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以計劃和操作為中心,通過師生共同努力來完成任務的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為了解決在對外漢語中級閱讀課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嘗試從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的三個階段出發(fā),以具體的閱讀課文為實例,探索對外漢語中級閱讀的教學。
【關鍵詞】 任務型語言教學 對外漢語 中級閱讀教學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
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研究者經(jīng)過大量的研究和實踐提出的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它是以計劃和操作為中心,通過師生共同努力來完成任務的語言教學活動。教師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出操作性強的、任務化的教學活動,學生通過多種語言活動完成任務,達到學習語言和掌握語言的目的。這種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內在潛力,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發(fā)展其認知策略,培養(yǎng)其與人共處的合作精神和參與意識,還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1996)在她的專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認為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任務型課堂教學的三個階段的具體操作可以分為:任務前的實施準備階段、任務實施階段、語言焦點階段。
(一) 任務前的實施準備階段
任務實施前的準備階段根據(jù)學生對學習任務的熟悉程度來進行教學安排。老師先進行課堂教學的導入,導入和任務息息相關,對于學生不熟悉的話題要進行介紹,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和復習與任務有關系的內容,比如詞、短語等等。最后布置學習任務,使他們明確學習任務的目標和結果。
(二)任務實施階段
任務實施階段由三部分組成:任務、計劃和報告。在任務階段,老師按照需要給學生分配任務,老師監(jiān)督、鼓勵學生參與學習任務;在計劃階段,學生準備如何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這個時候老師充當指導者,解答學生在準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最后學生以口頭或者筆頭的形式來報告自己或者小組所完成的學習任務的結果。
(三)語言焦點階段
語言焦點階段包括分析和操練。教師可以根據(jù)實施階段中報告的結果進行分析,使他們對課文內容、詞匯、短語等進一步理解;在語言分析之后,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需要進行一些相關的語言練習活動。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對漢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我們隨機調查了中級班的71個學生,針對其在閱讀時遇到的詞匯量少、句子結構不明白、文章內容不熟悉、漢字認讀有困難這四個方面,按其困難程度進行了調查,以期望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根據(jù)上面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詞匯量少是留學生閱讀的首要困難。句子結構不明白和文章內容不熟悉在困難程度上差不多,的確在閱讀課本的一些文章中,有些句子的結構比較復雜,由于學生沒有掌握分析句子的方法,就會出現(xiàn)理解錯誤的情況。有的留學生是第一次來中國,對于中國的了解也停留在聽說的層面上,中國對于他們來說是完全不同的和陌生的社會文化和社會背景,如果不了解這個國家的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的話很可能就會不明白文章的內容或者文章所蘊涵的深刻的含義。漢字認讀的困難,這在非漢字文化圈的國家的留學生身上特別明顯,他們可以很好地進行聽說交流,但是讀和寫的時候就舉步維艱。
閱讀課是語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怎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漢語閱讀課的教學目的就是培養(yǎng)和提高以漢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漢語書面語的閱讀綜合能力。目前漢語閱讀課的課堂教學普遍采用“講生詞→閱讀課文→做課后練習→對答案”這樣的教學程序。老師根據(jù)學生錯誤的答案進行解釋,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課堂上學生做的練習的答案的正確率非常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公式化的課堂教學沒有調動學生的興趣,同時閱讀教材后面的答案養(yǎng)成了他們的依賴心理。這種課堂教學程序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對學生聯(lián)想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讓學生進行語篇分析和文章的整體理解等深層語義練習,造成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不能提高,老師也不能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從而影響了教學,影響了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我們認為把任務型語言教學應用于漢語閱讀課的教學能為目前閱讀課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解決提供幫助。任務型語言教學是通過課堂上完成一個“任務鏈”,這個“任務鏈”是階梯型的,所設計的任務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后相連,層層深入,形成由低級任務到高級任務,再由高級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循環(huán),并由數(shù)個微型任務構成。在中級漢語閱讀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詞匯量少、不會分析句型、不了解中國文化等這些困難,有針對性地設計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不斷地獲得知識和得出結論,進而促進他們學習漢語,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隨著任務的不斷深化,學生可理解性的輸入越多,語言習得就越多,整個語言學習過程就會越來越自動化和自主化。閱讀課將不再顯得單一、沉悶,而會“生動”起來,學生不再是被動的閱讀者,而是獨立的、主動的。
三、任務型漢語閱讀教學的探索
前面我們分析了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具體操作步驟、閱讀中的主要困難和任務型語言教學在漢語閱讀教學中的可行性,但是如何具體地把任務型語言教學應用到漢語閱讀教學中去還需要廣大對外漢語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筆者在這里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級漢語閱讀教程I》中的第十五課中的第一篇閱讀《云南“過橋米線”》為例,對任務型漢語閱讀課的教學設計做一個初步的探索。
(一)任務前的實施準備階段——前期閱讀階段
1.引入飲食文化的話題
可以設計一些問題,逐步引導學生進入閱讀訓練的內容。比如,你們去過中國的哪些地方?哪些地方的小吃,你印象最深刻?你覺得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你們去過云南么?知道那里最有名的小吃是什么?有的學生可能沒有去過云南,也沒有吃過,也有可能即使吃了,并不知道小吃的名字。這時通過多媒體教學儀器可以展示給學生看米線和過橋米線的圖片,這樣可以給學生很直觀的感覺。這時可以讓學生猜猜為什么叫“過橋米線”。這樣刺激學生了解的興趣,帶著目的去閱讀課文。
2.演示與閱讀課文相關的字、詞或者句子
將閱讀課中涉及的生字、生詞或重點句子演示給學生,為學生完成閱讀任務提供語言基礎。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詞語不僅僅是閱讀課文后面羅列出的一些詞語,也包括課文中出現(xiàn)可能會影響他們閱讀的那些詞語。比如,“優(yōu)質”“攪”“書生”等等,這個時候老師可以借此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比如引申出同義詞、反義詞等等。
3.介紹猜詞方法
有些老師沒有羅列的詞語,學生也可能不認識,那么老師可以在課堂上適時地介紹一些猜詞方法,比如構字法、構詞法等猜到大致的讀音和意義,比如“燙”字上面是“湯”下面是“火”,可以猜想與火有關系,發(fā)音和“湯”相似?!扒咫u湯”由“清”“雞”“湯”三個語素構成,只要稍微引導一下,學生就可能猜出這是一種沒有菜的雞湯。
(二)任務實施階段——中期閱讀階段
中期的閱讀階段要求學生能夠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掌握關鍵詞和重要的信息,認真地閱讀文章的細節(jié),學習一些詞匯的意思和用法,學會分析句子結構。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1.設計問題
老師可以設計一些與閱讀課文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回答。比如,米線是什么樣子的?云南最有名的米線是什么?米線的吃法是怎樣的?為什么叫“過橋米線”等等這樣的問題,幫助他們理解課文。
2.重新排列順序
老師可以選取文章的一部分,把它的順序打亂,讓學生按正確的順序重新排列。比如,我們可以選取第二段中的過橋米線的吃法,這樣的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找關鍵詞的意識和敏感性,因為文中有“先”“再”“然后”等這樣的字眼。還有一種形式就是把這一段中的一個句子抽取出來,讓學生找到它合適的位置。
3.借助多媒體教學儀器,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率
閱讀進一步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率。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儀器,如果選擇提高速度,閱讀文章的呈現(xiàn)可逐句或逐段消失,避免回視;如果選擇提高理解率,那么可以在電腦屏幕上先出現(xiàn)主題句,再要求學生預測接下來的內容。
(三)語言焦點階段——后期的閱讀階段
呂必松教授說:“一切正規(guī)的第二語言教學的目的都應當是培養(yǎng)學生的目的語能力和運用目的語在一定范圍內進行交際的能力,包括口頭交際能力和書面語交際能力?!焙笃诘拈喿x階段目的是建立篇章與學習者各自的知識、興趣和經(jīng)歷之間的聯(lián)系,幫助學習者鞏固已學的知識,并會實際地運用。教師可以讓學生完成課后的練習,同時老師也可以根據(jù)課文的內容,重新設置新的練習,讓學生獨立思考,來鞏固所學的新的內容。比如選詞填空,這些詞都是教學第一階段演示給學生的詞語,再一次的強化刺激;可以通過完成句子,幫助學生分析句型;除此之外還有復述文章,我們在第二階段的時候,為后面的復述任務做了很多的鋪墊,復述文章不僅可以看出學生是否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同時對于學生的表達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學生在復述的時候,老師可以提示相關的詞,或者圖片,幫助他們順利完成任務;最后就是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表達能力,從而實現(xiàn)閱讀課的最終目的。老師可以讓學生看介紹餃子的做法和吃法的動畫,讓學生看完后用語言進行描述,也可以讓學生介紹自己國家特色飲食的做法和吃法。
在最后這一階段中,老師應該鼓勵他們,盡量不要打斷他們,等他們說完了,可以就他們在表達的時候出現(xiàn)的問題,統(tǒng)一地進行糾正和再練習。
通過完成上面的任務,擴大了學生的詞匯量,提高了學生的猜詞能力、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分析句型的能力,擴大了知識面,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實現(xiàn)了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全面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呂必松 1993 對外漢語教學研究[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李世之 1997 關于閱讀的幾點思考[J].《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
李楊 1998 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研究[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高彥德,李國強,郭旭 1993外國人學習與使用漢語情況調查研究報告[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岳守國 2002 任務語言教學法:概要、理據(jù)及應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9期。
原蘇榮,方樂2004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課堂活動模式[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第6期。
虞曉向 2005 從任務型語言教學觀論英語課堂教學設計[J],《綏化學院學報》第10期。
(范文苑,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