的禮贊之情,傳統與現代文化得到完美的結合。事實告訴我們,創造性地繼承傳統文化,并融入到現代生活,使裝飾藝術與生活藝術文脈相通,本質上也是一種循環不斷的、可持續發展的、具有生命力的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