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成
以某種物體作為性愛對象的替代物或象征物,這種現象是相當廣泛和常見的。現代的做法是常把心上人的照片帶在身邊,而過去則是常常收藏戀人的一縷青絲或一方手帕等,以此來慰藉自己的相思之情。此正所謂“愛屋及烏”。出于愛慕,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戀物行為,當戀人或配偶不在身邊時,這種現象是那些性成熟者的一種正常的性心理反應。這種心理反應具有排他性,而且不合有直接的性的內容,是愛情專一的表現,同時也是社會秩序穩定的一個基礎,更是人類意識高度發達的反映。
戀物癥者的戀物行為卻并非如此,而是一種極端化的戀物行為。這種行為可直接伴有性的內容,并且完全脫離了與異性性對象的身心的統一性。也就是說,戀物癥者的這種戀物行為并非是為了寄托對自己戀人或配偶的相思之情,相反,他們只單純地戀物、愛物,而對活生生的人則毫無興趣。
戀物癥者雖然人數較少,但卻以男性居多。他們所戀之物大都是異性的貼身之物,如內衣、乳罩、襪子、衛生帶、手帕等等。而且,這些物品一般都是異性已經使用過的,也并非是來自同一個人。因此,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戀物癥者反復多次地去偷竊異性的這些物品。每次偷竊時或得手后,他們都會感到一種性的興奮和性的滿足。事后,他們則將這些竊得之物藏匿于身邊、枕下等處,待夜深人靜之時取出玩弄,同時伴有手淫活動。事后,他們可能會將這些物品大量收藏,也可能會丟棄。因此,假如戀物癥者在某次偷竊時被人發現和抓住,就有可能會從其住所發現大量的相同或類似物品。
一般認為,大部分戀物癥者的形成都與其幼年時環境的不良影響和刺激有關。對此,很多人往往意識不到。我們曾治愈一例12歲男孩兒的戀物現象,成功制止了其向戀物癥的發展。該男孩兒的身體發育較同年齡的孩子要早一些。自幼,他就與一較年長的堂姐一起隨祖母居住,相互間感情頗深。10歲半時其堂姐出嫁,同時,與其堂姐年齡相仿、且待其較好的班主任也調離學校。該男孩兒在心理上對此一直難以接受并感到空虛。因為班主任調離前是夏季,故而該男孩兒就對其白上衣內隱現的乳罩、長裙下的絲襪印象深刻。此后不久,男孩兒就去偷竊院子里晾曬的乳罩和長筒絲襪,并由此而感到內心的慰藉和滿足。
所以,對于戀物癥的發生,重點在于預防。幼兒園和小學教師全部或多數為女性,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并非有益。小學高年級或初中的學生正處于心身急劇發育、變化和成熟的過程中,此時更應對其加強教育和引導,尤其是要做好性知識的宣傳和普及。
已出現戀物癥傾向者應及早進行治療。因為戀物癥多是在后天環境影響下所導致的習得性行為,因此,首選的治療方法就是心理治療中的行為治療,同時應配合進行適當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