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仕妹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承受力的“彈性幅度”是可以通過自我修煉而增大的。所謂彈性心理,是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伸縮性和韌性。當今的中老年人,處于急劇變幻的社會,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不斷增加,工作、學習緊張,人際關系復雜,生活節奏加快,如果加之經濟拮據、家庭不和、兒女不孝、健康欠佳,就特別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而噪聲、擁擠、環境污染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也會對中老年人的心身疾病起到促發作用。中老年人要抵御各方面的劣性刺激,就必須努力學習,加強修養,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彈性幅度”。那么,應該從何處做起呢?
常樂而不極樂 輕松愉快的情緒,充分樂觀的精神,是健康長壽的“心理營養素”。經常保持樂觀的態度,是中老年人心身健康的基礎。但是,常樂宜制樂,不能極樂,正所謂“憂喜更相接,樂極還生悲”。中老年人在生理功能上雖日趨衰退,但在人生追求上卻處于鼎盛時期或夕陽無限好的境地,值得喜慶的事情還是很多的。如果一有喜事就任憑感情奔放,狂歡極樂,大腦必然興奮無度,輕則意識松弛,忘乎所以;重則失去控制,落得個“范進中舉”禍自喜生。因此,人到中老年,凡遇“喜出望外”之事,不可狂喜無度,應該稍作收斂,悠然處之,做到樂而有益,樂而有度,緊緊把握和控制住自己的感情,防止被激情的“烈馬”馱向心理疾病的懸崖,跌進終生痛苦的“深淵”。
逢怒而不可盛 凡逢惱怒之事,不可怒發沖冠、暴跳如雷,而應加以克制。憤怒氣逆,嚴重的可以嘔血、眼睛昏暗不明、鬢發焦枯;盛怒不止時,心志會受傷而發生健忘,腰痛難以屈伸;如果郁怒的時間很長,氣滯五臟,足可氣絕而終。《三國演義》中周瑜之死便是佐證。因此,人到中老年,要注意加強情志修養,像林則徐那樣把“制怒”作為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遇有怒氣發作時,就下意識地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或聽聽他人的勸解和忠言,或主動離開當時的環境,等到時過境遷,自然會心平氣和,怒氣全消。
遇愁而不憂郁 在現實生活中,老年人的愁事還是較多的,凡遇愁苦之事,不可牽腸掛肚、郁郁寡歡。憂慮過度、沮喪苦悶等不良情緒,可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于抑制狀態,使內臟肌肉繃緊,血管緊張,臟器供血減少,甚至坐臥不寧、寢食俱廢,必然有損于心身健康。因此,人到中老年,要自覺地培養開朗樂觀的性格,保持愉快、活潑、恬靜的心境。在遇到各種愁事時,應想方設法從愁霧繚繞之中盡快地解脫出來。可采取音樂療法、微笑療法、暗示療法、傾訴療法,驅散愁云郁霧,始終保持寧靜的心態。
臨悲而不過傷 人到中老年,免不了有親人病重或辭世之類令人悲哀的事情,但悲不宜過傷,更不可“悲痛欲絕”。嚴重的悲哀能使人心神動搖;沉重的悲哀可使人狂妄或兩脅疼痛、手腳抽筋;更加沉痛的悲哀可使人肺氣郁閉,上焦不通,氣竭而昏。因此,老年人在臨悲和淚水暢彈之際,應向前看,往好處想,以理智的閘門關住感情的決口,盡快地從悲哀的氛圍中解脫出來。可用轉移法、排遣法消除悲傷的情緒,用自己的意志,把悲痛的情緒轉化為生活、工作的力量,防止被悲傷之網所捕,陷入悲上加悲的惡性循環之中。
勤勞而不妄想 勤思善想是中老年人的思維特征,同時也是保持思維敏捷的方法之一。但不可過度憂思,更不能妄思亂想。思慮過度,可傷心脾,引起心悸、失眠、肢倦、乏力、腹脹等癥。因此,老年人在思慮“纏繞”之時,尤其是涉及到切身利益想不開時,切忌鉆進牛角尖,陷入思維的死胡同,從而導致脾虛氣衰,罹患疾病。可轉移精力,用娛樂療法、鍛煉療法、健忘逆流法打破思維的定勢,而后靜下心來從多角度、多方位地加以分析和研究,肯定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境。
堅定而不倔犟 堅定是中老年人性格成熟的表現。但是,“純剛純強,其勢必亡”。倔犟固執,剛愎自用,是中老年人心身健康的大敵。因為人到中老年,生理功能已經開始衰退,心理承受能力也在降低,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仍要逞能、要強、硬拼、苦熬,明顯是在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必然有害于心身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人到中老年,做各種事情都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應該謹慎小心,科學安排,量力而行,千萬不可固執倔犟,按照自己的老觀念、老主意、老經驗辦事,弄不好會遺憾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