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氣”在網絡文學中出現頻率相當高,在中文搜索頻道輸入該詞,按下回車鍵,粗略一看,就是數以百計的例子。實際上,“餓氣”在明清小說中就曾多次出現。但是,《漢語大詞典》等大小辭書均未收錄此詞,諸家似亦未言及。下面我們擬對“餓氣”的意義、語源略作分析。同時,還試圖通過對“餓氣”的考察,揭示網絡語言對漢語詞匯構成的影響。一孔之見,未敢自以為是,寫出供博雅君子教正。本文所引例句,除近代文獻用例為筆者看書搜集所得外,其余均據網上資料,恕不一一注明詳細出處。
一、 餓氣1
(一)意義:饑餓的感覺或狀態。例如:
1.待“筏子”灌好時,煮進鍋中的羊肉早已滾沸,先給眾“食客”舀了肉湯,泡上鍋盔,壓壓餓氣。 (舒春《浪春浪出來嫩嫩春》)
2.杜世軍笑了,對大家說:“我也急飯,每次回家要是看到飯沒做好,就又踢小板凳,又摔小凳子,肚子里那股餓氣不知道怎么打發才好?!保〞r代網:《杜世軍和大象集團》)
3. “先壓壓餓氣吧,這兒還有蘋果。等一會到家,我給你做面條吃。”女人的面條做得又長又細,香噴噴地讓人吃不夠,茂才的口水都快要流下來了。 (高鴻《女人》)
4.餐桌旁,等著開飯的流川許久不見飯菜,不由暗暗怨氣加餓氣,心里更加勁數落仙道,眼皮也漸漸重在了一起…… (小雨《動心歷程》第2章)
(二)語源分析:“餓氣1”近年來才開始使用,可能是語言類推原則的產物。因為漢語中早已存在大量根據“單音節形容詞+氣”模式構成的雙音節模式詞,如“傲氣”“怪氣”“豪氣”“驕氣”“嬌氣”“狂氣”“怨氣”等。根據表達的需要,網絡寫手們按照“單音節形容詞+氣”模式,新造了“餓氣1”,例4“怨氣”與“餓氣1”同時出現即是最好的證明。人們早已習慣“單音節形容詞+氣”模式的結構和意義,故“餓氣1”出現后很快就在一定范圍內得到認可并推廣。
二、餓氣2
(一)意義:怒氣,怨氣。例證:
1.中國人都一個樣,想當初自己年輕的時候就受到來自大人們的壓迫, 現在自己也有了孩子,一定要把這口壓在心中多年的餓氣發泄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這里有點輪回的味道。(網友評論新聞《色情賀卡在學生中傳遞 成人看后都覺臉紅(圖)》)
2.干了,再把酒都干了,謝謝哥幾個的支持,今天出了口餓氣,早就看那個“三大畝”不順眼,今天終于擺平了,怎么樣,“三大畝”的房子不錯吧,“老殺”你相中誰的房子,咱們就去給搶來,呵呵,呵呵…… (米蘭-米蘭《反恐精英2004盜版——迷茫的自由2》)
3.翻開相冊,我又是一驚,我的照片呢??里面只剩下小志的照片,單人也好,雙人也好,一群也好,可沒有一張里有我!!是他生氣了?因為我只顧睡覺?因為我沒有陪他?因為我沒有收拾房間??他對我那么好,怎么會生我的餓氣呢?我急的想哭,可除了呆坐著,沒有別的主意。 (孫靳玉《哭泣的靈魂》)
4.葉楓快步走到張凌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樣的小凌子,哈哈哈,替中國人出了一口餓氣?!保L再起時《足球之誰是王者》第84章 )
(二)語源分析:“餓氣2”也是近年來才開始使用,可能是同音假借的產物。在近代漢語里,有“惡氣”一詞,意指“怒氣,怨氣”,“惡”在語義和感情色彩上有加強程度的作用,如《水滸全傳》第46回:“兄弟休怪,我今夜碎割了這賊人,出這口惡氣?!薄缎咽篮阊浴烫貋y點鴛鴦譜》:“都是孫家老乞婆,害我家壞了門戶,受這惡氣!”在現代漢語作品中,也有“惡氣”的用例,如魯迅《彷徨·離婚》中:“去年我們將他們的灶都拆掉了,總算已經出了一口惡氣。”在今湖南雙峰等地,亦有“惡氣”一詞,均是“怒氣,怨氣”的意思。也許,作“怒氣,怨氣”解的“餓氣2”就是“惡氣”,普通話里“惡”“餓”讀音相同,在許多方言里 “惡”“餓”讀音也相同或相近,網絡寫手們便不約而同把“惡氣”寫成了“餓氣2”,然后逐漸推廣,得到了相當一部分人的認同。
三、餓氣3
(一)意義:意氣,志氣。例證:
1.劉國璋也想爭餓氣賠他,無奈囊中羞澀,哪里敢逞這個英雄——吳成到底是校長,倒沒有提出讓他賠的話。(蔣春光《教工之家》第10節)
2.老茶樹打心眼憋足了氣,一定要為男聯的弟兄爭口餓氣,不殺她個半死不活才怪?。ㄈ杈樱豪喜铇洹稌俨铇淦遒惔笃毓狻罚?/p>
3.就在第二天,他把金鎖嶺人召集起來,人們以為他毒蛇經過冬眠,咬起人來會更兇了!誰知他卻宣布:按黨的政策和眾人的心愿辦,搞責任制!而且他還爭了口餓氣,在丈量土地那天,他主動要了一丘誰也不愿意要的干魚腦殼田,還把五保戶的那份田分到了自己名下。(《露草瀅瀅》)
4.明月笑道:“這件事誰也沒有責任,都是我自己想爭口餓氣。哦,珍珍,先前聽你父親講,夢半仙的藏書在兩省三縣都是名家呢,好了你有眼福看了那么好的線裝書。你知道嗎,夢半仙為什么不在破廟里相面算命,而跑到古樟樹下去擺測字攤兒?就是因為怕別人進他的破廟毀了他的古書?!保惿儆巍睹琅拥膫髡f》第一部)
(二)語源分析:《續西游記》第14回有這樣一句話:“二位師兄,各人省些氣力挑擔,不要爭餓氣了?!甭撓瞪舷挛目矗渲械摹梆I氣”意指“意氣,志氣”?!独m西游記》一百回,內封題《繡像批評續西游真詮》,未署編著者。董說《西游補》已提到本書,知作于明代。因此,作“意氣,志氣”解的“餓氣3”至遲明代已經開始使用。“餓氣3”在明末清初李漁所著的短篇小說集《十二樓》中也曾多次出現:
5.萬一我死得早,兒子又不得大,妻子要爭餓氣,不肯把產業與人,他見新的圖不到手,舊的又怕回贖,少不得要生毒計,斬絕我的宗祹。只怕產業贖不來,連兒子都送了去,這才叫做折本。(《三與樓》第2回)
6.他有財主做了親翁,佳人做了媳婦,這一生一世用不著貧賤之交、糟糠之妻了,為什么又來尋找?莫說我這樣女兒,不愁沒有嫁;就是折腳爛腿、耳聾眼瞎,沒有人要的,我也拼得養他一世,決不肯折了餓氣,嫁與仇人?。ā斗髟茦恰返?回)
7.能紅變下臉來,假妝個不喜的模樣說:“有了女兒,怕沒人許,定要嫁與仇人?據我看來除了此人不嫁,就配個三四十歲的男人,也不折這口餓氣!只是這句說話,使小姐聽見不得。他聽見了,一定要傷心。還該到少年里面去取,若有小似他的便好。若還沒有,也要討他八字過來,與張鐵嘴推合一推合。若有十分好處,便折了餓氣嫁他;若還是個秀才,終身沒有甚么出息,只是另嫁的好?!表f母道:“也說得是。”(《拂云樓》第4回)
顯然,例5至例7中的“餓氣”即是“餓氣3”,指“意氣,志氣”,“爭餓氣”指“爭意氣,爭志氣”,“折餓氣”即“折骨氣”?!梆I氣3”在明末話本小說集《型世言》眉批中也出現過1次,即:
8.王良道:“一般都是王家子孫,他買產,我賣產,豈不令人笑話?幸家中略可過活,我且苦守?!盵眉批]寧餓氣。 后邊又央人來說,愿將產換,王良畢竟不肯,成了仇。(《型世言》第2回,新華出版社,1999年)
此外,“餓氣3”在清中葉小說《野叟曝言》(第23回)中亦有用例。
9.那行主人冷笑道:“卵不與石斗,出門人省些事罷,不要想爭這餓氣了。”雙人也勃然道:“誰是卵?誰是石?誰要爭餓氣?官府是不吃鹽米的,敢說沒理的話嗎?”
在湖南雙峰、洞口、祁陽等地,現在仍有“爭餓氣”的說法,指“處于不利的處境中,無論別人怎么評說,仍然盡力將事情做好,替自己掙面子”,意思與上述各例中的“爭餓氣”差不多。我們認為,從字面上看,“餓”本義為“饑之甚”,引申可指一切不利的境況,“氣”則指“氣概”,二字連綴成詞,指在不利的處境中,無論別人怎么評說也不放棄努力的那種氣魄,即“意氣,志氣”。從我們調查的結果看,使用“餓氣3”的明清白話作品的作者均為江浙一帶人,如《十二樓》的作者李漁祖籍浙江蘭溪,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生于江蘇如皋,后移家杭州和金陵;《型世言》刊于明代崇禎五年(1632)前后,作者陸云龍系浙江錢塘人,評注者也是浙江一帶人;《野叟曝言》的作者夏敬渠系江蘇江陰人。所以,我們認為,作“意氣,志氣”解的“餓氣3”最初很可能是明清時期江浙一帶常用的方言詞,后來傳播到湖南等地,被當地方言吸收。由于該詞太偏,地域性強,一般人難以理解,所以,在本世紀之前的現當代書面語中極其罕見,近年被網絡文學廣泛運用,才重新煥發青春。
四、結束語
綜述所述,“餓氣” 實際上代表了三個不同的詞語:①“饑餓的感覺或狀態”,即“餓氣1”;②“怒氣,怨氣”,即“餓氣2”;③“骨氣,志氣”,即“餓氣3”?!梆I氣1”“餓氣2”“餓氣3”是同音同形詞,從語義的角度看,三者并沒有內在聯系。其中,“餓氣1”可能是“單音節形容詞+氣”模式的類推詞,“餓氣2”可能是“惡氣”的借音詞,兩者產生較晚,似乎都是先在網絡語言中流行然后得到認同的;“餓氣3”至遲明代就已使用,但在本世紀之前的現當代紙質文獻中極其罕見,近年在網絡語言中使用較多。
通過對“餓氣”的考察,我們不難發現以下幾點:①隨著互聯網“勢力范圍”的迅速膨脹,在“經濟省力、功能為主、突出創新、講求個性”等網絡語言原則的誘導下,“模式詞語”越來越多,充分利用舊有模式類推新詞語已經成為網絡語言的重要特征;②“諧音”也是網絡語言比較顯著的特征,通過“諧音”,部分傳統詞語被“陌生化”,出現了新的書寫形式或新意義,少數外語單詞被直接音譯成漢語;③對使用區域之外的人群而言,某些方言詞、社會流行語顯得新穎獨特,能夠滿足網絡語言運用者的“獵奇”心理,這樣的詞語一旦在網絡中露面,就可能獲得大批“擁躉”,逐步大眾化;④具有“快餐文化”性質的網絡語言越來越受到人們尤其是年輕“網民”的青睞,部分“新生代”詞語開始走出具有虛擬化特征的網絡交際,逐漸滲透到人們尤其是年輕“網民”的現實社會交際中,有的還進入了新聞媒體甚至躋身基本詞匯之列。
佛教文化與西洋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曾給漢語詞匯帶來兩次較大的影響,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匯。目前,在網絡語言中,新詞語觸目皆是,有的已經進入新聞媒體,甚至躋身基本詞匯之列。今后,電腦肯定會進一步普及,“網民”勢必越來越多,電腦在生產、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會更加重要,網絡語言對人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勢必越來越深遠。也許,網絡語言將給或者正在給漢語詞匯帶來又一次比較大的影響。
(賀衛國,廣西河池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