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和沖突中走向融合
在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中,各國經濟在碰撞和沖突中走向融合,其間各貿易伙伴之間的摩擦具有不可避免性。
近年來,中國遭遇貿易摩擦正在從貨物貿易擴展到服務貿易,涉及到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等政策,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諸如社會保障問題、勞工福利問題、貨幣匯率制度、財政政策問題等,都成為引起貿易摩擦的內容。
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摩擦始于上世紀90年代,近年來不斷增加,而且中國產品的出口大有觸犯眾怒的感覺,一旦某個產品在某個成員遭到抵制,很快就會出現連鎖反應。根據商務部公平貿易局的資料,2004年3月3日,在全球紡織品配額即將取消之前,土耳其等國的紡織行業組織要求世貿組織推遲取消紡織品配額限制的時限,提出所謂《伊斯坦布爾宣言》,要求世貿組織繼續對中國紡織品出口實行配額管理,得到50個國家的90多個專業組織簽名,其中發展中國家占了一半以上,包括贊比亞、坦桑尼亞等中國的傳統盟友。在2005年針對中國產品的各類貿易救濟措施中,發展中國家發起的案件超過60%。2006年,厄瓜多爾、秘魯、哥倫比亞、巴西、土耳其分別對中國紡織品提起特保和反傾銷調查;針對中國產輪胎、陶瓷產品的反傾銷調查也多次遭遇。
由于各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都對發達國家的市場依賴嚴重,中國產品向發達國家大量出口,不僅擠占了發達國家當地企業的份額,也擠占了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份額。中國一家大型紡織企業的生產規模,相當于整個南非紡織業的規模。突尼斯的紡織業原為中國所援建,今天也受到了來自中國的沖擊。
印度是對中國產品進行反傾銷的大戶,2002—2004年底,印度終裁的反傾銷案件總數142個,其中有63個是針對中國產品。目前印度對中國以下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化工產品(25種)、藥品、焦炭、石墨、瓷磚、電池、燈具、手電筒、玻璃、卷尺、生絲、簾子布、運動鞋、傳真紙等等。土耳其是抵制中國產品的急先鋒,目前實施反傾銷的中國產品有彩電、輪胎、鋼絲繩、管件接頭、鬧鐘、文具、打火機、門鎖、合葉,甚至還包括鍋蓋。此外,一些東盟國家也對中國產品實行反傾銷。
在壓力和讓步中不斷擴大的中國貿易
近年來,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很受歡迎,盡管摩擦不斷,但照樣所向披靡,大行其道。根本原因正是在于中國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可以說,中國出口的增長是在非但享受不到什么優惠待遇而且還遭受著各種壁壘和壓力的情況下實現的。中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很大成績是事實,但目前的國際貿易統計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中國貿易的影響,尤其夸大了中國所取得的利益。中國所謂“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搞起來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吸引的6000多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中有約70%投向制造業,造就了中國規模巨大的加工業和加工貿易,但中國從中獲益很少。中國企業參與非常有限,好處是解決了部分就業,得到相對低廉的勞務費,中國政府所得到的稅收很少或者沒有。(如下圖)

2005年,加工貿易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約54.7%,外商投資企業完成出口額占全部出口的比重達到58.3%。加工貿易實現順差1424,5億美元,一般貿易順差353.7億美元。2006年1——5月,中國外貿總順差約為838.3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順差約占76.4%,外資企業順差占進出口總順差的63%。
我們可以假設,如果上述加工行為的發生不在中國境內,而在太平洋的某個島上,工人全部來自中國,從事同樣的貿易。這樣的貿易和中國的關系就大不一樣了。目前包含在中國貨物貿易中加工貿易就會成為中國在服務貿易項下的勞務輸出。可見,按現行貿易統計方式顯示的貿易順差來挑起與中國的貿易摩擦是很不公平的。
在WTO談判進展緩慢、各成員加緊形成區域性或者跨區域貿易集團的形勢下,中國的對外貿易環境更加嚴峻。為了推動地區貿易,中國和東盟等貿易伙伴建立了自由貿易區,在區域內較大幅度地實現了關稅減免,但中國—東盟貿易占中國全部對外貿易的比重不到10%,且中國逆差較大。再加上中國對東盟出口的產品多為工業品,所含中國成分較少;而中國從東盟的進口的原材料產品較多,當地完全獲得的成分比例較大。這樣,中國從優惠安排所獲得的相對利益就比較少。另外,中國還特別重視給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更多的機會和支持,從2005年1月1日開始,單方面免除了來自25個非洲國家的部分進口商品的關稅,后來又將這一優惠待遇給與所有48個最不發達國家。
長遠來看,只要中國產品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各種貿易保護措施和宣傳都擋不住消費者對中國價廉物美的產品的需求。對有些國家表現出的過多的貿易保護色彩而且帶有對中國企業的歧視行為,我們是堅決反對的。
從容應對貿易壁壘和摩擦
外國政府限制進口中國廉價產品固然會影響中國的利益,但這種限制同時也損害了本國消費者的利益。正因為如此,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限制措施雖然很多,且花樣不斷翻新,但實施起來難度很大,有些根本無法實行,即使實行了也注定不能長久。因此,貿易摩擦在當今世界雖不可避免,但并不可怕。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從容不迫地加以應對。
第一,制訂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和提高談判技巧對貿易摩擦和糾紛的解決至關重要。貿易摩擦本質上是利益沖突。解決貿易摩擦雖以經濟安排為主要手段,但在利益的協調過程中,政治、外交手段經常發揮重要作用。解決好與各貿易伙伴的分歧和摩擦,主要是中央政府的事,但需要企業和行業協會的積極配合和共同努力。貿易摩擦的解決都要通過反復的磋商和討價還價,中國政府和有關企業和行業協會,應同有關專家、律師積極配合,共同制訂具體的應對方案,以便更好地解決摩擦。
第二,中國政府應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常性磋商與協調。解決與發展中國家的摩擦與解決同發達國家的摩擦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廣大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與中國屬于同一條戰線,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態度應該說是同情成分較多,對立情緒較少。面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困難,中國不可能擺出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架勢同對方理論,而是選擇協商解決分歧,并盡可能給予對方更多的機會和實惠。其次,由于一些發展中國家在進出口管理、反傾銷案立案調查以及裁決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隨意性,很多問題只能通過政府層面的協調才能解決。在和發達國家解決貿易摩擦或爭端的過程中,中國企業可能會因為對方規矩太多而難以適應;但在和發展中國家解決分歧時,則會因為對方沒有規矩可循或者不按規矩辦事而無所適從。通過政府層面協調來解決這種情況,效果會好一些。
第三,加強對國內市場的管理也是減少和避免國際摩擦的有效方式。事實上,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所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國內市場已經存在并延伸到國際市場的反映。所以,我們在解決貿易摩擦時應當多一點自我反省。無論是中國政府,或是企業,還是行業協會,都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及時加以調整。目前中國很多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自然容易造成市場混亂,一旦通過擴大出口釋放出來,就很有可能引起貿易摩擦。比如幾年前發生的國內家電產品價格戰,特別是彩電行業因互相壓價導致某些年份全行業虧損。接下來便是來自四面八方針對中國產彩電的反傾銷。目前,中國政府通過征收部分紡織品出口稅、實行部分商品出口配額管理等許多主動約束機制,有效緩解了我國同主要出口市場的矛盾,而且也充分維護了國家的經濟利益。中國產品在國外遇到的技術性壁壘問題,毫無疑問存在不合理的成分,但產品質量問題并非無可指責,只有狠抓質量,才能有效維護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良好聲譽和地位,從而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的利益。
第四,“走出去”是擺脫困境的重要選項之一。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方式也應多樣化。一些受貿易摩擦困擾較嚴重的企業可以選擇轉移生產的方式參與競爭。比如,一些受到配額限制的產品,如果中國企業在境外生產,就可以改變原產地而繞開配額限制。近年來,中國政府為推動“走出去”戰略做了大量工作,已開始和一些經濟相對不發達、土地閑置、文化相似的亞非國家探討建立經濟合作區的計劃。目前探討的項目包括在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國家邊境合作中心內設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在尼日利亞首都拉各斯參與建立自由貿易區等。今后,政府將對合作區內的建設向企業提供貸款和其他財政支持。
應對貿易摩擦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不管遇到什么麻煩,政府都不能回避、不應回避也沒法回避。政府不僅是解決貿易摩擦的主角,也是努力規范國內市場秩序的主要推動者。通過制訂政策和法規引導和規范企業行為,規范國內市場,應該說是政府工作的緊迫任務。在應對貿易摩擦和維護國內市場秩序方面,行業協會應當發揮重要作用,但前提是行業協會必須真正代表企業的利益并具有較強的協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