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秦尚民的過程一波三折,原定的時間一再延期。自從重新執掌IBM在大中華區的金融業務以來,秦尚民在北京的時間不多,大部分時間都在上海、廣州、成都、哈爾濱等中國各地奔走。在他的意識中,中國的金融事業正面臨著重大的轉型,這就像起飛前的飛機,它需要強大的引擎推動力,而IBM作為中國金融事業的戰略性合作伙伴,在助推中國金融事業轉型方面自然責無旁貸。
商業領跑
10年來,IBM這個藍色巨人以服務轉型——電子商務——“隨需應變”三個里程碑確立了在中國領跑的地位;同樣是在這十年間,秦尚民以“五個統一”和“服務隨需定,卓識助轉型”等幾大商業標桿確立了他在中國金融IT事業中的領跑者角色。也許2004年“十大杰出金融科技人物”頒獎典禮上給予秦尚民的頒獎詞最能概括這個領跑者的貢獻——“以優質的硬件、軟件產品、全方位的解決方案和領先的服務、咨詢等,始終走在當代信息產業的最前沿。”
今天,當秦尚民談起自己和中國金融事業一同成長的十年時,還是像他當初剛進入這一領域時一樣,激情滿懷:“我總覺得,任何一個市場,只要它是從封閉環境走向開放,就一定會有很多機遇。”
秦尚民在十年前就對中國的金融業市場充滿了憧憬,并對這個市場充滿信心。這種信心源于他對中國金融業90年代所面臨的第二次擴張敏銳而中肯的判斷。在他看來,中國金融業在這一時期的擴張來自兩股動力:其一,銀行大力發展個人儲蓄業務,并且再次發動網點擴張的引擎;其二,中國證券市場開張,大量投資者擁入股市,不僅創造了一個個財富神話,也促使中國的證券市場領先國際同行,一開始就建立了數字化的電子交易平臺。
有了這樣一種判斷,秦尚民到了大陸之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所謂的“空中飛人”的生活之中。那一段時間他的足跡基本上遍布了中國大陸,常常是剛剛去了成都還沒回京,可能就又要去東北了,而下一站他自己也說不準是南部的深圳還是北邊的沈陽。有一年他竟在外面跑了289天。那一段時間,自稱回家的秦尚民在為事業奔波的路途中感到了無盡的興奮和刺激。
“奔命”式工作,使秦尚民很快就發現了中國的銀行在技術方面的核心問題,即中國的銀行技術系統不是集中式的。“1994年我到國內來,如果回顧一下當時國內的環境,首先當然是國內整個通訊環境還不是非常周嚴,當時同一個銀行在全國各地基本是分散式的數據中心,對一個總行的領導,他沒有辦法全盤掌握該銀行在全國的經營和績效,比如說,黑龍江分行或四川分行,雖然是中國銀行的分行,但它是一個獨立的運行體系,這樣,每個銀行的領導就沒有辦法非常清楚地掌握前一天的整個經營管理情報信息。因為沒有辦法掌握,就會有很多的經營管理風險,會有很多弊端。”
“第二,因為這樣,在全國各地他都需要作重復性投資,在每個地方都有系統、都有機器設備,每個省都要有IT的專業人員,同一個銀行內,在各個地方用的硬件和軟件平臺都不一樣。這樣就產生了雖然是一個銀行,但實際上是在全國有幾十個不同的銀行的情況。”……“每個分行都是一個信息孤島,總行的領導如何來控制經營的風險呢?”
1995年,IBM金融事業部在秦尚民的領導下開始宣揚領導力,提出了一個前瞻性的思想來引導市場,這就是“五個統一”——“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統一開發、統一推廣、統一采購”。
說起這“五個統一”,秦尚民的言辭之中不無幾分自得,“這是IBM在中國金融事業領域內的第一個具有領導力的策略。我覺得中國的銀行一定要有‘全國一盤棋’的概念,研究怎樣提高銀行的效率,怎樣加強管理,怎樣增加管理信息。一定要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統一開發、統一推廣、統一采購,這樣,才能夠有效管理。”
十年后,當秦尚民回顧“五個統一”理念在大陸的執行情形時甚感欣慰,“我們很高興地看到這‘五個統一’的思想在過去十年中有了非常大的影響力:2004年9月,中國工商銀行完成了全國的系統集中,在上海建立了數據中心;2005年9月,中國建設銀行也完成了全國數據中心的建設工作,現在有兩個數據中心,一個在北京、一個在上海。今天對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的行領導來講,他們每天都能非常及時地看到前一天全國各個省市分行的經營情況。這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因為任何一個經營和管理,要作決策和判斷,非常重要的是必須要有非常及時的情報和經營管理資料。這就是一個大集中的概念,就是把全國很多的信息孤島整合起來,變成真正的一個bank——一個經營管理資料中心。”
在秦尚民主持IBM金融服務事業部工作3年多之后,他因工作需要被調離了一段時間。在那一段時間他一直關注著中國銀行業的發展狀況,也為自己的同事們在服務中國銀行業所做出的貢獻倍感自豪。在中國正式加入了WTO之后,當他看到自己的同事拿出《IBM公司針對中國銀行業加入WTO競爭與變化的白皮書》時,他對同事們所做出的判斷——中國銀行業入世之后,盡管短期之內會遇到全球化、網絡化和監管體制放松所帶來的一些沖擊,但長期會在金融監管體制放松之后獲勝——深有同感。
也就是這種眷念使秦尚民覺得這些年他雖然不在大陸,但是仍然和中國的金融事業有著割舍不斷的關聯。所以,當他2003年重返大陸、重新執掌IBM金融事業部時,他對中國金融事業的熟悉程度和信心仍然一如既往。
當然,秦尚民也充分意識到,這次中國金融業所碰到的挑戰跟過去十年或五六年前已經大不一樣了,這是需要IBM認真分析和總結的。所以,在秦尚民重返金融事業部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關注的重點已不再是金融IT技術的變化,而是整個中國金融市場下一步的戰略動向。秦尚民將這一階段稱為中國金融業發展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中國的金融環境和市場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對于銀行業來說,主要存在著三方面的挑戰。
第一個就是入世。因為中國加入了WTO,整個游戲規則就必須要符合國際性的標準。2006年底,中國的金融市場將會依照WTO協議全面開放,將會有很多新的競爭者進入中國的市場。對于中國的銀行業而言,開放就會帶來競爭,因為帶來競爭,整體經營挑戰就會非常大,這就要求中國銀行業采有一些非常好的應變措施,能夠利用自身的優勢,創造出新的競爭性手段,為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二個就是IPO。中國政府非常支持國有企業的體制改革,這個體制改革對銀行來講,就是所有的國有銀行怎樣通過體制改革進而通過IPO上市,這又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因為上市以后中國的銀行必須對市場負責,最主要的是對股東負責,必須要符合全球的股票市場運作規則。因此,整個信息披露必須非常及時,管理體制也必須非常嚴謹。這對于中國的銀行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第三是外部監管措施的加強。在過去幾年我們看到銀監會的成立、保監會的成立和證監會的成立,這表明中國政府非常重視金融機構的監督和管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國銀行業在與國際先進銀行的競爭中亟待提高財務透明度,加強風險管理與合規性,優化管理結構和控制系統,提高操作效率。
在這樣的背景下,秦尚民思考得最多的問題是,IBM該如何定位自己,怎樣配合中國銀行應對這三個外在挑戰以實現順利的轉型。
2005年 9月18日至21日,在“2005中國國際金融(銀行)技術暨設備展覽會”上,IBM特別提出了“服務隨需定,卓識助轉型”和“科技隨需動,攜手共雙贏”兩大核心主題,希望助中國的銀行業一臂之力,在轉型之路上更加穩健成熟,并實現新的突破。在這次金融展上,我們看到了秦尚民在又一次的領跑中所提出嶄新理念——“服務隨需定,卓識助轉型”。
服務哲學
這些年,IBM大中華區金融事業部一路走來風光無限,而作為IBM大中華區金融事業領跑者的秦尚民在服務中國金融事業的同時也多有嶄獲——包括“十大金融科技人物”在內的一系列頭銜,但是就是這個領跑者在描述自己這些年的經歷時卻頻繁地使用“戰戰兢兢”這一詞匯,這讓記者很是驚訝。
關于IBM自身以及其所處的經營環境,秦尚民有著自己獨到而深刻的認識。“大家都知道,IBM是一個全球企業,它在全球的范圍內和各行各業都有非常好的合作關系,特別是銀行業,IBM在全球范圍內跟各國銀行都有著非常好的合作關系,我們累積了很多經驗,也有很多非常好的專業團隊,包括咨詢顧問團隊,還有幫助銀行作系統開發的團隊。這些都是我們一個非常好的資源。但是,要想將這些資源化為優勢,需要很好的執行力,因此,IBM面臨著一系列挑戰……作為一個全球性企業,當我們進入中國市場必須面臨著這樣一些問題:IBM在國外成功的經驗不一定保證在中國也能夠成功,IBM過去的成功并不能保證我們在未來的成功;IBM能否做到真正了解中國的國情,IBM能否應對中國市場所發生的非常特殊的變化?”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IBM采取了一系列本土化戰略,這也是IBM能夠在中國成就卓越、鑄造輝煌的重要原因所在。秦尚民認為,“首先,IBM一直關注中國大環境以及銀行業的變化。透過整個競爭環境的變化,我們才能準確了解中國銀行業所面臨的挑戰,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設計出真正符合中國客戶需要的戰略。所以,我們在中國成立了IBV(商業價值研究院),我們真的是有一個團隊,我們有中國實驗室,有很多專家,他們的工作就是幫我們作研究,研究中國的經濟情況以及銀行業所面臨的挑戰,通過大量深入的市場調研,出版白皮書。這些白皮書為IBM的決策提供智力的支持,它能保證IBM的決策和中國的經濟保持同步,保證IBM的措施和客戶保持同一個方向。”
“其次,IBM在中國建立了十分本土化的團隊,從銷售團隊、技術團隊,到專家咨詢團隊,這樣的團隊保證了IBM不只是把國外的東西照本宣科搬過來,而是能夠成功解決中國銀行業的人文差異、中國特色以及與原有系統過渡等等問題,成功扮演好幫助銀行進行引進、整合、持續發展的服務者角色。”
這也許是IBM服務哲學思考的邏輯原點,那就是IBM想成為中國銀行客戶的真正合作伙伴,IBM從不認為今天賣給銀行客戶很多的硬件和軟件就滿足了,而是要讓客戶感覺到IBM天天和他想的是一個方向。
說起IBM服務哲學,秦尚民曾給記者畫過一個金三角。
“我常常告訴我的團隊,要記住這個金三角,也就是三件事情。這三件事情可以用三個字母來代表。第一個字母是C,就是客戶(client),第二個字母是I,也就是IBM,第三字母是S,也就是我們自己(self)。我的理念是,我們應該創造出的應該是一個“三贏”的局面,客戶要贏、公司要贏,同時,我們個人通過這樣的創造也能夠實現成功。”
“在IBM的服務哲學中,客戶永遠是這個金三角中最重要的一環,因此,我們要對客戶有一個很好的分析,這就是客戶的三‘C’。第一個C就是competition,即銀行怎樣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在銀行業的競爭中保持自身的優勢;第二個C就是客戶怎樣管理成本(cost),如何有一個非常有彈性的成本結構,并通過尋求一個恰當的成長模式,保證其成本的最小化;第三個C就是客戶如何管理非常復雜的IT環境(complexity)。特別是第三點是我們要著重分析的。IT界變化非常快,新產品出臺快速,辦公環境快速變化,總的來說,科技正變得日益復雜。任何一個經營者、一個CIO,怎樣把握住科技的進步,把它引入到公司內部,變成一個策略性的武器,這是非常關鍵的。因此,每個IBM的成員的腦子中都要能想到客戶CEO的最大的挑戰就是怎樣提高競爭力,要想到怎樣提供一個非常好的結構,怎樣提高對客戶的服務。這是IBM服務客戶的價值所在。”
“在第二個字I中,也有三個I。第一個是創新(innovation),第二是整合的能力(integration),第三是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首先,我們有很多的創新,我們提出電子商務、隨需應變、商業價值研究院,我們在不斷做行業的思考和探討;其次,我們有一個非常好的整合團隊,例如把SUN的產品整合到銀行的系統中,我們不像微軟只提供單一產品,IBM有非常好的硬件、軟件平臺,有非常好的整合能力,這是IBM最大的優勢。基礎設施是IBM的傳統優勢就自不待言了。”
“在第三個字S(self)中,也包括3個S,即個人能力(skill)、解決方案(solution)和激情(spirit)。對于IBM的員工而言,技術是其基本的技能。而在解決方案之中,我們要求的是員工的團隊精神,英文的表達就是‘Areyoupartofsolution?’,也就是要求員工成為解決方案中的一員,能提供最好的價值。第三就是激情,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激情,這樣你的工作才有創造性。”
“在這個金三角中,客戶始終是最重要的,IBM的目的就是成為客戶的戰略合作者,分析客戶的需求和它們所面臨的挑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秦尚民在長篇的宏論之后不忘再次強調IBM服務哲學的要義所在。
從“電子商務”到“On Demand(隨需應變)”,從“創新”到“整合”,IBM每隔幾年都推出一個令這個業界品味的近乎哲學性質的服務理念,業界也常常在揣測IBM所推出的每一個理念怎么會都能在業界達成共識。聽了秦尚民的一番宏論之后,記者似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而也正是從這一番的論述與總結中,讀出了秦尚民作為中國金融IT事業領跑者的從容和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