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明
戌是狗年,偶拾數則關于“狗”的對聯故事,錄之,與諸君共賞。
唐代著名詩人戴叔倫,泰州人,少年讀書聰明機智。有一年春節將至,老師根據當地的地名“白店”出一上聯命對:“白店白雞啼白晝。”戴立即對出:“黃村黃犬吠黃昏。”黃村也是當地地名。老師一聽,地名巧對,三黃對三白,犬吠對雞啼,昏對晝,與上聯呼應,描繪出美麗的田園生活情趣,實乃工穩貼切、天衣無縫,當下贊嘆不已。明清以來,這一帶人每到春節常寫此為春聯,相沿至今。
清代末年,淮北某鄉一牧童春日牧羊于野,忽一官員馳馬經過,沖散羊群,牧童驚慌呼喚,官員下馬,交談中出一上聯讓牧童對:
雞隨犬行,一路梅花竹葉;
牧童抬頭看了一下,對道:
羊跟馬跑,遍地松子核桃。
官員冷笑說:“村野頑童,不學無術。我說雞犬腳印比梅花竹葉,生動形象;你說松子核桃,那羊馬腳跡也不像呀。”牧童指指正在拉糞便的羊、馬說:“那不是遍地松子核桃嗎?”官員一看,原來說的是羊屎蛋、馬糞球呀,倒也生動形象,不由哈哈大笑。
清代同治年間,山東濟寧有一少年王生,在一次廟會上因避雨而與一小姐邂逅,一見鐘情,托媒求親。女子之父乃舉人出身,聲言不招白衣女婿,若能取得功名,即可允婚。王生發奮苦讀,連科中榜,終于考中狀元。甲戌年新春,新科狀元披紅戴綠,鼓樂喧騰,來迎娶小姐。小姐的父親慌忙迎接,恭敬有加,并喜吟一上聯:
犬吠柴門,小子報言嬌客至;
王狀元立即還禮,對道:
馬嘶金闕,鋪兵喝道狀元來。
舉人迎嬌客入座,座中一文人吟一上聯:
黃犬報春,喜迎鳳凰池中客;
王狀元脫口對出:
金雞辭歲,高會龍虎榜上人。
須臾,大開筵宴,席上一秀才說,今逢甲戌新春,又值狀元公大喜,眼前城鄉一派歡騰景象,晚生斗膽獻一上聯,求狀元公賜對:
城中四境人家,喜洋洋雞鳴犬吠;
王狀元不假思索,欣然對出:
朝內九重帝闕,威赫赫虎嘯龍吟。
眾人齊聲唱采,無不欽佩新科狀元才思敏捷,氣魄超凡,一時傳為佳話。
蘇小妹“三難新郎”之后,與秦少游夫唱婦隨意密情濃,但少游乃風流名士,常有雅集應酬。有一次夜飲遲歸,小妹不悅,又犯了“考試準入”的老毛病,隔窗見院中一大一小兩只狗隔籬對視,靈機一動,一語雙關出一上聯:
大畜隔籬窺小畜;
意思說大狗隔著籬笆看小狗,實則諧音巧嵌《周易》中“大畜、小畜、革、離、睽”五個卦名,且“畜”字重用,實屬難對。少游已有酒意,一時著急對不出,只得再去求救于大舅哥,東坡略一思索,附耳告之,少游匆匆回來對道:
家人臨困喚同人。
意思說,家人困乏要回來休息,喚“同心之人”開門,同時也諧音嵌入《周易》中“家人、臨、困、渙、同人”五個卦名(“喚”與“渙”也是同音借代),且“人”也重用。小妹明知是東坡代對,但也不好再為難新婚丈夫,忙開門迎入,暢敘情懷。
有些心術不良之人,借“狗”字出聯羞辱他人,但往往受到聰明的“對”手巧妙還擊,自討沒趣。如清代廣西合浦縣有個文士陳邦光,滿腹才華卻時運不濟,只能靠教書糊口。某年冬,他妹妹出閣,他送嫁到博白縣松山村朱家,當日陪“嫁客”的都是朱姓頭面人物,酒席上,有一秀才欲奚落他,出個上聯求對,說:先生之大名乃是:
陳邦光兩邊狗耳;
意指陳邦光三字有兩個“耳”在兩邊。陳邦光笑對:
朱先生一串牛頭。
指“朱先生”三字皆“牛”之頭也。這一對把這幾位“牛頭豬身”的紈绔子弟罵得羞愧無言,顧左右而言他矣。
明代文人邱浚幼年在私塾讀書時,一次下大雨,教室屋頂漏雨,一個財主家的兒子故意爭邱浚的座位,將邱擠到漏水處坐。邱不服,二人爭吵,財主兒子回家找來父親,逼邱浚讓位,又找塾師相逼。塾師說讓二人對句,對得好的坐好位,于是說了一上聯是:“細雨肩頭滴。”財主兒子抓耳撓腮對不上來,邱浚立即對道:“青云足下生。”老師稱贊,邱浚正欲入座,財主卻不服,說你個窮小子焉能比得我家少爺,忍不住又自出一聯:“誰謂犬能欺得虎?”將自己兒子比為“虎子”,將邱浚比為“小犬”。邱浚毫不示弱,反唇相譏:“焉知魚不化成龍!”財主一聽,不得不佩服,又想想自己兒子不爭氣,也不好意思再糾纏,只好任憑塾師解決。
清末,浙江某大學堂有個當聽差的,因患肺癆病,每天過午臉面潮紅。他為人勤懇,對上司唯唯諾諾。當地有一個“闊佬”,不學無術,沒有功名,花錢買了個六品頂戴,自以為高人一等,驕橫跋扈,他一見這聽差臉面潮紅,就出一上聯戲弄說:
紅面軋紅人,裝就狗形拍馬屁;
差人立即“回敬”一個下聯:
白丁戴白頂,居然蛋殼罩龜頭。
闊佬沒料到一個聽差居然有此奇才,自己反倒弄了個大紅臉,干咳兩聲縮頭而去。
自古聰慧出少年,不少名人少年時即顯現不凡的才華。明代名臣于謙,幼年時常梳兩個丫髻,這是當時幼童常見的發式。一次路遇一秀才,戲弄他說:“牛頭且喜生龍角。”于謙一聽他說自己是“牛頭”,立即對上:“狗嘴焉能出象牙。”秀才雖挨了罵,也不得不佩服小于謙的才智。
清末,江南宣州城外有一財主,為富不仁,與四鄰不睦。一日,隔壁窮家學童早起讀書,驚擾了他的春夢,他爬起來在院中故意含沙射影罵道:“門外馬嘶,想必腹中少料。”小學童立即“回敬”一句:“堂前犬吠,定然有眼無珠。”財主一聽,這孩子才智非凡,日后定成大器,不敢再“斗”,縮頭回房去了。
清代著名學者魏源,九歲時會見家中一客人,客人倨傲狂言,魏源對之不十分恭敬,客借口試其才,旁敲側擊說一句:“屑小欺大乃為尖。”魏源對:“愚犬稱王便是狂。”以“狂”對“尖”,都用析字法,客不得不嘆服。
以析字法巧對的還有明代著名才子徐渭。他少年時會見一姓烏的縣令,縣令欲試其才,見一狗臥竹林下,即出句曰:“笑指深林,一犬眠竹下。”句中“竹”字頭下一“犬”字成“笑”。徐渭見縣令偏房屋門內靠一木,對曰:“閑看幽戶,孤木立門中。”“門”中立“木”,乃“閑”,縣令甚贊之。
梁啟超少年聰慧,一日,家中來客。梁啟超奉茶敬客,客飲茶時戲出一聯命對:“飲茶龍戲水。”梁啟超正在臨摹草書,脫口對出:“寫字狗扒田。”風趣形象,客稱贊不已。
(責編朱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