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已過了退休年齡。可醫院領導再三挽留,讓我再干幾年,這除了考慮我的醫術醫德外,還因為我有健康的身體、清晰的思維。總結我的養生經驗。我認為是:“三自”和“三適”,養生保健康。
“三自”就是自強、自樂、自知。自強是人生的支柱,自樂是人生的情趣心態,自知是人生的境界風度。
自強,就是自強不息,要不停息地奮斗向上。這種精神,猶如無形的鞭子在鞭撻自己不斷進取,在學術上、業務上要精益求精,為自己的生命延續提出需求。如今,我已過了退休的年齡,退休后有足夠的生活退休金,有的人就勸我可以歇息,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但我認為只要身體好,單位和工作上需要,就要不懈地工作、學習。這是生命的動力。若失去進取性,就仿佛停止給自己生命的鐘上發條,無形中終止了它的存在價值。多年來,我一直堅信“壽命是人生的量,貢獻是人生的質”這一句格言。
自樂,就是怡然自得,這是人生良好的心理因素,可以使人心曠神怡。但這種自樂,并不是滿足,而是要想方設法解脫自己的煩惱和憂愁。若沒有怡然自樂的心態,必然煩惱上身,引發惱怒和悲傷,誘發各種疾病纏身,甚至因憂郁而亡。我有一位同事,她與一位她大學時的同學相比總是感到不滿足:同學是主任醫師,而她是副主任醫師;同學的丈夫是局長,而她的丈夫是副局長;同學的女兒在加拿大留學后定居,而她的兒子只是一家外企的白領……越比越煩惱,越比越憂郁,越比越覺得日子沒有過頭,結果多種疾病纏身,精神恍惚,無法正常工作,不到退休年齡就回家休養,如她不能解脫出來,那么她將只能在病床上度過余生了。可見心理因素對生理的影響有多重要,所以說養生必須要養性。
自知,就是要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所謂認識,就好比把自己放在天平上,正確評價自己的作用,若過高地自吹自擂,言過其實,就會使自己飄飄然,導致好高騖遠,癡心妄想。當幻想成為泡影時,就如同斷線風箏,從此一蹶不振,愁眉不展,就失去了怡然自得的情趣。如過分看低自己,也就失去了自強的精神。所以自知是自強與自樂的保證。《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寓有深奧的養生哲理。
“三適”,就是適時、適度、適量。適時是對自然環境而言,適度是對體能勞作而言,適量是對營養需求而言。
適時,就是適應自然。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受天時、地利的影響和保護。要健康長壽一定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在自然界中有日、月、季節等節律變化,人要與之適應,眾所皆知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我既不開早車,一般情況下也不熬夜。早晨起床是按《太平御覽》“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過日出后”的原則,睡覺在晚上10時左右.保證睡眠,作息有度。至于季節性的寒暑變化,更應予以相應。我還有每天堅持聽天氣預報的習慣,以考慮自己的衣著與行止,才能做到如《諸病源候論》所說的:“將攝順理,則氣血調和,風寒暑濕,不能為害。”
適度,就是勞逸結合,這是養生至關重要的方面。我身體雖好,但不能與中、青年人相比,所以在工作上我掌握如下三個原則:一是工作有個計劃框架,對日程、周際工作做到工作有序,力爭有條不紊。二是工作量及進度以自己的體能狀態為度,體能狀態好時多工作、學習、研究一些;感覺體能狀態差時,適當減少工作量,增加一些娛樂活動。這一點院領導也是體諒我的。三是一旦工作繁忙,實在推托不過。熬夜也有學問:晚餐少吃些米飯,這可使精力集中在大腦,減少消化道的工作量,適當補充雞蛋、巧克力等以增加熱能,以保證精力的充足。一旦因工作需要熬夜后,在凌晨一定要睡上一二個小時。這盡管時間短,但能保證有充沛的精力投入第二天的工作。但到了這把年紀,無特殊情況還是以不熬夜為好。
適量,就是滋補適量。飲食是養生的一個重要環節,但飲食要有節、有時、有法。有節。就是進食量有所節制,決不能暴飲暴食。俗話說:“腹中八分飽,無需醫生瞧。”有時,就是按時進食。掌握少食多餐的原則為好,每天下午及臨睡時適當加餐,既保護脾胃的消化功能,又不增加它的負荷量。有法,就是注意食物的營養及其烹飪方法。至于烹飪方法,這是關系到營養物品的滋養成分是否能被消化吸收的問題。同樣是一塊豬排,燒排骨湯或炸豬排,顯然是湯的營養成分高而且易于吸收,所以我是以煲、煮、蒸的方法取汁食之。另外,在飲食上還要葷素、精雜糧搭配好,確保合理吸收營養。
關于藥補,我也適量吃些補品,因為我是陽虛之體。我主要是吃人參,以冬令為主,每天蒸一參鍋的參湯飲服。至于市場上五花八門的各種滋補品,我較少問津,尤其是只聞其名、不聞其成分的“補品”,我一概拒之門外。我堅信還是土生土產、原生態的滋補品好。有疾之身可賴藥物以框正,無病之身則反可為藥之毒性所害。我不主張妄自服藥,補品也要對證,否則就是自己找罪受,豈不枉然。
“三自”和“三適”是我經過多年實踐的經驗和體會,并且取得了成效,供朋友們參考和借鑒而已。在今后的養生保健上,還需不斷與朋友們探討、學習、實踐,找出更佳的方法和途經。
(編輯 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