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明
“高級復合型人才”是目前數字藝術教育中經常提到的問題,人們也在以不同的方式解讀“高級復合型人才”。2006年初,《計算機教育》雜志采訪了肖永亮博士,希望以業界成功人士為背景,從一個側面解讀數字藝術中的“高級復合型人才”,聽肖永亮博士談——
作為受教育者,他曾獲得理學士(1982,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管理文學碩士(1989,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USA)、計算量化博士(1994,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USA),并從事數學博士后(1994, University of Kentucky, USA)、生理和生物物理博士后 (1995, Mt. Sinai Medical School, NYU)的工作。
作為電影人,他曾出任美國新聞集團FOX影視公司藍天制片廠 (Blue Sky Studios)總工程師,并進入公司領導層,帶領他的團隊完成了199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泰坦尼克》(Titanic)、1999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邦尼》(Bunny), 以及2003年奧斯卡最佳動畫影片提名《冰河世紀》(Ice Age)等電影特技的制作。
作為教育家,他執教紐約大學(NYU)、美國鐸喀斯大學(Dorcas University)。近期,又應邀出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數字媒體研究所所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計算機教育》: 您在業界的成功,使您的教育背景也備受關注,能談談這方面的情況嗎?
肖永亮:我大學的專業是化學。1987年赴美留學,學習高等教育管理,獲得了高教管理文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計算機應用博士后,又從事數學博士后,生理和生物物理博士后研究。在學校從事計算機應用研究時,主要從事科學可視化研究。在那里,科研經費充足,所做的課題、使用的設備也都很先進。生物博士后研究期間,我兼職系統管理,并從事電腦算法理論、軟件開發應用、網絡系統管理、計算機圖像處理等研究,接觸了DNA微觀圖形顯示的圖形結構、圖形實現方面的內容。那里的科研經費也十分充足,當時可以上SGI工作站作研究。這樣的經歷,讓我有機會接觸最新的設備,在計算機圖形圖像領域有了很多實踐。但總的來說,精力都集中在科研方面。
《計算機教育》: 是什么讓您從科研轉入美國主流影視娛樂界?
肖永亮:這與三個方面因素有關:美國新聞集團FOX 影視公司藍天制片廠 (Blue Sky Studios)、獵頭公司以及我的教育和研究背景。
藍天制片廠的幾位創始人都是具有專業知識背景和獨特眼光的人。他們知道如何將計算機科技運用于藝術領域,制作電影一直是他們成立公司的初衷。一開始他們就走對了路,他們向銀行貸款,邊研發邊做產品,而制作商業廣告短片正好與要解決的科研課題一致,這樣做不僅解決了公司的發展問題,也為后來實現電影特技制作打下了基礎。1996年公司開始壯大,當時年輕的導演早有制作《Bunny》的設想,但問題是理論上可行,而技術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一些好想法只好擱置。雖然當時他們對商業廣告制作已得心應手,但他們心目中還是要制作自己的電影,所以不斷接一些電影特技,為公司打品牌。但此時他們也感到力不從心了,因為新的技術不斷更新,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數理基礎,也要懂計算機,了解圖形圖像知識,還要具備SGI方面的經驗。當時實現計算機電影制作只有SGI的硬件、速度才能達到要求,而當時SGI是美國國防部支持的一個計算機開發的企業,為保密技術,只有幾個地方能用上這機器。對電影特技制作公司來說,機器是可以花錢買,但找到適合的人并非易事。所以,他們最終把這個任務交給了頂尖的獵頭公司。
獵頭公司是在一次紐約科技博覽會上注意到我的教育和工作背景的。他們直截了當地說:“小伙子,我們一定要與你取得聯系。”獵頭公司的人是些很專業的人員,所提的技術問題也是十分專業的。一番了解之后,他們對我的專業和知識的寬泛度都十分滿意,并建議我放棄科研工作,到Blue Sky發展。當時,我對電影制片廠的職位還沒有很在意,另外,我正與幾位旅美博士回國參加中國骨干網建設。當時中國互聯網幾乎還是空白,但我們在美國對此已經很熟練。當獵頭公司發現我在中國的時候,擔心我不會再回去,并不斷與我聯系。所以當我回到曼哈頓的時候,獵頭公司立即找到我,告訴我,你先不要跟我們說No,我們費了這么大勁,發現你就是他們要的人。最后他們把我送到了藍天公司。本來計劃與Blue Sky幾個技術主管的談話,卻變為與Blue Sky多位創辦人的對話,談話直至晚上。
《計算機教育》: 是否可以談談您在Blue Sky的工作經歷和通向奧斯卡之路?
肖永亮:1996年我進入Blue Sky的時候,公司已經發展到20多人。進入公司后,我們還是能發現一些問題,那時的系統不穩定。對于搞創意的人,系統發生問題是很沮喪的,停下來,思路就會中斷,大家總有一只鞋沒掉下來的感覺。我去之后對系統、網絡、設備進行了更新,對技術合成、多媒體數字技術也進行了徹底改造,使人不必擔心隨時可能掉下來的另一只鞋。在我到公司一兩個月之后,公司開始發生了變化,許多導演也感到了變化,我也從Senior Engineer做到Chief,當時公司有四個副總裁,但Chief只有一個。我去了半年后,公司搬了一個地方,人員發展到180人,而Chief就更難做了?!短┨鼓峥恕分谱鞒杀臼且粌|五千萬,百分之十左右的特技,要一兩千萬,但要把這筆錢轉化為技術,就要作整個項目的策劃,涉及預算的分配、技術構成、人員構成、技術細節、藝術創作,而且所有活都有deadline。公司的管理也要實現數字化,每個人一開機就會被告知昨天渲染的進度,下一步工作任務是什么,使創作、制片和管理成為一個整體,這也需要開發制片管理系統,而不能僅靠商業軟件。此外,還有許多好萊塢方面的會議、公司內部管理會議,所有問題的提出,最后都會集中在技術問題上,而落到我們身上。此時商業廣告也越做越深,大片制作也越來越多。1998年,三部大片制作同時進行,都要作詳細的技術方案和項目方案。在技術和藝術不斷完善的時候,《Bunny》制作再一次被提出來,并準備參加奧斯卡獎評選。有人表示擔心,不知片子會怎樣,但那時技術是沒得說的,它應該拿個獎回來。1999年,《Bunny》獲得了第7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計算機教育》: 我們知道之后您離開了Blue Sky, 這是怎樣的一個轉折?
肖永亮:1997年FOX兼并Blue Sky,FOX旗下有2000多家傳媒公司,運作上有自己的風格,Blue Sky有被“晾”在一邊的感覺;從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考慮,我覺得不能浪費時間,不能有浪費生命的感覺。這時我對電影領域的運作輕車熟路,也有到中國發展的想法,但離開公司,我必須遵守職業道德,不能帶走公司的技術秘密,即使許多技術是裝在我的大腦中。所以,我想到去學校發展,紐約大學電影學院,被美國媒體稱為年輕人最向往的夢幻學校,它是一所非常有特色的學校,具有開放的思想,容納不同文化,當然也是非常難進入的,我想我應該去試一試。
《計算機教育》: 您對紐約大學有什么特別的感受?
肖永亮:紐約大學文理學院當時是在招聘技術管理人員,但他們看到我的簡歷后,他們說:“我們不能這樣招你,我們只能專設一個主任的行政級別來招你,并為你設置一門課程,作為特聘教授,你可做一個特別課程的項目,把紐約大學周圍專家組織來,主持一個專題?!倍@次我決定開一門中國藝術的課程,紐約大學是首次開這門課,并成為藝術學院的核心課程,占6個學分。在講授中國藝術的過程中,一方面,我們發現他們對中國博大精深文化了解還是有限,影視中的長辮子、武打等常常被認為是中國人的形象。課堂上,我們不僅講中國的文化,也講孔子的哲學,而半個月的中國實習,讓這些電影、戲曲方面的教授感受到了中國文化、藝術的魅力。在參觀故宮、長城和上海的夜景后,他們戲稱受到了美國政府的洗腦,不知道中國還有這么多“寶貝”。
《計算機教育》: 紐約大學在數字藝術人才培養上有什么可借鑒的地方?
肖永亮:人才的培養中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在學校學了一些基礎知識,但到了業界發現人家不是這樣用的,因為學校的教育模式與業界的工作模式不同。紐約大學電影學院在美國電影界享有盛譽,它的教育理念是與業界不脫鉤的,不論在導演專業、制片專業還是在其他專業的訓練過程中,既有理論,也有實踐,而實習機會和設備的使用已超過業界。紐約大學的影視器材庫不僅超過業界而且成為紐約最大電影器材租賃庫。一個畢業后想從事電影業的學生,在這里可以把將來實際工作程序的來龍去脈理清楚,把圈子里的關系以及各部門的調配搞明白,并要每年實際制作影片。如果讓一個學生在畢業后從電影助理做起,一步一步了解業界的工作程序,這將浪費太多的時間。
《計算機教育》: 近年,國內接受數字藝術教育的人越來越多,您對數字藝術人才培養總的看法是什么?
肖永亮:社會、學校、家庭都有教育職責。家庭中小孩子的成長及教育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小孩子出生后,就被別人設計,可以說是人為的定向,三歲被定向為文學家,五歲被定向為藝術家或工程師,結果是小孩子沒有了自己,個性沒有得到大家的照顧。人的成長有自己的軌跡,每個時期他的興趣點、成熟度、關注事務的內容不同,我們要做的是把他各階段的興趣和潛能發揮到極致。
教育也有相同的地方,數字藝術需要復合型人才,但這可能不是一個刻意制造人才的過程。在國外,許多人在受大學教育的過程中也是在不斷地試,開始時文理不分,學習一兩年后再轉向自己的興趣所在,每個人不同階段成熟度不同,他們會發現自己要干什么,以及需要再學習什么,這也是一個反復接受培訓的過程。所以,對數字藝術教育而言,我們要關注學生的發展軌跡和不同時期的關注點,激發他的潛力。
《計算機教育》: 作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副院長,請您談談北京師范大學數字藝術的培養方向和課程設置。
肖永亮:北京師范大學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它不僅是我的母校,我對它了解和有感情,它也是一所綜合實力很強的大學,又有得天獨厚的教育特色。就在我加盟藝術與傳媒學院的短短幾年時間,經過校、院領導的鼎力支持和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學院的學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國內國際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從國內第一個電影學的博士點,到率先開辦數字媒體的本、碩、博專業方向,批準獲得藝術學一級學科單位,已經形成了國內藝術類學科最齊全的綜合性藝術學院,在傳媒方向更具前沿特色。在數字藝術領域,我們設置了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和錄音藝術等專業方向。結合本院的音樂、舞蹈、美術、書法和雕刻等傳統藝術,影視、戲劇等綜合藝術,以及校內文學院、信息學院、心理學院等文學、數理和計算機學科資源,為學生的未來開辟了一片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成長新天地。
我們設計了一整套不同層次的學科體系,培養數字藝術各方面的設計、制作和策劃管理人才。例如,數字媒體本科層次的培養目標是為學生打下一個寬泛的基礎,到了高年級才根據學生的文科或理科背景,或干脆是他們自己的興趣,偏重于數字媒體藝術或數字媒體技術。要求他們掌握的是從事影視后期、交互式媒體、動畫、游戲等幾個數字媒體專業方向的藝術素養、創意個性、設計理念、創作工具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碩士研究生的招生同時面向具有藝術創作背景和計算機專業兩方面的考生,特別注重兩者兼優的人才。課程的設置除了本學科通用的史、論等基礎理論課,著重針對考生自身的學科背景和專業特長,提高他們的創作和研發能力,使他們能成為專業骨干力量。博士研究生則圍繞著數碼藝術本體論的課題,深入探討相關的理論和應用,從文藝學、傳播學、美學、哲學、心理學、計算機和信息科學、未來學等方面加以深化,目前主要引導學生關注創意產業的發展和數字媒體的關系。博士生經過三年的研修,在理論水平、創作水準、管理能力上都應該得到顯著提高,成為學科的帶頭人或業界的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