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文學的象征日,塞萬提斯、莎士比亞、維加等許多著名的作家都在這一天出生或逝世。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鼓勵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發現讀書的樂趣。時間雖不長,成長卻很快,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4月23日這一天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日”活動,有些還延長到一周乃至一個月。我國這兩年的“世界讀書日”活動也可謂有聲有色。發展如此之快,原因無外乎有二:一是讀書很重要。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閱讀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二是讀書作為一種習慣正面臨危機,越來越多的人很少讀書甚至不讀書。中國出版科研所的一項調查數據近來被各媒體頻頻引用:“中國國民有閱讀習慣的僅占5%左右”,的確令人生畏。
考量讀書習慣的最主要尺度就是時間。魯迅說:“讀書至少有兩種:一是職業的讀書,一是嗜好的讀書。所謂職業的讀書者,譬如學生因為升學,教員因為要講功課……其實這樣的讀書,和木匠的磨斧頭,裁縫的埋針線并沒有什么分別,并不見得高尚,有時還很痛苦,很可憐。”我想我們今天的“世界讀書日”倡導的一定是魯迅先生謂之的后者——嗜好的讀書,即工作學習之余的“出于自愿,離開了厲害關系的讀書”。而“嗜好讀書”所消耗占據的正是我們所謂的“閑暇時間”。
在媒體大戰和消費文化多元化的新世紀里,讀書之外的選擇越來越多。無論是廣播、電視、英特網還是音樂、電影、網絡游戲正越來越多的占據這人們的閑暇時間。于是問題的關鍵出現了——人的一天只有24小時,讀書與其他消遣方式是此消彼漲的關系,競爭的對象就是“閑暇時間”。讀書的危機頓時如此深刻得呈現出來。我們今天大張旗鼓的開展各項“世界圖書日”主題活動就是要在與各種媒介和娛樂方式的競爭中留守或者說奪回我們的“讀書時間”。“閑暇時間”如今已經被視為一種“以時間形態存在的社會資源”,而時間的競爭是終極的。
既然讀書與其他文化消遣方式的關系是一種替代性競爭,那么今天我們倡導讀書、呼吁讀書,首先要思考的就是讀書的不可替代性。
讀書讓人思考。閑暇時刻,有人說:看電視吧,看電視多輕松。的確,電視影像還原的是具象的世界,符合人類最原始的認知習慣。看電視不需要思考,它甚至忌諱思考,因為觀看是被動的,節奏不由觀眾掌握,思考會妨礙觀看。讀書恰恰相反,文字是抽象的符號,它要求閱讀必須同時也是思考,否則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義。當然這種思考只是傳播學意義上類似于解碼的思維活動,讀書帶給人的還有更高層次的思考,那就是促使人獨立思索。文化有兩個必備的要素,一是傳統,二是思考。做一個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類精神傳統之中進行思考。很顯然,書籍能夠幫助我們實現這個目標,書籍和人的關系應是他人的思想與自我意識之間的互滲互動。人和書,最終會有一方被另一方加以改造。叔本華意識到這一點,他提醒道:“他人思想的大量涌入……長此以往會使我們的思維能力趨于癱瘓…在閱讀有關問題時,自己預先不作思考是危險的。”根本沒有思考過書中問題的人不僅無法理解書中的思想,最后連自己也難免成為思想的“物質原料”。讀書最大的益處恐怕不是獲得外在的知識,而是開發讀者頭腦中思維與思想。除此以外,讀書讓人思考還得益于書籍的線形閱讀方式,體驗過網絡閱讀的人都會深有體會,網絡的超文本在帶來搜索便利的同時,使我們的閱讀思路也變的非線性,無盡的信息超鏈接把思考一次次打斷。因此,讓人思考是讀書的第一個不可替代性。
讀書傳遞思想。閑暇時刻,有人說:上網吧,網上內容多豐富。的確,互聯網以其實時性、超文本和海量信息等特性成為了當前最熱門的文化消遣方式。但是書本的文字總是要深刻些。人類的溝通和思想的傳播通過視聽也能進行。但較為深刻、系統的思想和細膩復雜的感情,文字仍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媒介,閱讀仍是最好的傳播方式。沒有書籍,我們不相信世界在理論方面還會有進步。同樣我們也很難想象如何去用影音來表述高深的學術思想。那么網絡呢?的確,文字同樣是網絡信息的最主要載體形式,網上瀏覽也是網民使用最多的網絡功能。但是網絡如同廣播電視等其他媒體一樣,在思想的傳遞方面顯得力不從心。2006年1月公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的網民經常使用的20中網絡服務中,雖絕大多數與文字有關,但無論瀏覽新聞、搜索引擎、收發郵件還是即時通訊、論壇和電子商務政務,網上瀏覽不過是一種信息服務,至于網民在論壇和博客上發表的觀點甚至文章,充其量是表達了個人零散的思想見解,而且這些無需經過深思熟慮,修改整理,常常是作者以只言片語的形式即興發布的文字,在思想和理論的形成與傳遞上甚至發揮了消極的作用。相比之下,書籍則不僅僅是主觀思想的直接流露,而常常是作者智力成果的重構和主觀思想的系統化理論化,正式出版的書籍尤其是傳世的理論著作以其體系性、深刻性和嚴謹性在傳遞思想這個文化使命上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讀書的第二個不可替代性。需要說明的是,網上傳播的電子圖書只不過是圖書新的載體形式,由此產生的網上閱讀行為依然屬于讀書的范疇。
讀書使人快樂。閑暇時刻,有人說:玩游戲吧,電腦游戲多好玩。游戲中獲得勝利尤其是網絡游戲中獲得的角色認同的確使人快樂。但讀書帶來的快樂卻是任何文化娛樂方式都不可替代的。讀書之樂,樂在“發現”,發現一個跳躍的思想,發現一句神來的筆墨;讀書之樂,樂在“閑然”,閑然往來于古今之間,閑然橫亙在智慧之巔;讀書之樂,樂在“苦中作樂”,雖然讀書有時不免伴隨著像苦役犯一樣的沉重與辛勞。讀書之樂樂陶陶,這是讀書的第三個不個替代性。
讀書原來是如此的不可替代。雜文家鄧拓寫過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有書趕快讀》,我也在新的“世界讀書日”里再次呼吁大家“閑暇有書趕快讀”,天天都是“讀書日”,在“閑暇時間”的爭奪中,守護我們不可替代的讀書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