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誠龍
社交恐懼癥是心理疾病,又稱“恐人癥”,多發生在青少年時期。主要表現為:害怕與人交往,不敢與人對視,不敢在人多的場合說話等,由此造成孤獨、自卑的心理,成為中學生學習及人際交流的嚴重阻礙。在學校心理咨詢中經常會遇到此類問題,一方面是學業緊張,沒有時間解決問題,加上一些學生認為心理問題不便對外講,不得不默默地承受著;而另一方面,家長則認為孩子的表現是羞怯或性格內向,長大自然就好了,所以不少學生的問題因得不到重視而延誤治療。
壓抑、封閉的家庭教育
男,15歲,初二
“小時候,只要家里一來客人,媽媽就要我當眾表演。聽著那些來求媽媽辦事的叔叔阿姨言不由衷的夸獎,我心里煩透了。媽媽讓我學畫、學琴。我不喜歡畫,那是媽媽的愛好,不是我的。可有一段時間我挺喜歡彈鋼琴的,可媽媽非要我去考級,還為我選了一位輔導考級的老師。那個老師從沒對我笑過,我一彈錯,她就用指揮棒敲我的手,兩個小時下來,手指都腫了,嚇得我根本記不住琴譜。
“學畫和學琴都失敗了。媽媽不知數落了我多少次‘不爭氣。我覺得人真是不能失敗,否則連親人都不會寬容你。后來,母親覺得我的學校不好,不管我同意還是不同意,就給我轉學。并對我的業余時間進行布置,必須按照她的要求做,交朋友也要讓她同意……在這種環境的不斷驅使下,我開始害怕與人交往,開始遠離家人和同學,喜歡自己一個人自由生活,我不上公共廁所,也不在公共浴室洗澡,甚至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
分析:“社交恐懼癥”的產生,絕大部分與父母的不恰當教育有關,壓抑、封閉的家庭教育和家長過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孩子懦弱而敏感的個性。此案例中的母親是一個典型的“四管媽媽”:孩子上什么學校要挑,學什么要管,老師要選,業余時間做什么還要把關,但她卻很少與孩子交流。在這種干涉多于交流的“權威性”教養方式下,子女很容易養成自卑、懦弱的人格特征。中學生正值青春期,對家長的評價極敏感,家長一句“沒希望”會對孩子造成“暗示效應”:我無能,再努力也無濟于事,由此強化了孩子的自卑心理。
對癥開方:(1)家長應放低自己的姿態。日常生活中,家長不要總是以自己是孩子的長輩而對孩子大呼小叫,給孩子提出過高要求,這些都會使孩子感到反感。家長應把自己的姿態放低些,與孩子平等相處,把孩子當做朋友看待,要多聽聽孩子的內心想法。(2)與孩子多進行溝通。溝通有利于培養家長與子女的感情,也可間接地舒緩孩子緊張的學習心情。例如談談孩子在學校發生的趣事,最近學業如何,有什么需要家長幫忙解決的等等,平常的日常小事,也可當做溝通的話題。(3)讓孩子積極參加文體活動。在文體活動中,鼓勵孩子嘗試著主動與同伴和陌生人交流。每周堅持一次帶孩子到人流集中的交通要道去“摩肩接踵”,鼓勵他和陌生人對視。
失敗打擊與師生的冷落
女,16歲,初二
“我的聲音天生就亮而清脆,這一點讓老師很喜歡。初一時,外校老師來我們班觀摩教學,為了‘爭氣,睡夢中我還在背誦課文。可那天,當老師把我叫起來時,我就懵了,什么也說不出來,氣得老師連期末聯歡會都不讓我參加,還說:‘你給班級丟臉。后來,學校舉行歌詠比賽,安排我做領唱。可站在臺上,我一眼瞥見臺下兩個熟悉的小學同學,從她們的眼神里,我看到愕然和嘲笑,我緊張得大張著嘴巴卻發不出聲來。臺下騷動起來,我恍惚覺得下面有噓聲和口哨聲,我恐懼得全身發抖……從此,我不敢參加集體活動,我怕看到別人蔑視的目光。我只敢和樹上的小鳥、地上的螞蟻說話……有時心里憋悶極了,就用刀片在手上劃,看著血流出來,心里才痛快。”
分析:走出家門,孩子的另一個天地就是學校,學校是孩子放飛理想的天地,每一個孩子都渴望成功。當一個孩子對成功的渴盼屢屢因過度緊張而失敗時,就會直接導致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擔心自己在學校遭到冷落,感受到不良的人際關系。在這種感覺中,孩子就會漸漸與同學、老師疏遠,害怕挫折情景再現,孩子往往會在心靈孤獨中患上恐懼癥。
對癥開方:(1)學生準備參加學校較大活動時,老師可教給學生一些緊張時的應對方法。比如:當緊張時,不要關注自己的感覺,而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順其自然;不管結果,重在參與,或默念“放松”,并輔以深呼吸的動作,可減輕緊張情緒。(2)在看學生的表演前,老師應多給予鼓勵,為學生增添信心。表演時,學生因某種原因出了差錯,老師千萬不要鄙視,因為此時學生最需要別人的體諒與關懷。(3)教師應提倡學生們互相交往,這樣有利于增加學生之間的默契。當有的學生在校園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好朋友應為她(他)送去安慰和快樂,在她(他)寂寞時,好朋友應去陪她(他)聊天兒……在這樣的生活氣氛中,患“社交恐懼癥”的學生就會漸漸地體會到與同學相處所帶來的快樂,其情況也會有所改善,愿意融入班集體中。
自認外貌不夠青春靚麗
女,17歲,初三
“初二的時候,班上來了個插班女生,她長得很漂亮,很多同學都喜歡和她交往,尤其是班上的男生,大多成了她的好朋友。從那時起,我開始羨慕她,并受她的影響,也悄悄地打扮自己。可惜我長得不漂亮,小眼睛大鼻子,任我怎么打扮,男生也不注意我。內心高傲的我也不愿主動接近他們,怕受冷落,被人恥笑為‘自作多情,就這樣,我從怕接近班里的男生,漸漸發展成害怕所有的男性……
“到后來,我見了男生就心慌意亂,呼吸緊促,渾身不自在,想遠遠地躲開。學校里唯一讓我喜歡的是作文課,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朗讀我的范文,那是我最自信的時候,但好景不攻,初三時語文老師換成了男老師。我一向害怕男老師和男同學,從不和他們說話。自從換了男老師之后,我再也沒有心思寫作文了,期中作文考試,我居然‘不及格。我不知這一切是不是男性惹的禍”
分析:孩子到了青春期,性發育已基本成熟,但性心理尚處于幼稚期。他們渴望得到異性的關注。從上述女孩兒的自述中我們不難看出,致使她社交恐懼、怕見男性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任我怎么打扮,男生也不注意我”,怕被冷落,被人恥笑為“自作多情”。她一方面想與異性交往,從異性那里得到不同于同性的友誼;另一方面她又為自己的相貌而感到自卑,在這種,心態下形成了她的社交障礙。
對癥開方:(1)男女生正常交往是好事,用不著害羞。渴望與異性交往,卻又不敢主動接近異性,這種矛盾心理是產生社交恐懼癥的根源。嘗試著與異性同學交往,哪怕是點點頭、打個簡單的招呼。(2)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人的美與丑不是全取決于外部形象,更不能以此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只要誠懇待人,以心換心,也會獲得異性的友誼。(3)不要回避,回避會讓自己更加畏懼。只有漸進性地與自己所害怕的事物接觸,才能消除恐懼心理,走出自己所營造的心理樊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