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我國進入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第一年。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已經繪制了“十一五”時期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藍圖,也給金融業和銀行業的改革發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建議》在關于“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目標下提出了10項要求,其中的每一項都與銀行業改革發展有關。具體到2006年來說,預計銀行業將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新的進展。
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上市將進一步加快并初見成效
在建行、交行成功上市的基礎上,如沒有特別事件發生,預計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也將分別于2006年上半年或下半年完成上市的工作。雖然銀行上市并不是銀行改革的終結,但它畢竟完成了“剝離—重組—引資—上市”這一脫胎換骨的全過程,今后就將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與中外商業銀行同臺比舞。這個競爭的過程絕對不會比爭取上市輕松,因為如果經營業績得不到明顯提高,資產質量得不到鞏固和改善,銀行市值得不到合理增加,給股東和投資者的利潤回報達不到市場公認水準等,已經改制上市所獲得的一些進步和成果也可能得而復失。因此,對建行、交行、中行、工行等國內領先的大銀行來說,也許真正的較量要看2006年的成績單。而且,他們不僅要與國內銀行競爭,也要與外資銀行競爭,這對改制后的幾家銀行的董事會、高管層、全體員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誰能保持領先,誰能后來居上,誰能擴大市值,誰能提高回報,誰也無法作出準確的預測,只能拭目以待。由于2006年是我國加入WTO后五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在原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還有農業銀行的改革方案尚未確定。預計對農行改制懸而未決的問題,在2006年內也將塵埃落定。但鑒于農行的情況較其他三大行更為復雜、困難和棘手,國家按照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一行一策”的思路,可能需要對農行采取不同于工行、中行、建行的改制方法。如果農行的股份制改造最終獲得成功,其他中小商業銀行改制、上市問題或許更能找到應對之策或步子會邁得更快,中國銀行業則將在股份制改革這一歷史性的蛻變中全面改觀。
信貸資產質量將繼續有所改善但困難依然不少
在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建議》中,國家對銀行業提出的總體要求具體明確為“完善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內控機制建設,提高金融企業的資產質量、盈利能力和服務水平”。這“一個完善、一個加強、三個提高”,都是銀行核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其中最主要的關鍵點是提高資產質量,因為資產質量不高仍然是我國商業銀行最為薄弱的一個環節。以已經完成改制的三大銀行來看,通過國家對其歷史上形成的不良資產進行巨額剝離、核銷后,截至2005年上半年,建行的不良貸款率3.91%,中行、工行都在4.5%左右,但他們同時還有占全部貸款15%左右的“關注類”貸款。根據歷史情況分析,由“關注”貸款惡變為“次級”等不良貸款的比例往往大于其善變為“正常”貸款的比例,所以,這三大銀行要保持住目前的不良貸款比率也是很不容易的。從建行、中行在改制后的最近一年多時間里不良貸款率降低緩慢,不良貸款絕對額還有所增加的情況看,后續幾年的信貸資產質量提高仍然面臨不少困難。所以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后絕不能對信貸資產質量掉以輕心,在資本總額增加、資本充足率提高后,仍要努力防止因追求股票市值的“即期最大化”而放松資本約束和風險管理,要以比改制上市前更為科學、審慎、嚴格的信貸標準和風險管理措施去把握市場投資機會和應對企業、個人融資需求。
當前國內絕大多數銀行在風險、內控、合規管理上控制不足、監管不力。因此,商業銀行決不能自我降低標準,仍應大力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大力加強內控機制建設,這是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前提。在這個基本問題上如果有所松懈和動搖,就可能回到原來的老路上去。同時,商業銀行也只有把資產質量真正提高了,其盈利能力和服務水平的提高也才有可能和意義。所以,對“一個完善、一個加強和三個提高”必須全面理解和全方位落實,提高資產質量是其中的關鍵和核心環節,商業銀行應該在這個問題上長期堅持不懈并真正有所作為。
綜合經營(混業服務)試點將有所突破和推進
2006年由于WTO后過渡期即將結束,外資金融企業進入我國金融領域的地域、業務、機構限制等將進一步放寬和調整,外資銀行即將獲得國民待遇。特別是在東部沿海的大中城市、在中資銀行的高中端優質客戶、人民幣存貸款業務、對客戶的綜合服務能力和綜合定價能力、新業務產品的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跨業務范圍的綜合經營(混業服務)能力方面,外資銀行的競爭觸角會伸得更快、更長、更有力。有專家分析,預計未來三年,外資銀行在華利潤將大幅度上升,其在華收入將以每年逾1倍的速度遞增。筆者認為,在我國加入WTO后過渡期的最后一年,國家有必要適當放寬對中資商業銀行分業經營的限制,鼓勵有條件的銀行如已經完成改制并在境內外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實施綜合經營(混業服務)試點。目前,國家已經批準工行、建行、交行開辦了基金業務,三大銀行系基金開始走上前臺,其他銀行辦理基金公司預計在2006年也會提上議程;開行、建行的資產證券化業務也破殼面世,2006年范圍和數額會進一步拓寬。與此同時,國家能否在商業銀行辦理保險、證券等業務范圍上也有所松綁呢?筆者認為這是值得期待也有實現可能的。當然這種開放非銀行業務和混業服務的前提是要有效防范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確保金融安全。
主動適應利率匯率的變化
基于2005年中國小幅度調整人民幣匯率和改革匯率形成機制已經有了彈性或者說打開了一個口子,以及美聯儲自2004年以來連續13次小幅加息(聯邦基金利率已達4.25%)的影響。可以預期,2006年我國的利率和匯率還會有新的變化。在利率、匯率管理方面,預計受國內外市場主導的成份會繼續增加,但我國也不會放松更不會放棄政府的主權管理引導作用。因此,國內商業銀行既要增加對利率、匯率的敏感性,也要增加對利率、匯率可能進一步調整的主動適應性。特別是以外匯注資為主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可能需要建立專門管理外匯資本金的營運機構,并運用多種掉期保值工具,力求實現外匯資本金的保值增值,盡最大努力減輕人民幣可能進一步升值對注冊資本形成的不利影響。在利率管理和操作上,由于人民銀行、銀監會等部門已經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予以放寬,預計2006年國內商業銀行尤其是大型商業銀行在增加中小企業貸款上會有新舉措和新目標,其中對利率工具的運用力度可能會大大增加。如何既要擴大對中小企業融資的信貸支持,又要防止中小企業普遍信用意識淡漠,因信用風險加大而產生的不良貸款比例較高,對國內商業銀行確實是一個兩難選擇和管理考驗。商業銀行增加對中小企業放款,把富裕資金釋放出去的有效出路就在于加大中小企業信用成本(即提高貸款利率),加大商業銀行風險撥備水平(提高銀行對中小企業不良貸款的撥備覆蓋比例),因此,國內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定價能力和議價能力都亟待增強。
上市商業銀行對市值最大化的追求和競爭將進一步鮮明和執著
隨著股份制商業銀行逐漸增多,以前形成的國內銀行體系由國有商業銀行獨領風騷的格局將不復存在而變為股份制商業銀行體制可能大行其道。建、交、中、工等銀行已經改制上市或即將上市,盡管他們仍由國家控股,但上市公司追求市值最大化的法則將成為這幾大銀行的不二法則。就上市商業銀行而言,今后就不能再按原國有、原股份、原地方的“出生證”的標準分類,而是將上市銀行放到同一個競爭平臺上一展身手。一家銀行是否越辦本錢越多,市值越大,越辦越賺錢,越辦越值錢,不但股票價值高,而且受投資者青睞,這才是上市成功的最終檢驗標準。可以預期,從2006年起,國內商業銀行尤其是上市銀行,不僅要和國內的同行比,而且要和同一上市地的外資銀行比,還要逐步與國際一流商業銀行比,盡管他們現在的競爭力還不夠,但決不會自動退縮和自我認輸。當然同臺比較的內容很多,但股票市值大小、單股盈利水平多大、對股東(投資者)的回報是否充分、發展勢頭是否持續穩健等等,都將是投資者特別關注的,也是銀行決策層、高管層要精心策劃、孜孜以求的,當然也更是上市銀行的廣大員工滿心期待的。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