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涵
從現實的許許多多企業的實踐中,我們感受到,把“學習型組織”和“企業文化”有效集成融合起來對增強創新管理和文化保障、打造優秀企業、建設好“創新主體”是卓有成效的。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004年,國家九部委聯合發文倡導“創建學習型企業、爭創知識型員工”;2005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頒發了《關于加強中央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資發宣傳[2005]62號)共4部分18條,集中闡述了國資委關于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了企業文化建設和創建學習型組織在我國企業界掀起新的高潮。如何更好地發揮“企業文化”和“學習型組織”在增強創新活力中的作用:
清楚認識“文化”、“企業文化”和“學習型組織”含義
文化的含意。其實“在西方人類學家看來,文化是個很具體的東西。文化是指一種形態化的具體事物。文化是一種地域性和區域性的民族社會現象。它內部可以劃分成四個層面。第一,社會的經濟體系,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經常講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是文化的第一層面;第二,是這個社會中人和人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網絡,以及這些網絡所采取的制度化形式,這是文化的制度層面;第三,是指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它的精神產品、宗教、藝術、它對自身制度的意識和解釋等;第四是指這個社會的行為價值系統。上述四個層面組成了一個社會的文化形態。”
“企業文化”的含義。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的專家認為企業文化有兩個本質屬性,它既是相對于社會文化形態的一種微觀文化,或稱之為亞文化;另一方面它是一種管理理論、管理方式,屬于一種管理科學。它的核心特質是以人為本、以文化人。
“學習型組織”的含義。《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的著作者[美]彼得·圣吉在書中指出:“學習型組織的建立不是一種神妙和高不可及的藝術,而是有其具體可行的做法、技巧,與經由不斷修煉便熟能生巧的一種藝術”?!拔覀兎Q這五項學習型組織的技能為五項修煉?!?/p>
所謂五項修煉是:“‘建立共同愿景培養成員對團體的長期承諾;‘改善心智模式專注于以開放的方式,體認我們認知方面的缺失;‘團隊學習使團體力量超乎個人力量加總的技術;‘自我超越則是不斷反照個人對周遭影響的一面鏡子;缺少自己超越的修煉,人們將陷入‘壓力—反應式的結構困境;系統思考不斷提醒我們融合整體能得到大于各部分加總的效力”。
“企業文化”、“學習型組織”在增強創新活力中的作用
創建“學習型組織”和建設先進“企業文化”的集成融合增強創新活力是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捌髽I文化”和“學習型組織”概念產生于同一個歷史背景,是社會生產新階段的產物。
企業文化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進入20世紀,西方文明出現了重大變化。文化的發展出現新情況。首先是檢討反思性。20世紀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否定(戰爭、環境污染、技術異化)因素,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理性非至上性,人類文明活動不可以被完全視為一種純理性的知識化現象。其次是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在綠色革命的推動下,當前企業面臨的一個迫切任務就是繼續向人類提高物質文化產品的同時,如何減少外部不經濟、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減輕污染和社會危害,珍惜我們共同的家園,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已成為現代企業不可推御的社會責任之一。再次是注重精神文化價值?,F代人類生存危機的背后是人的精神危機,是信仰的缺乏、觀念的支離破碎和精神家園的迷失。人成了物質的奴隸、精神的流浪漢。人們清醒地認識到如果沒有文化的融合與會通作用,人類社會的管理將永遠不可能通過超越權力與財富的追求而獲得道德與正義的進步;認識到“人是文化動物”,我們已經進入了人類管理史上的“文化人”時代。于是一門新興的交叉的文化管理學在美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它研究的是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如何進行管理的問題。
時代呼喚“學習型組織”的產生。彼得·圣吉在其所著的《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務實》中指出:“在西方世界我們的社會組織已被分割得四分五裂。我們把生理的健康與心理的和精神的健康分割開來探討,以致于人們雖然活得久些,但整體身心健康狀況都每況愈下,所支付的社會成本也愈來愈高。學校的教育成為片斷知識的傳授和枯燥的學術性演練,最后竟發展到愈來愈和個人成長與真正的學習脫節,成效也愈來愈差,政府各部門不僅已被分割各自為政,且被各利益團體的不同需求分割,變成一部老舊癱瘓、無法有效運行的機器。事實上,與現代管理系統有關的每一件事情,都根源于這種分割的思想上,這也無可避免的造成競爭?!l揮人們的創造力現在已經成了管理努力的重心?!?/p>
“企業文化”與“學習型組織”“同氣”相求、“血脈”相通、功能互補、作用倍增。無數事實告訴我們“企業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推動企業創新發展,也可能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障礙。要打造與時俱進、適合當前市場競爭優勢的企業,必須嫁接優秀的“文化基因”,就要對組織進行創新,相應地也要進行文化創新。而“企業文化”必須要有可執行的“技術”措施來操作、兌現。而“學習型組織”作為“最具競爭力的管理技術”是企業文化改造與創新的最合適的“利器”。對“企業文化”和“學習型組織”進行有機的集成和整合,打造強勢企業已被越來越多企業所認同,并已產生不少成功的經驗。
“企業文化”、“學習型組織”在建設創新文化中的基礎性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能起到積聚創新人才培養基作用。由先進企業文化打造的和諧發展的企業是能夠適應社會變革的要求,很好地擔負起社會穩定器的作用,有能力凝聚人心、整合力量、化解矛盾,發展生產、提供生活保障,為人們的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身心條件,能使企業形成積聚人才的大本營,為企業創新提供了人才資源基礎。
其次能為創新管理適配文化條件。創新是國家競爭力的制高點,企業就是創新的主體。有學者認為“奴隸社會勞動力是最希缺資源;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土地;資本主義社會最主要的生產要素是資本;知識經濟時代最稀缺的要素是知識,是不斷創新的技術?!睂χR管理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創新文化管理。要實現創新文化管理就要把“企業文化”與“學習型組織”有機結合起來。
再次能為建設政治強、思想好、技術精的創新團隊夯實政治文化基礎。用先進文化打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職工隊伍,造就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更需要現代的文化管理方式來實現。集成融合“學習型組織”和“企業文化”對充分發揚民主、統一思想具有很強的操作功能,因此是能夠提供現代企業創新的政治保障。
“企業文化”和“學習型組織”在推動構建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增益作用。首先,為保證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自然而然就要求增強組織創新的能力。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指出,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并已被納入“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其次,企業的創新活動必將引領相關單位創新的聯動,對全社會各類組織產生示范效應。再次,由于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其創新文化管理必然產生“蝴蝶效應”帶動全社會的創新文化的構建,能更快更好地實現黨中央提出“企業創新是推動國家不斷創新的重要動力。形成符合區域資源和產業特色要求的科技布局。建立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社會化中介服務體系?!钡囊?。
如何集成融合好“學習型組織”和“企業文化”
政治因素決定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向和模式。鄧小平同志說過:“無論哪一種勢力或哪一種派別的文化工作,都是服從其政治任務的,”“所謂超政治的文化是不存在的”。文化為政治服務,政治對文化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因此,我們也把政治作為決定企業文化建設主要因素來考察。首先是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制約作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劇,圍繞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有新的表現,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這也是我們企業面臨的生存、發展和競爭的嚴峻形勢。其次是企業對國家政策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考驗。企業要在五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的歷史性任務面前,能否找準自己的生存的立足點和發展的出發點,應該說我們不少企業還沒有具備前瞻性的素質和很好的適應能力。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作為“軟實力”的企業文化尤顯重要。再次是企業自身的政治素質的影響。我國不少企業其最致命的弱點除了缺乏科技創新和文化力支撐之外,政治作用不可小視。有學者對我國公司(企業)政治作研究著述認為:“只要有組織就有政治”、“公司政治無處不在”。只有正視公司的內部政治、構建起良好健康的公司“小政治”觀,同時關注公司的外部的政治,建立起開放和諧的公司“大政治”觀,才能駕馭公司政治,實現興業報國的遠大理想!聰明的企業家會很好地把政治這個重要社會資源轉變成社會資本,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思想認識對企業文化建設的能動作用
一是企業經營管理者對企業文化建設認識情況。據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發布的題為《企業文化建設:認識、現狀和問題——2005·中國企業經營者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指出:企業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企業文化建設落實到行動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企業領導人重視和較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的人數僅占35.1%。有企業文化發展規劃的企業不足三成。對文化創新的認識不夠充分,企業經營者感到最滿意創新中,“文化創新”僅有8.8%;認為應加強“文化創新”的僅占21.5%,企業文化建設的主要困難是缺乏良好的外部環境(46.2%),內部共識(38.4%)和內動力(33.9%);認為沒有完善的企業產權制度(27.3%)和找不到適應的專業顧問(26.7%),沒有完善的企業管理制度(16.4%),不想花錢(13.3%),不知道如何做(13.1%)和不清楚企業文化的含義(6.6%)。
二是企業職工對當前企業文化建設的評價。從企業職工反映看,福建省總工會日前組織的一項調查表明:有32%的職工認為本企業的企業文化是虛的,有65%的職工認為企業文化只是領導確定的管理模式,有71%的職工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口號化了的精神,有53%的職工認為企業文化沒有創新,缺乏新意。一些國有企業直接引進國外先進企業的企業文化價值觀念和操作行為準則并制訂了一整套管理文化、品牌文化,但卻丟了“根本”。甚至有職工直言在他們企業,企業文化只能在文體活動邊緣兜圈子,根本上升不到一個實質層面。而且還多少帶有欺騙的色彩。
有關管理部門,對企業文化這個新興的文化形態研究不夠,認識不足,指導、推動不力。在企業文化引進初期,不少的管理者把它作為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加以排斥,隨著近年來改革開放深入,有所認識,但介入有限,經常缺位,為社會上各種咨詢、策劃機構以及一些不大相關的社會組織和單位以營利為目的各種市場商業化活動提供無限空間,由于良莠不齊的機構又缺乏有效的市場監管,有少數機構、少數人盲目引導,搞形象工程,為企業在市場不正當競爭推波助瀾,干擾了企業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
針對上述問題,要把先進企業文化建設和學習型組織創建活動搞好,就應該上升到關系到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和全黨工作大局,關系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系到建設中國先進文化的高度來認識。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牢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緊緊圍繞企業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著眼于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著眼于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增強創新活動,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員工隊伍等思想政治的“基因”植入企業文化的內核,把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構建學習型組織結合起來,創建有中國氣派的、具有創新能力和巨大競爭實力的社會主義現代企業。
(作者系福建省企業文化協會常務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