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話中親屬稱謂“嬸”是指自己親叔叔的妻子。而在濰坊各個地區,“嬸”有多種指稱內涵:
一、“嬸”指叔叔的妻子,這跟普通話的指稱范圍相同。
二、稱呼比自己的母親年齡稍小的婦女,也稱之為“嬸”。山東方言親屬稱謂有重親情特征,對于莊親,即同村異姓的人,之間的稱謂也用親屬稱謂詞去稱呼,
突出鄉親的親情。
三、稱呼母親,有的叫“嬸”。這種現象并不普遍。這是改常稱為諱稱,不用正常的稱謂,故意換用別的稱謂,這是禁忌的表現,這種禁忌心理在當代已經淡化,如在濰坊有些地區四十歲以上的人稱自己母親為“嬸”的并不罕見,而年輕人多稱母親為“媽”。但是禁忌心理仍然存在,如青州人韓某,女性,42歲,結婚4年沒有孩子,便抱養了一個男孩,男孩兒稱韓某為“嬸”,兩年后,韓某生下一個女孩兒,女孩兒也稱母親為“嬸”,由于孩子來之不易,怕不好養,所以不用常稱改為諱稱。有的是由于父母太年輕,怕命里承受不了孩子,也改為諱稱。由于禁忌,稱母親為“嬸”的這種情況在南方某些地區也存在。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某村莊沒有稱呼自己母親為“嬸”的習慣,但是如果母親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孩子稱呼母親為“嬸”。這里還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稱呼自己親生母親為“嬸”。在濰坊奎文區二十里堡街辦車站村,王氏,85歲,丈夫因第一任妻子不能生育,便又娶王氏,王氏生的二子二女,都稱呼第一任妻子為“娘”,稱呼王氏為“嬸”。這種情況在安丘市白芬子鎮小尖子埠村也存在,一位老人是丈夫的第二任妻子,前妻生的三個孩子和自己生的三個孩子都稱呼自己為“嬸”。
對于親生母親是二房,稱呼大房為“ 娘”,稱呼二房為“嬸”,也是體現一種平等關系,因為在濰坊其他地區這兩種稱呼都可以指親生母親,所以父母、子女覺得兩種叫法都很親,從心理上都可以接受。
第二種,稱呼繼母為“嬸”。在濰坊市區,楊氏70歲,是現在丈夫的第二個妻子,丈夫前妻生的三個兒子都稱楊氏為“嬸”,她自己與前夫生的孩子稱之為“媽” 。
對于稱呼自己繼母為“嬸”,可能主要是父親再婚時,前妻生的孩子年齡已大,改口很難,便采用這種辦法,因為在濰坊“嬸”的含義包括稱呼比自己母親略小的婦女,有的地區“嬸”還指親生母親,這可能也是一種折衷。
綜上所述,在濰坊方言中,“嬸”這個親屬稱謂有多種含義。一般情況指叔叔的妻子,或泛指比自己母親年齡稍小的婦女。比較特殊的就是稱呼自己的親生母親為“嬸”,這是改常稱為諱稱,不用正常的稱謂,故意換用別的稱謂,這是禁忌的表現。
(韓秋菊,山東濰坊學院普通話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