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部長助理 傅自應
《中國經貿》月刊是在李嵐清、吳儀等領導同志的直接倡導和關心下,于1996年正式創辦的,至今已走過了十年的歷程。過去的十年,是中國商務事業蓬勃發展的十年,也是《中國經貿》雜志不斷成長的十年。作為商務部主管的一份重要理論刊物,《中國經貿》為中國商務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正成為我國經貿領域具有影響力的理論刊物之一。
創刊十年來,《中國經貿》緊扣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時代脈搏,圍繞大經貿戰略、市場多元化戰略、以質取勝戰略、“走出去”戰略、品牌戰略等商務領域的重大戰略,貼近企業、貼近實際,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跟蹤國內外信息、開展理論研究、宣傳解讀商務大計、講解外經貿實務、傳播現代管理理念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受到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各界的歡迎。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事業,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2005年,我國GDP達到18.2萬億元,位居世界第四,占全球經濟總量的5.1%,今年有望達到20萬億元;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生產資料銷售總額分別達到67萬億元和14.3萬億元,今年有望分別達到7.6萬億元和17.5萬億元;我國已經成功邁入世界貿易大國行列,貿易總量世界第三,2005年進出口達到1.4萬億美元,今年有望超過1.7萬億美元;外資流入連續多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基地,17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在國際經貿舞臺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多邊經貿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和積極推動者,并在新一輪的多哈回合中發揮了建設性作用。
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是,我國的發展也面臨著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在經濟社會發展領域,資源環境、體制機制和科技人才等發展瓶頸制約日益突出,“三農”問題、區域協調和社會就業等發展難題亟待解決。在商務發展領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不足,統一開放的大市場體系還沒有完全形成,產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與開放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不強,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的手段不多、層次不高,通過資本和國際化經營參與全球資源要素配置的能力有待提高,利用境外資金、技術、市場、人才提升產業層次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效應不夠顯著,對外開放的國內區域發展格局、外部市場格局不平衡,可持續發展壓力較大。著力研究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是未來商務發展面臨的重要戰略任務。
面對新的形勢,《中國經貿》既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不少挑戰。《中國經貿》要更好更快的發展,就必須善于抓住機遇,敢于迎接挑戰,勇于探索創新,始終把發展的壓力變成改革的動力和創新的活力。
一要成為商務理論探索和創新的陣地。要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善于發現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宏觀經濟和商務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專家學者開展專題研究,刊登社會各界有探索價值的理論文章。
二要成為廣大中小企業的貼心朋友。同10年前服務對象只有幾千家專業外經貿企業相比,目前我國商務領域的市場主體急劇擴大,特別是以民營企業為代表的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商務領域的生力軍。由于經驗、人才、信息的限制,廣大民營企業在開拓國內外市場方面還面臨許多難題,急需理論、實務、信息、政策方面的指導和幫助。因此,《中國經貿》應當立足廣大的中小企業,開辟專欄服務中小企業。這不僅是商務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刊物擴大影響、增強生命力的需要。
三要成為國家政策的宣傳窗口。對國家的重大經貿政策,要準確宣傳報道,同時要發揮刊物信息量大的特點,在對政策的理解和貫徹上多做文章,把國家重大方針政策講深、講透、講實。
四要成為搜集和發布經貿信息的平臺。不但要關注國內外經濟貿易的宏觀信息,更要注重企業所關注的市場信息,多做一些行業、產品的市場動態和前景預測的深度研究和分析,為企業市場決策提供幫助。
在新的征程中,希望《中國經貿》繼續堅持正確的理論導向,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改革創新,使刊物始終充滿時代的新鮮氣息,突出理論探索的創新性,政策導向的正確性,實踐指導的針對性,信息服務的時效性,力爭把她辦成一本研究商務、宣傳商務、服務商務的權威刊物,成為政府部門的好參謀、企業人士的好幫手、理論研究的好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