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芳
“我不在這里讀書了,我要回家!”因不堪忍受被18名女同學脫光衣服后輪流扇耳光、潑冷水、潑尿、用掃把“掃”下體等殘酷折磨,年僅13歲的四川省某學校2005級學生小麗,在上了不到一個月的課后,便要求退學。無獨有偶,同一天的北京某報也報道了一起校園暴力事件:北京某高校足球比賽引發學生群毆,上百人混戰操場。
校園暴力觸目驚心,但是,校園暴力卻往往事發于很小的爭端,就像那位名叫小麗的姑娘,以及那場足球賽,矛盾雙方并沒有很深的利益瓜葛,更沒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平常相互交往中的摩擦而已,但最后卻釀成大禍,甚至變成刑事案件。
有報道提醒道,“整體的社會制度對這批加害者與被害者的心聲過于疏忽,當他們口喊‘Just DlIt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注意到有些心靈已經被過度壓迫,已經開始游蕩,或是已經開始求救,而我們竟然不知不覺、毫無警戒?”
現在的青年學生,他們穿行于各種流行和時尚的氛圍中,同時也淹沒在自己狹小的“江湖恩怨”中無法自拔。然而,這一切似乎并不被成人世界所在意,許多磕磕碰碰都輕易地被學校和家長一筆帶過。
當今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由于家長的溺愛,他們極易染上心胸狹隘、自私、任性的毛病。父母在社會競爭中產生的緊張、恐懼、冷漠或不安全感,往往也會傳染給孩子。對于這些潛在的“人格缺陷”,教育機構很少花精力去化解和彌補,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只是簡單的教與學的關系。對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都被功利的成人世界所淡忘。甚至一發生校園暴力,學校還會捂著蓋著,深怕“家丑外揚”。
在校園暴力中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受虐的學生并沒有打算將自己所遇到的暴力告訴父母、老師,而是選擇了忍耐和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孩子的沉默就是一種壓抑,一旦被激發出來,后果將不堪設想。從資源占有的角度來說,校園暴力其實也是權力形態的一種表現,強的一方往往比弱者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
每個人都有與他人建立有效且正向關系的需求,校園暴力中的被施暴對象,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社會支持。校園暴力也是一種社會現象,這種“社會性”也告訴我們,要筑起校園暴力的“防火墻”,就需要整合社會的各種資源。以法律作為后盾,進而形成一種有效的支持性社會環境,整合社會制度、心理教育、輿論導向、道德自律等各方面的資源,從司法、社區、學校到家庭編織一個嚴密的校園暴力“防火墻”,將是一條重要的干預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