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經濟的特點是“失衡”與“增長”。首先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失衡,第一次從美國、歐洲、日本轉向了美國和中國這兩大中心。美國經濟占全球經濟的35%,它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而中國經濟只占世界經濟的4%,卻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50%左右。而歐洲和日本在2005年僅有1.5~2%的經濟增長。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向急劇增強,人民幣匯率也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
中國經濟出現結構性失衡。一方面是高增長、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出口,另一方面是內需嚴重不足,經濟增長缺乏穩定的內在動力。
全球經濟一體化與金融失衡更加明顯。2005年全世界的凈出口和凈進口差額不斷擴大,進出口從只占全球GDP的0.5%左右到現在的2%左右,國家間的經濟金融聯系進一步緊密了。一方面是大規模出口,一方面是大規模進口,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美國大規模消費,同時大規模借債;中國大規模出口,又用出口賺取的外匯購買美國債券以彌補其資金缺口。這極易受到經濟周期改變及突發事件的沖擊。
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和需求不足的失衡加劇。因就業上升而收入增長較多的中國和因油價上漲而出口收入增加的資源性輸出國,卻因財富偏低而難以提高內部需求。石油輸出國也因油價上漲而積累了大量貿易順差,但這些財富并沒有轉化為消費,而是用來償還以往積累的巨額債務。這些因素導致全球性的需求不足。
目前,全球金融一體化的趨勢大大增強,國際資本流動的增長速度是貿易的兩倍、生產的四倍;美國金融資產加速擴張。在金融一體化和美元特殊地位的作用下,全球經濟在嚴重失衡中保持著暫時的平衡和繁榮。但這種失衡中的平衡狀態是十分脆弱的。如果2006年美國經濟因房地產泡沫破滅或者石油危機而出現衰退,美元可能會大幅貶值,進而對高度依賴外需以及擁有巨額外儲的亞洲國家造成極大沖擊,將導致出口暴跌和失業增長,從而導致亞洲巨額儲備與美國龐大債務間的脆弱平衡毀于一旦。
調整中的中國經濟結構
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的不可持續性已經非常明顯。從2001年到現在,中國的出口繁榮已持續了四年。但曾拉動出口繁榮的因素,因歐美的貿易限制和原材料的價格上漲而出現巨大改變。中國出口領域的贏利在2005年大大降低,在夏初出口開始顯現頹勢,但8月和9月出現了驚人的回升,主要由于歐洲、美國和日本的需求都有明顯回升但10月和11月的數據表明,在八九月短暫的回升之后,出口再次放緩。影響出口利潤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原材料價格上漲,最低工資也隨土地價格一起上漲。還有則是生產轉移已達到飽和。此外,全球經濟周期也在冷卻。如果2006年全球增長放緩,這意味著全球貿易和中國出口增速也將下降。
目前中國面臨出口下降、貧富不均及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急需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增強自創性和增加高附加值經濟來推動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和解決一系列社會問題。而人民幣形成機制改革及人民幣的適度升值,對于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嚴峻的工業與服務業之間發展比例失衡問題。通過貨幣升值手段,可以最有效率地把制造業中那些技術含量與附加值低、管理不善的低效率企業擠出制造業,這符合中國經濟產業結構轉變的發展方向。同時,貨幣升值會引起行業內更加激烈的競爭,激勵企業通過技術管理創新增強競爭力,讓那些富于創新、有競爭力的制造業企業強者更強。從國際經驗看,日本、德國等很多國家的國際品牌都是在貨幣升值過程中慢慢成長的,他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謝本國貨幣的持續升值,因為貨幣升值使他們認識到,低水平競爭是死路一條,從而不斷激勵他們創新、再創新,在不斷的壓力下走向世界知名品牌之路。
雖然人民幣升值以后會給從事出口或者進口替代的企業帶來壓力,但由于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在短時期內大范圍地替代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因此即使中國商品集體漲價,國外消費者在沒有其他更好選擇的情況下只能繼續購買中國商品。更重要的是,即使人民幣升值確實減少了出口,擠垮了個別企業,但對于提高整個國家競爭力來說卻是有利的。另外,雖然貨幣升值可能會減少出口部門的就業,但同時卻有助于提高服務業產品的相對價格。在更有利的價格吸引下,服務業將會擴大就業需求。事實上,服務業在吸納就業方面的能力遠遠超出制造業,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中國新增就業機會幾乎全部來自于服務業。我們應該看到,貨幣升值對服務業的勃勃生機將會釋放出更大的就業空間。
其次,更為重要的是,人民幣升值推動的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將激發技術創新的熱潮,這對于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期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警告稱,中國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可能會威脅其社會穩定。中國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持續上升。目前中國的基尼系數已超過0.4,甚至可以達到0.45,而這通常被認為是表現一國潛在社會動亂的門檻性指標。
要解決中國的貧困問題就要解決農村過剩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而且比就業數量更重要的是提高就業質量。解決中國的就業問題,關鍵在于如何把農村中從事低附加值生產的就業人口轉化為城市從事高附加值生產的人口。但是,如果農民進城后僅僅是從事甚至比農活還簡單的某一個裝配工序,獲取的僅僅是維持基本生計的微薄工資,這樣的就業就失去了脫貧和增加內需的初衷。令人遺憾的是,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很多父子兩代農民工還都是在最初級的加工工廠里從事著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工作,拿到的也僅僅是只夠生計的工資。在今年可能超過1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中,究竟有多少是中國企業拿走的呢?中國工人賺的只是一天兩三個美元的血汗錢而已。中國不少出口企業的毛利率還不到5%,而美國軟件公司的毛利率可以達到50%。作為經濟發展的最初級階段,這種局面不失為一個過渡階段,但是這種階段如果再持續20年,后果就非常可怕。這些加工工廠里集中的是我國最寶貴的15—30歲的年輕人力資源,由于中國加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這些年輕人力資源不僅代表了一個國家未來的希望,而且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正在飛速減少。珍惜這些寶貴資源,關鍵在于退出難以讓他們擺脫貧窮的行業或企業,增加其自身的人力資本積累。
但如果沒有核心技術,中國企業就只能繼續靠廉價勞動力,以污染環境為代價,出口一些低附加值的產品,而繼續靠出口廉價商品賺取外匯不可能是長久之計。人民幣升值已經向這些企業或者行業發出了強有力的信號:企業要生存就必須技術創新,像農業勞動一樣的勞動密集型低端產業要退出;沒有能力為企業員工提供合理工資報酬的低效率企業要退出;而重視員工人力資源培訓、突出員工工作技術含量的企業則會勝出。
此外,巨額的貿易順差是對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影響非常大的另一因素。2005年1至10月份中國的貿易順差是804億美元,達到歷史最高紀錄。按照現在的統計數字計算,中國2005年的貿易順差的增量將占到GDP的4%。持續增長的外匯儲備使得中國的貨幣政策運用更為艱難,其結果是中國貨幣流動性過于寬松,這已經導致了投資反彈苗頭的出現。在當前的情況下,更趨靈活的匯率機制雖然并不能完全解決中國的賬戶失衡問題,但不可否認這也是有效的工具之一,它可以幫助中國改善外部經濟失衡,進而將經濟增長的引擎由出口轉到內需。
一個漸進的過程
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必須與金融體制改革及企業調整配套進行,以防止對企業生產和經濟發展造成過大沖擊。目前制約人民幣改革進程的因素包括:其一、要防止國際資金的大規模流出。如果人民幣大幅升值,將會導致國際熱錢流出中國,從而帶來中國經濟的硬著陸。其次,必須保持房地產市場的軟著陸,防止房地產業大幅萎縮對經濟增長的沖擊。再次,要保證出口保持較強的增長,以保持人們對中國增長的信心。如果中國出口增長降到單位數百分率的水平,就可能引發增長信心危機,從而導致資金外流,引發經濟的硬著陸。
很多研究證實,中國生產力長時間持續增長的良好程度,遠遠好于其他亞洲經濟體。這一時期,生產力對中國的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6%,這和物質資本積累的貢獻率非常接近。除了高盛以外,包括2005年經合組織發布的報告都支持這樣一個基本結論:中國1978年后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生產力的增長,1978年后的中國生產力年均增長的估值介于2%到4%之間。
但我們也必須看到,人民幣升值的空間并不如一些人認為的那樣巨大。目前導致中國巨大貿易順差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出口產業的成本很低。這不僅是勞動力成本很低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有許多社會成本沒有計算到成本中去。實際上,目前的勞工成本沒有包括它的社保體制及醫療體制保障等成本,還有安全生產保障及環境保障的投入,如果把這些體制都完善起來的話,中國的勞動成本就會大幅提高。與這些成本相比較,目前的人民幣匯率就并沒有低估多少。因此,解決人民幣匯率低估問題,我們不僅要從匯率機制改革著手,而且要從產業的升級換代及完善企業制度等方面著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發布的《國際貨幣體系失衡下的中國匯率政策——2005年中國匯率制度報告》指出,解決世界經濟的失衡既不能完全依靠美國的調整,也不能盯著中國的匯率。除了全球特別是美國在實體經濟方面的調整外,還要逐步加強世界貨幣發行的約束,全世界應建立一個非國家貨幣主導的貨幣體系。包括東亞的亞洲各國應顧全大局、加強協調。具體可進一步討論東亞貨幣體系的安排,如共同盯住三大國貨幣籃子的國家與地區,可探索采取相應的匯率波動區間,以削弱美元過度波動對亞洲經濟穩定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于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前景,報告認為,未來兩年中國匯率政策的調整更多地體現在“觀察”、“適應”的方針上,中國央行有能力將人民幣匯率保持在即使有微弱升值,但仍是小幅雙向波動中的相對穩定。只有在基本吸納和消化了已經采取和準備采取的一系列市場化改革因素后,在產生出新的市場供求因素的刺激與推動時,才會出現擴大人民幣波動幅度的適當時機。人民幣的波動仍然將在“有管理”的、“適度的”浮動區間內。目前中國還沒有到靠內需發展就能支持GDP增長的程度,因此人民幣匯率政策不可能因此有大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