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組建以來,城市商業銀行在化解風險中生存,在風險控制的實踐中壯大,在改革創新中發展,已經成為中國銀行體系中的一支生力軍。當前,關于城市商業銀行跨區域經營、聯合、兼并與重組以及不良資產置換、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等話題炙手可熱。諸多討論表明這樣一個觀點:似乎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目標就是通過聯合、兼并與重組從而實現跨區域經營。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化解風險或稱為城市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筆者以為,應站在中國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全局,結合中國經濟、金融的實際,重新思考化解城市商業銀行風險等諸多問題。
跨區域經營不應成為主流
監管要求的限制。只有資本充足、內控嚴密、資產質量高、盈利水平好以及法人治理完善的城市商業銀行才允許跨區域經營,城商行中符合監管當局評級標準評出的一類行才符合要求,城市商業銀行中的一類行目前只有10多家,允許城市商業銀行跨區域經營并不表明城市商業銀行跨區域設分支機構就沒有限制,對絕大多數城市商行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
非質量效益型經營模式。目前跨區域經營的本質是通過域外擴展機構從而追求業務規模量的擴張,進而通過量的擴充稀釋和掩蓋已有的指標和矛盾。這仍然是一種速度效益型粗放的經營模式,而非質量效益型經營模式。無論具備條件還是不具備條件,大多數城商行都想擠這個獨木橋,這確實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
市場定位的選擇。城市商業銀行具有管理鏈條短,信息傳遞快,了解當地市場的特點,在中小企業和城市居民的服務中具有信息收集和處理的天然優勢,能較好地解決與客戶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道德風險問題。中國經濟特別是處于融資劣勢的非公經濟迫切需要專為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非公經濟服務成為社區服務的單一制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特別是地、市城商行應填補這一空白。
雖然大多數城商行意識到了這一點,并確定為市場定位,但卻只是寫在紙上,講在嘴上。并沒有在細分市場中尋求自己的定位,把“服務居民、服務中小企業”的特色做好、做足,而是與大銀行拼網絡、拼機構、拼大客戶,不切實際地準備跨區域經營,這明顯是用自己的劣勢比拼大銀行的優勢,其結果顯而易見。
重組改造應謹慎行事
城市商業銀行誕生于城市信用社的重組和改造,其動因主要是化解城市信用社的個體風險,其誘因主要是“大銀行不倒”的潛規則。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城市商業銀行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資產質量不高,風險大。而資產質量差主要是當年重組改造時“撮大堆”式由城市信用社遺留下來的。繼續“撮大堆”是否能起到從根本上提高城市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有效化解風險的作用?
據《銀行家》雜志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調查研究的結果表明,城市商業銀行整體素質不高。面對這個參差不齊的群體,采取“撮大堆”式的重組改造方式雖然可以迅速有效地減少“問題銀行”的機構數量,增加單個銀行的規模,但不一定能夠完善治理結構、改善資產質量、化解存量風險。從某種意義上說,風險并未化解,反而集聚到了一起,產生風險的概率低了,潛在風險的嚴重程度卻增加了。
重組改造是解決極少數“問題城市商業銀行”的一種低成本的“市場退出”途徑,而不是大多數百億元以下小規模城市商業銀行做大做強的捷徑。監管部門應把重組改造作為督促城市商業銀行切實解決資本不足、質量不高、盈利欠佳和治理結構不完善的手段,而不應把重組改造作為化解城商行風險的寄托。要引導城市商業銀行通過自身改造做精做強。城市商業銀行應立足現實,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切實細分市場,找準并落實市場定位,尋找差異化,避免同質化,堅守特色,謀求發展,從而在發展中逐步解決資本不足、資產質量及經營效率問題。
治標不治本的資產置換
資產質量不高尤其是不良貸款占比過高是城市商業銀行的通病,在實收資本已定、盈利能力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資產質量成為諸多監管指標的關鍵變量。所以從根本上解決不良資產問題一直是困擾各城市商業銀行的難題。
隨著監管當局對城商行監管的加強,當前,城商行能否在限期內達到監管標準和要求,已經成為城商行生存與發展的第一風險。為解決關鍵變量,各家城商行使出渾身解數尋找解決渠道。2002年,杭州市商業銀行首開資產置換的先河,隨后全國先后有50多家城市商行與當地銀監局、政府等部門多次到杭州進行學習,紛紛提出資產置換的解決方案。到2004年末,全國有近30家城商行通過政府優質資產置換、土地置換、貸款置換、信托置換等方式進行了資產置換,從而使其資本充足率大幅提高,不良貸款余額和不量貸款占比大幅下降,撥備壓力減輕、撥備覆蓋率大幅增加。少數“問題銀行”一躍成為“好銀行”。
但是,冷靜思考后會問:不良資產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細究諸多處置和剝離流程后發現,被剝離或置換不良資產的最后買單者仍然是城商行。只有極少數財政實力很強的地方政府拿出貨幣資金來處置城商行的不良資產。絕大多數是用資產或土地先行置換,政府再將被置換的不良資產委托城商行管理、經營,若干年后再贖回。以貸款置換者,是城商行低息或無息貸款給政府指定的承貸企業,金額用于購置城商行的不良資產,承貸企業再將購置的不良資產委托給城商行管理、清收,城商行承諾到期贖回。少數用發行信托計劃進行操作,大體原理相近。仔細分析,除貨幣資金方式外,其它各種盡管方式不同、成本不同,但都只是從銀行的表內轉到了表外,有形變成了無形。不良資產所占用的資金并沒有真正流動起來,并沒有產生其應有的收益,而且還要支付所占用資金的成本。這就是已經進行了資產置換變成“好銀行”的城商行效益沒有相應提高的原因。
但也不能全盤否定這種做法。用土地置換者可通過土地經營的溢價部分沖抵一塊。只是土地是稀缺資源,隨著國家對土地管理的加強,地方政府有多大的運作空間值得思考。
需要思索的是:國有商業銀行資產剝離后形成的虧空由國家財政買單,城商行被剝離或置換不良資產的損失和虧空最終還是自己買單,剝離或置換后由城商行自行清收和管理,不剝離或置換也是由城商行自行清收和管理,何況剝離或置換還要發生一定的成本費用,這一做法的直接用意是為了達到監管指標,對城商行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到底能產生多大作用?
那么,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不良資產問題呢?我認為:一是監管要到位,從體制和制度入手,切實建立起城商行的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體系,減少行政干預,消除內部人控制,建立風險控制的長效機制,防范產生新的不良資產。二是政策要到位。城商行為化解城市信用社的個體風險,維護地方社會、經濟和金融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解決經濟發展中的難題——中小企業“融資難”發揮了主力軍作用。因而,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應象對待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改制那樣,給予城商行一定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各級政府拿一點、股東背一點、城商行自己掙一點,三點合一解決城商行的存量不良資產。三是城商行自身風險意識要到位。要樹立資本約束意識,切實按市場規律辦事,真正按照巴塞爾協議規定實行嚴格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找準市場定位,辦出特色,做精做專,不要盲目求大求快求全。四是社會環境要到位,主要是建立誠信社會,為城商行的健康發展創造寬松的社會環境。
(作者系蘭州市商業銀行行長、特華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