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紅
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游離于經濟和現實之外的清談哲學,它是一門黨性、實踐性、群眾性、綜合性、開放性都很強的科學和社會活動,它既根植于、孕育于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之中,同時又吸收相關學科的優秀成果。“情、利、理”(感情、物質利益、教育)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一的三大要素。要有效地克服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疲軟、弱化,就必須相應地加大這三項投入,強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應。
“情”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思想政治工作的客體是有感情的人及其思想。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基礎和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思想與思想撞擊的“警戒線”,能否突破這一“警戒線”和“前沿地帶”,是解決思想問題實質的起點、關鍵點。
以真誠友善而熾熱的情懷去開展工作,才能縮短思想政治工作主、客體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客體感受到被尊重、理解、信任、關懷,并產生接近、傾訴的愿望,感情相通、相融才有解決思想問題的前提和基礎,才有擺脫金錢誘惑,激發客體對工作、事業的激情、熱情并促使其產生積極向上的行為的可能性。
“企業即人”,在這方面諸葛亮的治軍謀略也可以給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以一定的啟示,例如,諸葛亮在“和人”篇中說:“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有和則不勸而自戰矣。若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下謗議,以逸慝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能取勝于匹夫,況眾人乎?”人和為本是諸葛亮的治軍哲學,它通過“人心之和”達到“上下同欲者勝”的目的。
現代日本、歐美和東南亞一些國家企業的經營哲學思想中大量吸收了東方傳統儒家文化的精華,以人和、集體主義或家庭主義、忠誠、奉獻精神為核心。來實現現代企業管理。
西方管理學大師杜拉克指出,21世紀的企業管理哲學。將以人為中心,以“圓”(圓的特點是圓周上任何一點與圓心之間的距離相等,代表每個點都有公平的地位)、“緣”(緣分、機緣、人緣)為特征,形成以良好的人際關系為紐帶的管理系統。
新加坡有“六順”:順情(動之以情)、順性(根據人們個性和年齡特性施教)、順勢(適時進行教育)、順理(曉之以理)、順利(因勢利導)、順真(講真話,實事求是),來達到對人的有效管理。
應強調指出的是,要注意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感情投入和激勵的導向問題,要堅持格調高尚、有疏有教原則,即注意精神主導,將對職工群眾的關心,同對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結合起來,啟發人們對感情激勵的理性化思考,從而產生深層的激勵效果。
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大感情投入,是一種經濟、切實、有效而深刻、持久的激勵手段和方法。
“利”
自古在“義利之辯”問題上,儒家倡導重義輕利,但也不忽視惠民。荀子提出“以政裕民”(《富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筆者更趨同于墨家的義利并重觀。墨子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只有“交相利”才能“兼相愛”;愛是人人相愛,利是人人相利,利于別人就是義,否則就是不義。在“理欲之辮”問題上,王夫之提出“天理寓于人欲”的觀點,他認為,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合理的共同欲望在推動著,滿足共同的“人欲”,合乎共同的“人欲”,就可以“善天下之動”。
毛澤東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及鄧小平的“三個有利于”思想,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價值觀——人民利益觀。
現代日本式管理模式,所遵循的價值理念——“集團主義價值取向”,也包涵了極強的利益因素,如它包括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對正式雇員的全包錄用、注重人和、集體決策、對員工福利待遇的溫情照料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價值取向更傾向于物質利益,因為獲得物質利益,在現階段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而且也具有不可忽視的社會意義和心理意義。它不僅是物質生活保障的需要,也是個人社會地位、心理安全、自我評價、自我實現的需要。社會主義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鄧小平同志指出:“調動人民積極性的最中心環節是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第144頁)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一門科學,其原則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與物質利益相結合。因為獲得物質利益,是行為動機背后的驅動力,我們工作中遇到的許多現實問題,多數是由物質利益問題引起,這就客觀上迫使和要求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遵循人及人的思想活動的規律,堅持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物質利益問題,特別是同解決職工切身利益問題相結合,給職工群眾做出看得見、摸得著、說得出、感受得到的實事。同時,把思想政治工作寓于對人的尊重、理解、關心之中,滲透到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分配和日常生活等各個環節和細節中去,實際問題解決之際,常常是思想疙瘩化解之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強化了的物質利益觀念下,加大物質利益的投入,可明顯誘發并增強驅動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理”
向錢看,為錢干、靠錢轉,已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實踐證明,錢不是萬能的,也存在負效應。金錢激勵只有臨時性效應并存在自然消亡性,即今日有錢今日激勵,明日沒錢或拿錢時間久了,激勵作用便自然消退。而且獎金份額的差別,誘發攀比心理,導致心態失衡和不公平感,激化人與人之間的矛盾。_、‘
中國先哲們認為,成功的管理應是首先對人進行教育的條件下的管理。孔子有“富而教之”之說。墨子則認為:“古之圣王,舉孝子而勸之事親;尊賢良而亂者可使治,而危者可使安矣。”(《墨子·非命》)即強調以表彰孝子以教育人民善待親人,尊重賢良的人以教育人民為善行,發布的政令反復明確教育人應該怎樣做,明確獎賞與懲罰的內容以引導人們不做違法的事。這樣,混亂的現象就可以治理好,處于危險環境中的事物可以轉化為處于安全的環境。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疏導方針、模范作用、人格力量、以身作則正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升華。
當代人的潛力是企業的一張王牌,培養和提高職工素質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最強大的武器。
企業教育包括思想教育、職業技術培訓,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在前者,而兩者都十分重視提高人的素質、重視人才開發、重視培養和發揮人的創造能力,其實質是對人的本質力量的開發和激勵。
實踐證明,思想政治工作在目前條件下,單純靠表面性的宣傳說數收效不明顯,應把教育的重心從一般地進行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轉到突出地宣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著重宣傳經濟建設、改革開放這個歷史主旋律上來,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市場經濟的實際出發,結合生產經營、改革開放中人們反映出來的思想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經濟政策、改革措施、企業目標、行為規范等教育;同時滲透和灌注強制性的法紀教育,對其行為加以引導、約束,使人懂得市場經濟的法則。火既可暖之,也可灼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撈”錢,必須有“度”,否則,不僅失“利”,而且丟“本”,甚至賠“命”。
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性、針對性、實效性,亦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對經濟建設的服務性和對個人行為的引導性。
同時應牢記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四有”新人、實施共產主義教育的核心任務,當職工群眾的覺悟達到一定水平時,應及時強化施教,使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升華。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