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中國醫藥行業正在經歷一系列的陣痛。前三季度醫藥行業雖然保持了比較平穩的發展,但是利潤增長仍顯乏力,外貿總體格局基本沒有改變。
總體概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6年1~9月醫藥制造業實現總產值3619.88億元人民幣,主營業務收入3374.64億元人民幣,利潤總額257.38億元人民幣。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根據海關數據整理,前三季度醫藥保健品進出口總額225.37億美元,同比增長20.41%,其中進口81.80億美元,同比增長10.47%,出口143.57億美元,同比增長26.91%。
主要特點
行業較快發展。但是利潤增長仍然堪憂
2006年1~9月,醫藥制造業總產值和主營業務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9.25%和18.36%,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但利潤同比增長僅7.99%,較去年年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仍然處于歷史低位,其中化學藥品制造和中成藥制造兩個子行業利潤分別同比增長僅4.61%和2.46%,均低于整個行業增幅。利潤增長乏力是目前絕大部分醫藥企業所面臨的最大困難之一,也是在宏觀環境趨緊、競爭加劇等情況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的苦果,2006年同期中國醫藥制造業新產品產值增速回落5個百分點也印證了這一點。
生物生化制品制造子行業表現優異
2006年1~9月生物生化制品制造子行業的生產和主營業務收入分別同比增長了27.42%和26.19%,分別高于同期行業平均增速8.17和7.83個百分點,尤其是在利潤增長方面達到了20.19%,比行業平均增速快12.2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同期生化藥物出口金額同比下降了1.6%,可見生物生化制品制造子行業的優異表現主要是國內市場需求拉動的。
醫藥保健品外貿總體格局沒有什么變化
醫藥保健品的進出口增速基本上半年保持持平,西藥類產品仍然占貿易的主要份額,占行業進出口總額的61.02%。西藥類產品中的西藥原料出口比例為54.35%,排在第一。醫藥器械類產品中的醫用敷料和醫院診斷與治療出口分別占比11.71%和10.44%,居第二、三位。中藥類產品出口維持快速增長的勢頭,達到了38.46%,居中藥、西藥和醫療器械等三類產品出口增速之首,并高于行業平均增速11.55個百分點。中藥類產品出口的快速增長歸功于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積極性的加強、國際市場對中藥類產品的更多認同和植物提取物產品的出口,特別是植物提取物出口已占中藥類產品出口的44%,同比增長51.06%,對中藥類產品出口增長貢獻率達到54%,有力拉動了中藥類產品的出口。
外資藥企在西藥原料和醫院診斷與治療產品進出口方面表現差異明顯
2006年1~9月,西藥原料出口前25名企業中只有4家是“三資”企業,除去維生藥業和山東新華,真正的稱得上是外資企業的就2家。而西藥原料進口前25名企業中有17家“三資”企業,約占七成。當我們審視這17家外資藥企時發現其中大部分藥企是在中國西藥制劑市場中的“驕子”,它們一方面在中國西藥制劑市場獲取豐厚收益,一方面通過到國外采購原料藥轉移了大量的利潤,這種現象需要引起行業主管部門的深思。“三資”企業在醫療器械類產品進出口的表現卻是完全相反,出口前25名企業中18家是“三資”企業,進口前25名企業中只有9家是“三資”企業,可見跨國藥企已正將中國作為其醫療器械類產品出口的加工基地,尤其是在醫院診斷與治療類產品的出口中,出口排名前25的企業中就有23家是“三資”企業,個中原因正是跨國藥企將中低端醫院診斷與治療類產品的生產大量轉移到了國內。從外資企業醫科達公司控股北京醫療器械研究所80%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外資藥企整合國內醫療器械類產品的力度和決心,而作為承擔國家“八五”和“九五”等多項科技攻關項目、研制出中國第一臺醫用駐波電子直線加速器樣機、占有國內醫用直線加速器1/3市場份額、具有相當科研實力的北京醫療器械研究所被外資絕對控股,這似乎給行業留下了許多值得耐人回味的東西。
西成藥境外委托加工表現不俗
來料加工出口的發展反映了接受境外委托加工的發展狀況。2006年1~9月份,醫藥保健品類產品以來料加工貿易方式出口占總出口的3.43%,而西成藥以來料加工貿易方式出口占西成藥總出口的19.85%。可見,西成藥接受境外委托出口比例較行業平均水平高出許多,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前三季度西成藥出口的平均單價下降了14.42%,而以委托加工出口的西成藥平均單價提高了26.28%,取得了相當好的表現。
內外資參與的醫藥行業并購重組持續升溫
2006年以來,國內醫藥企業生存壓力增加,兼并重組力度有所加大,正處在中國醫藥行業兼并重組的激烈進程中。不久前華潤集團出資50億元人民幣重組華源集團,重組華源后的華潤將進一步整合醫藥資源,華潤的“醫藥帝國”也許會很快崛起。同時,外資在醫藥領域的兼并重組表現得也很積極,僅上半年醫藥制造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達193個,實際利用外資20341萬美元。前不久,拜耳醫藥保健與東盛科技聯合宣布,拜耳將以10.72億元人民幣收購東盛科技啟東蓋天力制藥有限公司止咳及抗感冒類西藥非處方藥業務及相關資產。如果雙方在交割期間業績達到約定標準,拜耳還將額外支付1.92億元人民幣。據悉這將是中國醫藥保健領域數額最大的一次跨國并購。帝斯曼在收購了羅氏制藥部分維生素業務后已經成為維生素生產的全球老大,它正在和華藥商談合資事宜,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派出專家對帝斯曼的Vc生產車間和技術進行考察。如果帝斯曼和華藥的合資方案獲得通過,帝斯曼投入的資金將很可能突破拜耳收購東盛有關業務的資金規模,并且將為國有大型醫藥企業的改組改制和中國醫藥行業的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在這一系列的并購案之外我們也看到了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第一家中國醫藥企業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這也讓國內醫藥企業看到了除被兼并重組以外的一種活法。
宏觀政策影響逐步深入
2006年6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醫藥行業“十一五”發展指導意見》,8月1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出臺了《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這都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從2005年開始國家為了減輕老百姓“看病難,吃藥貴”,采取了許多治理藥價虛高的政策,可以說國家這兩年出臺醫藥行業新的管理政策的密度是相當的強,力度是相當的大。2006年還全面實施藥品分類管理、取消“一藥多名”等一系列改革實施,并連續第18、19次藥品降價。根據國務院《全國整頓和規范藥品市場秩序專項行動方案》,針對醫藥研發、注冊、生產、流通和使用等各環節,以及藥品和醫療服務廣告等多方面的整頓將延續到2007年7月。在漸趨規范和嚴格的管理環境下,有的企業發奮自強,有的企業又想起了歪門邪道,如為躲避監管,很多小企業越來越熱衷于將中藥改為食品進行生產和銷售,這不僅沖擊了正規生產企業的市場,更為安全用藥帶來了巨大隱患。
總之,醫藥行業正處于激烈的變革和調整當中,整個行業將在“痛并快樂”中逐漸成長和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綜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