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遣將守關者”中的“故”
《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一段,有這樣一句“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語文教材將“故”解釋為“特意”。竊以為不妥。
許慎《說文解字》“使為之也”。段玉裁注“原故是也”。原意是原故,引申為因此,事變,故意,后來又引申為原因,舊交,本來(通“固”),特意等。“故遣將守關者”的“故”當特意講,似有不妥。原因一, “故”“夫”為魚部疊韻字,故訓夫,夫亦訓故。“故”通“夫(fú)”。“故”用在句首,是提示,起發表議論引出下文的作用。如,“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孫子·謀攻》)。“故圣人耐(néng)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也”;“故圣人參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禮記·禮運》)。“故明主好同而暗主好濁”(《荀子·臣道》)。 “故豎谷陽之進酒也” (《呂氏春秋·權勛》)。“由是觀之,豈不偉哉!故龜,可不敬歟?”《史記·龜策傳》。其中“故”均是提起發表議論的作用。原因二,“故”當特意講時是副詞,往往不用在句首。如《史記·陳涉世家》中“將尉醉,(吳)廣故數言欲亡”;如劉義慶《世說新語》“我今故與林公來相看望”。
又《韓非子·問辯》“故夫作法術之人,立取舍之行,別辭爭之論,而莫為之正。”“故夫”連用,加強要發表議論的語氣。
所以,故解釋為語氣詞,表示要發表議論,更符合原意,符合當時講話人樊噲的議論語氣,也符合“……者……也”這一判斷句式。
“能”可訓為“則”
古漢語中常用同義連用,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并列用在一起。審察同義連用,可以由一個已知的同義詞來推求另一個詞的詞義。試用這種方法考察《孫子謀攻》里的一句話:“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按這句話整齊的句式,我們推斷“則”“能”是同義詞,“能”猶“則”也。
用“對文”的訓詁方式進一步證明。 如:“中美能黃,上美為元,下美則裳”(《左傳》)。“能”“為”“則”三字相對為文。又如,“國人則矜其車甲,婦人能勉其君子焉”(《詩·小戎序》)。“能”“則”相對,意義相同。又如:“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孫子·虛實》),句中的“能”均是“則”的意思。
所以,“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中“能”,不等同于現代的能夠、能力,而應該是和能同義連用。
(由亞萍,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首山路3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