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方言屬于典型的北方話,雖然在語音、語調及詞匯方面與普通話很接近,但大部分地區在發音方面與普通話相比還有較大差異,在聲母、韻母及聲調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發音方法。
[關鍵詞] 河北方言 普通話 差異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這是在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上確定的。這個定義實質上是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提出了普通話的標準。河北在地理區域劃分上屬于北方,從方言區域劃分上屬于典型的北方話,而且北京被河北省環繞,環北京的地區廊坊、承德一帶方言的語音、語調基本與北京話一致,河北方言在語音、語調及詞匯方面較其他方言區與普通話更接近。但由于河北面積較大,西部山區、中部平原與東部沿海地區的方言差異較大,除環北京的地區外,大部分地區的方言與普通話相比,在聲母、韻母及聲調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發音方法。因此,要想使操河北方言的人說好普通話,需要掌握河北方言的發音特點,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正音訓練。河北方言在聲母、韻母及聲調方面與普通話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差異:
一、韻母方面
(一)單、復韻母混淆
河北方言中存在少數詞語的單、復韻母混淆現象。如廊坊方言把塑料讀作suo liao,摸摸讀作mao mao,仙鶴讀作xian huo,大伯讀作da bai,唾沫讀作tuo mei,叔讀作shou(一聲)shou(二聲),邢臺、保定的部分縣市把z c s 后面的韻母e讀作ai,聲母、聲調也有相應的變化,如澤、冊、色讀作zhai chai shai ,這些字多是古入聲字。
少數地區把普通話的部分或全部撮口呼韻母字讀作齊齒呼韻母字,如唐山市郊及廠礦區一帶,律=粒、確=切、泉=錢、均勻=金銀,元氏、鹿泉部分地區,律(慮)=利、去=氣、羽=椅,這些地區正音的關鍵是要辨明本方言讀齊齒呼韻母的字中哪些在普通話中是讀撮口呼的。
(二)文白兩讀
河北方言中有些韻母的字有文白兩讀現象,即在讀書時讀一個音,在口語中說另外一個音,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普通話讀ue韻母的:略、掠、爵、覺、角、雀、鵲、確、削、學、約、躍、岳、樂等,大名、魏縣、館陶、文安、大城、霸州、固安、永清以及衡水部分縣市和邢臺許多地方念成iao韻母,或在讀書時念成ue韻母,口語說成iao韻母,正音時注意把這些字都讀成ue韻母。
普通話的ruo音節字,河北許多地方念成rao,還有的地方存在兩讀現象。如保定一帶,把若、弱兩字,讀書時念ruo,口語中說rao。
普通話的非uo韻母字,像部分le、ke、he音節字,河北有些地方分成e、uo兩讀,如鹿泉讀書時把科、課、棵讀成ke,口語中說成kuo;讀書時把賀、荷讀成he,口語中把它們說成huo。
一部分普通話讀u韻母的古入聲字,河北有些地方讀uo韻母,或有u、uo兩讀,如鹿泉把粟說成suo, 把足讀成zu,說成zuo,把入讀成ru,說成ruo。
(三)前鼻音韻母與后鼻音韻母不分
河北西部部分山區如武安、井陘、平山、贊皇等地在發前后鼻音韻母時,前鼻音韻母與后鼻音韻母不分,大部分地區只有eng、ing、ong韻母,沒有en、in、un韻母。如:針=正,真=征,鎮=鄭,陣、圳=癥。把敏、民、珉讀作酩、名等;把林、臨、凜、吝讀作拎、靈、另;把軍、云、群、孫、噸、吞等讀作扃、傭、窮、松、東、通。
二、聲母方面
(一)舌尖前音(平舌音zcs)與舌尖后音zh/ch/sh不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這兩組聲母的使用在河北省大部分地區與普通話基本相同,但在部分地區問題比較突出,如井陘、平山、贊皇等西部地區,把普通話中的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一律讀為舌尖前音。主要有三種情況:
1.只有z c s組沒有zh ch sh組,所有的zh ch sh組字都讀成z c s組字,如將山讀作三,紙讀作紫。
2.有zh ch sh組沒有z c s組,所有的z c s組字都讀成zh ch sh組字,如將四si市shi均讀成shi ,存在這種情況的主要有魏縣的大部分地區、臨漳南部、撫寧、盧龍北部和樂亭、遷安兩縣的部分地區。
3.z c s和zh ch sh兩組字都有,但使用情況與普通話不同,如“春”在方言中讀為cun, 而讀書時則和普通話的聲母一致。存在這種情況的主要有滄州東部各市縣,新河、清河及隆堯的部分地區,張家口市、懷來、尚義、赤城地區,還有雄縣、昌黎等地區。從發音原理上看,這兩組聲母的卷曲是發音部位的,即二者在發音時成音部位是不同的。z組聲母是舌尖和上齒背成阻,zh組聲母則是舌尖和硬腭前部成阻。前者叫平舌音,后者叫翹舌音。正音時不要為追求翹舌而使得舌尖過于靠后,從而影響了發音的準確性。
(二)零聲母加聲母。河北有些地區將一些普通話的零聲母字讀作輔音聲母字。解決這類問題需要加強普通話與方言的聲母比較,找出規律,加強記憶和練習。如an常常加聲母n,讀作nan,如案、按、安均讀作南;再如ao常常也加聲母n,讀作nao:如襖、傲均讀作惱音。
(三)聲母l、r不分。河北南部如邢臺、魏縣一帶只有聲母l,沒有聲母r。如讓=浪、嚷=朗、扔=棱、榮=龍等。解決這個問題要明確普通話與方言的區別,把聲母是r的字找出來,反復練習,加強記憶。
三、聲調方面
河北方言與普通話在聲調上的差異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調類差異。河北方言調類的數目,有的是三個,有的是四個,有的是五個。從古今聲調的演變關系看,調類數目相同的方言,古今調類的對應關系未必相同;即使對應關系相同,同一調類的字在不同方言中的調值也不一定相同。例如灤縣、定州都是三個聲調,灤縣等處是平聲、上聲、去聲,定州等處是陰平、上聲、去聲;保定、張家口都是四個聲調,保定等市縣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張家口等市縣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邯鄲和萬全、懷安都是五個聲調,邯鄲等市縣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萬全、懷安則是平聲、上聲、去聲、陰入、陽入。
二是調值差異。同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類,調值也有很大差異。例如陰平的調值,北京是55,石家莊是24,深州是33,樂亭是31,滄州是214,大名是35;陽平的調值,北京是35,保定是22,石家莊是53,樂亭是213;上聲的調值,北京是214,石家莊是55,廣平是53;去聲的調值,北京是51,石家莊是31,廣宗是312。
保定話的陽平為低平調,調值是22,保定人學普通話應把陽平的低平調改讀成中升調,調值是35,保定話的陰平、上聲、去聲的調值與北京話相同。石家莊話陰平是低升調,調值是24,陽平是高降調,調值是53,上聲是高平調,調值是55,去聲是半降調,調值是31。石家莊人學說普通話,四個聲調的調值都要改讀。陰平的低升調要改讀成高平調55,陽平的高降調要改讀成中升調35,上聲的高平調要改讀成曲折調214,去聲的半降調要改成全降調51。邯鄲人學普通話,不僅要改讀陰陽上去的調值,還要把入聲調的字都歸入陰陽上去四聲。
其次要分辨陰平字和陽平字。有些方言不分陰平和陽平,如昌黎——灤縣小片的灤縣、灤南,張家口小片、贊皇——平山小片的井陘、平山、贊皇等晉語區的市縣。這些地區的人學習普通話,首先要按照普通話的分法把方言中的平聲字分成陰平、陽平兩大類,然后重點記憶陽平字。
三要區分陽平字和上聲字。河北省有些縣只有三個聲調,陰平、上聲、去聲,其中相當于普通話陽平的那部分字和上聲同調,如定州、孟村、鹽山、海興、黃驊、灤縣、灤南等市縣。這些地區的人學習普通話也需要把陽平字找出來,逐個記憶。最好利用同韻字表,尋找規律記憶,效果較好。
總之,河北方言與普通話相比,在詞匯、語法方面基本與普通話一致,但語音方面的差異較大,操河北方言口音的學習者要說好普通話,須在以上三個方面加強練習,進行有針對性的正音訓練,才能說好普通話。
(賈俊花,河北政法職業學院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