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德意志銀行是全球著名的跨國銀行集團,20世紀末受經濟周期性變動、上市后會計政策變化等因素影響,業績顯著波動。該行自1998年以來,在梳理、區分核心和一般業務的基礎上,依托積極的資本并購,在調整組織架構的同時,全力發展投資銀行、資本市場、個人理財、資產管理、清算交易等新興金融業務,逐步壓縮或清理信貸、保險等非核心業務,穩步實現資產、收益、業務結構的調整轉變,推動了經營結構的巨大轉變,提升了綜合業績表現和股東價值。德意志銀行1998~2004年經營轉型的案例,對新時期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變革調整,有著明顯的參考和借鑒意義。本文將分上中下三篇連載,旨在為中國商業銀行推進經營轉型提供參考。
新世紀以來,經營轉型和結構調整成為全球銀行業發展中最引人注目的問題。在梳理、區分核心和一般業務的基礎上,依托積極的資本并購,在調整組織架構的同時,全力發展新興核心業務,穩步實現資產、收益、業務結構的調整轉變,增強抵御經濟周期性變動風險的能力,成為國際優秀銀行變革發展的主線。2004年末一級資本位居全球第12位的德意志銀行,是近年來大型商業銀行經營轉型的典型代表。該行1998~2004年在應對世界經濟衰退等嚴峻挑戰的同時,全力推動資產、業務結構和組織架構的轉型調整,已由一家以商業信貸業務為主要支撐,兼營保險等多類業務,并廣泛介入實業投資的傳統銀行,轉變為以投資銀行、資本市場、個人理財、資產管理、清算交易等新興金融業務為主的現代化一站式全能銀行機構,其業務結構、組織架構調整力度之大、影響之廣,在全球大型商業銀行中也是少見的。
德意志銀行發展沿革及轉型前的經營概況
德意志銀行成立于1870年,是一家迄今已有135年發展歷史的著名銀行。該行成立的初衷是推動和服務于德國的國際貿易,在長期發展中經歷了帝國時期(1871~1919)、魏瑪共和國時期(1919~1933)、第三帝國時期(1933~1945)、重組整頓時期(1946~1957)、國際化發展時期(1958~1988)及全球化發展階段(1989~2005)。受歷史環境的影響,該行發展經歷了數次起伏。 1876年德意志銀行收購了德意志聯合銀行和柏林銀行協會,成為當時德國最大的銀行。1880~1914年時該行成為德國領先的銀行,分行遍布美洲、亞洲和土耳其。1929年,德國最大的兩家銀行德意志銀行與Disconto-Gesellschaft銀行合并,成為當時德國銀行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合并,新的德意志銀行成為居有顯著市場競爭優勢的大型銀行。在30年代后期,隨著德國社會經濟危機的爆發,德意志銀行經營進入了一個低谷期,在當時的“國民社會”運動下,其競爭對手Aryanisations在1938年左右達到了發展的頂峰。二戰后,德意志銀行進入了重組整頓期。1945年,該行柏林總行和前蘇聯、東歐境內的分行都被關閉了,德意志銀行被分裂成若干獨立的銀行。1957年后,隨著德國經濟的恢復發展,德意志銀行不斷發展。1976年成立倫敦分行,成為二戰后首家新分行。1989年后,德意志銀行加快了國際化發展步伐,通過積極的銀行并購,不斷擴展經營范圍。1989~1997年,該行先后并購摩根建富集團,Sharps Pixley 集團,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elephone Banking,日本信托銀行,澳大利亞基金管理公司等一系列金融機構,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到2004年末,該行總資產11441.95億美元,一級資本255.07億美元,稅前盈利54.88億美元。按照一級資本排名,位居全球第12位。
在德國全能銀行體系(Universal Banking System)中,德意志銀行長期以來都是一家全能銀行。1997年以前德意志銀行的經營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經營范圍廣泛,涉及商業銀行、證券及股權投資、保險等廣泛的業務領域。
根據德國《銀行業務法》,德意志銀行的經營范圍包括存款、貸款、貼現、信托、證券、投資、擔保、保險、匯兌、財務代理、金融租賃等所有的金融業務。除此外,該行也向實業部門進行大量投資。在德國,全能銀行一直可以購買企業的股權, 在許多企業中的股權往往超過25%,成為企業的大股東。銀行與企業之間往往是相互交叉持股,但銀行在企業的治理結構中起著核心作用,可以直接干預企業的經營決策,形成具有內在利益關系的康采恩(財團)。在80年代,德意志銀行集團控股25%以上的公司有戴姆勒、勞伊德建筑公司、威斯特伐倫聯合電氣公司等著名公司,形成了以該行為核心的西門子、曼奈斯曼、克呂克內、赫施等大型財團,控制了德國的電氣、鋼鐵、機器制造業等部門。
業務布局具有明顯的產品導向特點,各業務板塊間缺乏有效的協同機制,逐漸不適應對客戶進行綜合化金融服務的市場需要。
1997年以前,德意志銀行業務體系圍繞產品建立,主要架構由三個業務板塊構成:一是零售及私人客戶業務板塊。根據業務對象和業務運營特征的不同,該板塊主要包括四類業務:網點銷售及客戶服務、私人銀行業務、新的分銷渠道和業務處理服務、市場及產品管理業務。二是公司及機構業務板塊。該板塊依據產品對象不同劃分為四類業務:中小企業和銷售金融服務、跨國公司和公共部門業務、金融機構業務和商業房地產業務。三是投資銀行業務板塊。根據產品類別,可劃分為6項業務:全球市場、股票業務、新興市場產權交易業務、投資銀行業務、結構性金融業務和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表1)。依據產品類型劃分業務板塊并進行專項管理雖然有利于促進產品業務創新,強化考核和縱深掌控,但各板塊業務之間缺少緊密的橫向聯系,在提供復合型產品服務方面有所欠缺。其中,投資銀行業務板塊與其他業務缺乏協作是最突出的問題。1997年德意志銀行在分析各年投資銀行業務發展狀況基礎上明確提出:投資銀行業務與其他業務的分離導致投資銀行各項業務發展態勢出現差異,比較獨立的業務如全球市場無論從內部結構還是市場份額上都達到預期目標,而傳統投資銀行業務因為與信貸等其他業務分離,表現出低效率特征。客戶期望在辦理一筆貸款業務時能夠得到綜合化的建議及服務,但投資銀行業務與公司及機構業務之間疏松的業務協配關系往往只能提供給客戶單一的金融產品。為此,德意志銀行計劃建立起新的全球公司及機構部,將公司金融及投資銀行業務納入其中,并計劃將公司金融業務與摩根建富的業務整合進一個獨立的組織單位中,以強化德意志銀行在商業銀行核心業務領域和核心市場(歐洲、美國和亞洲)的實力,德意志銀行業務和組織架構重組調整戰略計劃逐步啟動。

信貸資產占比較高,信貸業務仍是主體業務。
1994~1997年,德意志銀行各項貸款由4395億馬克增至6668.7億馬克,增長51.7%,年均增長14.9%,其中客戶貸款凈額由3383.7億馬克增至5044.5億馬克,年均增幅達到14.2%。從1997年前各年德意志銀行資產結構看,信貸資產占比均超過了60%,其中1994年信貸資產占比達到74%,僅客戶貸款就占總資產的57.1%。1997年占比雖然降至48.37%,但從當年客戶貸款增量看(增加584億馬克),仍超過1996年增長額(增加505億馬克),主動性控貸的跡象并不明顯。(表2)

凈利息收入負增長,但仍是銀行收益主體,中間業務收入對凈利息收入的替代性日益增強。
1997年凈利息收入達到111.27億馬克,基本與1994年持平,扣減損失撥備后的凈利息收入為89.22億馬克,較1994年有所下降。1994年凈利息收入占德意志業務凈收入的比重超過55%,是銀行收益的主體。1996、1997年分別降至49.38%和41.58%,仍是德意志銀行收益結構的重要支撐。
相比較凈利息收入規模及占比的下降態勢,1994~1997年德意志銀行手續費凈收入和交易利潤保持快速增長,分別由55.96億馬克和10.39億馬克增至89.37億馬克和36.01億馬克,兩項收入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7%和51%。中間業務收益總額占業務凈收入的比重由42.18%增至58.42%,對凈利息收入的替代性逐步增強。(表3)

德意志銀行經營轉型的背景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及2001年全球經濟增速下降導致信貸風險加大,帶來了明顯的轉型壓力。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導致德意志銀行部分貸款風險暴露增大,是推動該行經營轉型的重要誘因。當年德意志銀行提留的用以覆蓋信貸資產信用風險、國別風險和其他潛在風險的準備額度達到22億馬克,是1996年的2倍。貸款撥備增長的同時,資產重組費用顯著抬升(1997年達25億馬克),導致信貸資產收益水平明顯下降。信貸資產占比較大,在經濟周期性波動或金融危機發生時,信貸利息收入減少,導致成本收入比提高。1994~1997年,德意志銀行成本收入比從67.8%上升到75.8%,增加了8個百分點,對經營績效產生了較大影響。1997年德意志銀行每股收益1.92馬克,僅為1996年的44%。1997年德意志銀行稅前ROE為6.4%,僅為1996年的37%。資本充足率雖然相對穩定,但僅超過8%的底線2至3個百分點。(表4)

2000年下半年開始的世界經濟減速及恐怖威脅直接影響了德意志銀行的經營績效,加劇了信貸資產風險。2001年世界經濟增速僅1.3%,較2000年下降2.7個百分點。2001年世界上有3/4的國家其經濟增長率低于2000年,占世界經濟總量70%的美國、日本、歐洲三大經濟體經濟同時陷入低潮。美國經濟景氣衰退,增長率僅為1%,較2000年下降3個百分點。歐盟15個國家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1.6%,較2000年下降1.8個百分點。2002年,世界經濟增長勢頭仍不明朗,經濟衰退的影響仍然持續。德意志銀行業務重心集中于歐洲和美國市場,兩個市場的不景氣環境對德意志銀行的業務發展和收益增長產生很強的負面影響。2001年德意志銀行收入總額凈減少54億歐元,下降幅度達15.9%;經營凈收入較2000年凈下降50.66億歐元,下降幅度達73.8%。市場低迷導致非利息收入減少40.1億歐元,其中約14億歐元由私人權益和固定資產的投資減值引起,約15億歐元由投資和保險業務收益下降引致,經營風險顯著抬高。2002年德意志銀行總收入低于2001年,凈利息收入比上年減少14.34億元,貸款損失撥備增加10.67億元,撥備后凈利息收入減少25.01億元。推動業務結構調整,提高經營穩健性,已成為德意志銀行經營發展中的現實問題。(表5)

信貸資產占比較高,資產風險水平受經濟周期性變動影響較大。
1998~2000年德意志銀行信貸資產占比雖呈逐年下降態勢,但在總資產中的占比仍超過50%,其中1998~2000年德意志銀行對一般客戶貸款凈額占總資產的比重分別為43.86%、41.96%和39.74%(按照國際會計準則(IAS)口徑)。按照US.GAAP口徑,德意志銀行客戶貸款資產凈額占總資產的比重也接近1/3(表6)。雖然與其他歐洲銀行相比,德意志銀行信貸資產占比較低,如匯豐銀行2000年末銀行貸款和客戶貸款占總資產的比重接近62%,但從德意志銀行的業務區域分布情況看,其業務重點集中于歐洲和北美,1999年末德意志銀行90%的資產配置于歐美市場,其中,配置于德國本土的資產占比達30%;同期匯豐銀行在歐洲和北美的資產占比僅為47.8%。德意志銀行的信貸業務區域集中程度較高,面對的地區風險也相對較大。歐美兩個市場經濟相關性很高,經濟波動的牽連效果明顯,2001年美國經濟衰退很快蔓延至歐洲,導致德意志銀行主要業務市場狀態低迷,對其經營造成嚴重影響。

保險等非核心業務收益貢獻度偏低。
德意志銀行的保險業務的收益貢獻度一直不高:1997年保險業務凈收入(含保險資金投資收入)為3.11億歐元,占業務凈收入的比重為2.64%;至2000年,保險業務凈收入達到3.82億歐元,占業務凈收入的比重僅為1.35%。按保險公司資本投資計算,1997~2000年保險業務收益率逐年下降,2000年保險業務收益率為1.52%,僅為1997年的保險業務收益率的65.5%,相比較手續費凈收入和交易利潤而言,保險業務的收益貢獻度偏低,即使與同期信貸業務收益率相比,保險業務的收益能力也較差。(表7)

主要業務板塊本世紀初經營績效下降,推進內部業務架構重組整合已成為當務之需。
公司投資銀行中心(Corporate Investment Bank,簡稱CIB)2000~2002年資本回報率持續下降。2002年按照平均活動股本計算的CIB稅前ROE僅為8%,分別較2001和2000年下降8.9和17.8個百分點。其中,收入凈額下降和風險撥備的增加是導致2002年ROE較2001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而導致風險撥備增加的主要因素是企業貸款市場的低迷和違約率的提升。
零售客戶資產管理中心(Private Client Asset Management,簡稱PCAM0在2001年業績出現顯著的下滑。收入凈額較2000年下降21.26億歐元,而非利息支出僅壓縮10.24億歐元,導致稅前收入較2000年減少近80%,ROE也僅為2000年的14%,這成為推動PCAM中心2002年加大調整力度的重要原因。
集團投資中心(Corporate Investment,簡稱CI)2001、2002年ROE的下滑則主要與該中心投資風險增加有關。2002年CI中心稅前收入較2000年僅下降15.4%,但按照風險狀態分配的股本卻較2000年增加近一倍,導致CI的ROE下降56.5%。在困難的資本市場狀況下,德意志銀行須對CI的投資策略進行相應調整。
U.S.GAAP標準的實行和稅法調整顯著影響凈收入水平,加大財務壓力。
1995~2000年德意志銀行實施國際會計標準(IAS),2001年10月初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合并報表的編制準則調整為美國通用會計準則(U.S.GAAP),2001年此項會計變更對利潤的影響額為2.07億歐元。另一方面,德國2000年制訂的新稅法開始全面執行,該法案削減了公司所得稅率,并免除了對出售德國股票投資的特定收入的所得稅征收。新稅法的實施要求對2001年以前各年利潤和遞延稅項進行相應調整。2001年實際稅率調整和遞延稅款(貸項)轉回對利潤的影響額為9.95億歐元。經過以上調整,2001年凈利潤僅為1.67億歐元。相應對2000年利潤進行追溯調整后,當年凈收入達到135.13億歐元,2000、2001兩年財務指標對比反差進一步拉大,管理層面臨沉重的壓力。
2000~2002年股東回報水平下降和股價下跌,增強了轉型調整的緊迫性。
經濟衰退導致德意志銀行2001、2002年度股東回報水平大幅下降。2001年按賬面利潤計算的每股收益僅0.27歐元,較2000年下降21.73歐元。2002年略有增加,每股收益0.64歐元,仍遠低于2000年的水平。將稅法調整和會計標準變動累計影響數加回后,2001年每股收益為3.51歐元,較2000年也下降了3.37歐元,下降幅度接近50%,2002年每股為5.16歐元,低于2000年的水平。2001、2002年年德意志銀行ROE分別為2.3%和1.1%,2000年則高達39.2%,是2001年的17倍、2002年的35.6倍。2001年德意志銀行股價一路走跌,最低達到43.2歐元每股,僅為年初市價的40%。
從股價變動態勢看,德意志銀行股價波動與法蘭克福DAX指數和主要銀行績效指數(Prime Banks Perf.)相似,波幅介于二者中間,但大于主要銀行的一般水平。市場壓力加大,成為德意志銀行管理層積極調整業務結構、推動經營轉型的重要動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