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學語文教學近百年來沿著一條“去語言知識”的路,艱難跋涉,最近一二十年與傳統語言基礎知識空前疏離,語文教學質量日漸滑坡。建構中的現代語言基礎知識是整個中學語文教育的基石,起到支撐、促進語文教學實踐的作用。現代語言基礎知識與中學語文教學的融合是必然趨勢。
[關鍵詞] 語言基礎知識 中學語文教學 疏離 融合
站在知識經濟的社會背景下審視當代中學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在整個社會大力弘揚知識創新,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大量知識信息的社會大氛圍中,中學語文教學實踐近百年來依舊沿著一條“去語言知識”的路,艱難跋涉,踽踽不前,最近一二十年終于導致語文教學與語言基礎知識空前疏離。20世紀90年代初語文教學界質疑語言學的無助,呼吁“淡化語法教學”,語言知識正日益淡出語文教學的疆域!
如此強烈的現實反差迫使我們不得不深刻反思語言基礎知識與中學語文教學的科學關系和正確定位,從而不斷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一、現代語言基礎知識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正確定位
現代語言基礎知識是指以聽、說、讀、寫言語行為知識為主干,符合漢語漢字特點的傳統語言學和現代語言學兩方面基礎知識的整合,既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的內部結構及其基本規律和修辭、語言邏輯、文體基礎知識;也包括以語言運用能力為核心的語用、語篇、語體及符號學等多方面基礎知識的總和。同以往靜態語言基礎知識體系相比,現代語言基礎知識注重動態言語規律,注重漢語言文字的實際運用,從而為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奠定了基礎。
以言語技能訓練為個性的語文學科永遠離不開語言基礎知識的指導。隨著我國語言學研究日益深入,語言基礎知識體系自身不斷更新,建構中的現代語言基礎知識體系不僅吸納了現代語言學最新研究成果,還融入了以往靜態語言基礎知識體系的有益元素,是整個中學語文教育的基石,起到支撐、促進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作用。無論從中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哪個緯度來分析,歸根到底都要落實到現代語言基礎知識層面上來。
二、傳統靜態語言基礎知識與中學語文教學的疏離
20世紀初,瑞典語言學家、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全面系統地研究了語言和言語的區別,他認為只有語言才是語言學唯一合適的研究對象,著力于語言體系內部的結構嚴謹,把言語的研究留給心理學。差不多同時期,我國的語言研究受西方影響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然而我國古代語文教學與語言學知識兩相契合,相互為用的傳統中斷了,語文教學與語言知識便開始疏離。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國語言學界開展了一場關于語言和言語問題的討論。通過討論,我國語言學界普遍認為,應該區分語言和言語,語言和言語各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人們在言語交際中,不但要遵循語言規律,更要遵循言語規律。但是我國語文界在20世紀50年代制定“中學語法教學暫擬系統”及1984年提出的“教學語法系統提要”,都是語法知識為中心的靜態語言基礎知識體系,忽視了言語活動及其規律,而且這套體系基本沿襲印歐語的研究理論,不符合漢語漢字特點,導致語文教學效率低下,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態言語能力。
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傳統的靜態語言知識體系自身的缺陷、偏頗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日益暴露,語文界“淡化語法”的呼聲越來越高,人們逐漸淡化、排斥語言基礎知識,語文教學與語言基礎知識的疏離越來越大;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能力的重要性,然而有些人的認識過于偏激,竟提出能力比知識更重要,并不自覺中將能力與知識對立起來,開始逐漸用培養能力來消解語言基礎知識,結果是語文教學改革、能力訓練搞得轟轟烈烈,而語文大花園中的語言基礎知識卻異常地寂寞凄清。
在語文教學反復折騰中,語文教育研究界終于確認,語文教育本質上屬于言語教育,其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但是又有一些人事實上將言語同語言對立,將言語能力與語言能力對立,排斥、非難語言基礎知識的講解、傳授;還有一些人拿廣大語文教師還捉摸不透的所謂語感取代語言基礎知識,甚至試圖用整體感悟培養語感,消解語言知識系統。這些“新觀點”“新見解”錯綜復雜,越理越亂,混淆視聽,把語文教學界搞得一鍋粥,稀里糊涂。于是語言基礎知識在人們的視野中迷失了,語文教學整體質量逐漸下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人們普遍感覺到,社會的整體語文水平在下降,廣大國民的語文水平與語文修養呈現下滑的趨勢。”
三、現代語言基礎知識與中學語文教學的融合
從語言基礎知識與言語、交際能力、言語認知的本質聯系中來看,現代語言基礎知識與中學語文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言語與語言基礎知識
言語是指個人在具體情景中的聽說讀寫活動,是個人意志的體現,呈現的出具體性、多樣性、創造性的特征;語言系統是社會成員共有的交際工具,社會約定俗成的規范系統,具有社會性、規范性、結構性及穩定性的特征。言語千變萬化,其內容無法窮盡;但是言語無論如何變化,都是對有限、穩定的語言系統中字、詞、句等語言材料的自由組合,都要遵守語言組合規范。語言系統如同如來佛祖的手掌,言語無論如何變幻,終究逃不出其手心。從這個角度看,語言系統包含著言語,言語僅僅是語言系統的個性化的演繹。當然,語言系統與言語是共同發展的。
可見,語言基礎知識作為語言系統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言語須臾不可分離的。
(二)交際能力與語言基礎知識
交際能力的概念是海姆斯針對喬姆斯基語言能力的概念提出來的,指的是利用語言資源來表達和理解言語意義的能力。這種能力具有依據語境和角色創造性地運用的特征。它包括又遠不止關于靜態語言的規則。具體來說,是由三個方面的能力構成的,即語言能力,包括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社會語言能力,把握種種言語功能(如陳述、宣告、發問、表態等)和言語功能變體(不同語體和言語風格)的能力;話語能力,運用語篇來完成言語行為的能力(包括獨白語篇和對話語篇)。
從以上分析可知,要科學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不僅需要傳統語言學的基礎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的內部結構及其基本規律和修辭、邏輯、文體基礎知識,而且更加需要現代語言學的基礎知識,如語用原則知識、言語行為知識、語用結構知識、語用含義知識、語篇知識和語體知識作為語文教學的理論支撐。
學校言語教育只有以上述現代語言基礎知識為指導,科學、有序地組織開展言語活動,才能進行科學的言語技能訓練,從而逐漸積淀形成學生的個體言語能力。學生離開現代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就只能在黯淡、無序的言語活動中盲目感悟,語文教學離開現代語言基礎知識的科學指導和支撐,又要走入“少、慢、差、費”的怪圈。所以,現代語言基礎知識是語文教學系統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是中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基本保障。
(三)言語認知與語言基礎知識
真實情境中的言語交際本質上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言語交際認知的特點是,在交際過程中,受話者總是主動地尋找證據和暗示以領會發話者的意圖,而不是編碼---傳輸---解碼的電碼通訊式的過程,理解不是對靜態的語言進行解碼,要依賴言語環境的把握。
言語環境除了包括交際雙方對交際基本事實的了解外,還包括下列三種信息:詞語的信息、關于世界的百科信息和邏輯信息。可見,實現交際認知,交際雙方必須具備語言材料及其規則的知識,語境的知識,語言邏輯推理的知識等。
可見,在真實具體的言語交際過程中,現代語言基礎知識對提高學生言語認知水平,實現言語交際的順利進行同樣是必要和重要的。中學語文教學應當加強現代語言基礎知識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言語認知能力。
事實上,錢夢龍、洪鎮濤等名師一向注重語言基礎知識的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為廣大語文教師做出了好榜樣;同時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證明,語文學得好的學生,他們的語言基礎知識都比較扎實,語言規范得體,表達清晰流暢;而語文學習后進生,對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都不理想,在他們的作文中,寫錯別字、亂用標點、文句不通、詞不達意等語言基礎知識出錯的現象很普遍。由此可見,掌握語言基礎知識不僅是培養學生言語能力的手段、中介,其本身也是語文教學的最基本的目標,在各年級各階段都應該扎扎實實地落實好。這是中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
為了有效發揮現代語言基礎知識的支撐、提升作用,現代語言基礎知識教學在汲取傳統語文教育有益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有意識的語言基礎知識學習與內隱式的探究、領悟互相融合,改進傳統語文教育方式,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這要求在現代語言基礎知識教學過程中,力求將顯性的語言基礎知識與隱性的以無意識為特征語感知識相結合,隱形的語感知識與言語技能實踐相互關聯,語文課堂的語言基礎知識學習與學生日常言語實踐互相促進,達到在現代語言基礎知識學得基礎上改造習得,以學得促進習得,學得與習得相互為用,從而加速學生的領悟,有效提升語感,顯著提升學生的言語能力。
參考文獻:
[1]雷良啟.論語文教育乃是言語交往教育[J].江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語文教學折騰的語言學反思[J].中學語文教學(京).2004,(8).
[2]雷良啟、余應源.吸收當代語言學的適用理論,構建語文教學科學化的言語知識體系[J].江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
[3]桑志軍.語文教育與語言學的發展[J].廣州大學學報(綜合版)2001(7).
[4]劉大為.語文教學中的語言知識問題[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5(4).
[5]肖坤學.對語言“交際能力”理論的反思[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5).
[6]陸儉明。語文教學的定位問題。中學語文2006(2).
(鄧榮輝,廣西龍勝縣龍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