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的老年人已經開始明白增加鈣的攝取與防治骨質疏松病之間的緊密關系。然而在當今市場上,要想選出物美價廉的鈣制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去藥店買補鈣產品總有種茫然不知所選的感覺,是買“活性”的,還是選“一片頂五片”的呢?是選某某名人強烈推薦的,還是挑由8位醫學博士花了6年時間研制出來的鈣劑呢?人人都試著想從這些不乏鼓動力的廣告中辨別出哪一個品牌是自己的最佳選擇。一番眼花繚亂之后,究竟哪個是當今屹立潮頭的“鈣”世英雄呢?
其實,最科學和經濟的補鈣方法應該是通過每天的飲食來滿足身體對鈣的需求。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不能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鈣,比如對于素食者、經常旅行者、飲食不規律者、消化系統有問題的人,或者已經確診體內缺鈣者,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下,適當補鈣。這就回到廣告給消費者出的“難題”上來了。
實際情況是消費者選擇鈣劑,最關心的應該是:元素鈣的含量、制劑中鈣的吸收率、制劑的純度、單位元素鈣的價格、有沒有副作用。鈣制品廣告中如果涉及這方面的信息,對消費者才有參考價值,而許多鈣產品廣告僅僅片面強調該劑型在體內的表現優于其他產品,這對消費者正確選擇補鈣產品幾乎沒什么意義。因為,鈣在骨骼系統的沉積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人體內分泌系統的整體運作才能實現。不同鈣制劑吸收到體內后都是以同樣的鈣離子形式分布到身體不同部位,并且參與局部的生化過程,與鈣制劑本身的組成沒有多大關系。更不是價錢賣得越高,科技含量就越高,或者效果就一定越好。廣告中提到“排列好、沉積好”等諸多藥理作用方面的優勢在沒有直接的臨床實驗做基礎的情況下,這些說法都是不夠嚴謹的。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鈣制劑可分為三大類:
(1)化學合成鈣。包括碳酸鈣、乳酸鈣、枸櫞酸鈣、葡萄糖酸鈣等。在化學上它們都屬于鈣鹽,理想狀態下水解后形成鈣離子和酸根離子。其中鈣離子是需要補的礦物質,而酸根離子只是鈣的載體。因此,在計算重量上應該注意元素鈣重量與不同鈣鹽重量的區別。例如:葡萄糖酸鈣中含鈣(元素)量為9%,乳酸鈣含鈣量為2%,碳酸鈣含鈣量為40%,枸櫞酸鈣含鈣量為21%。其中葡萄糖酸鈣因為含鈣比例較低,目前已很少用作補鈣劑。廣告中提到的“一片頂五片”所強調的是商品名為“新鈣中鈣”的優點。新鈣中鈣的化學成分是碳酸鈣,因為碳酸鈣的分子量小,鈣含量相對就多。碳酸鈣是化學合成鈣中生產歷史較長、銷售量最大的制劑。一般認為它比較適合用于胃酸水平正常的人。如果老年人有胃酸減少的情況時,碳酸鈣就應該和正餐一起吃,或者選擇枸櫞酸鈣,都會使身體更加容易吸收。
化學合成鈣的吸收率除了和胃酸水平有關外,還與各種制劑的溶解度有直接聯系。化學合成鈣中溶解度高的有碳酸鈣、葡萄糖酸鈣、枸櫞酸鈣等,相對來說,乳酸鈣的溶解度較低。檢測溶解性的簡單方法是將藥片放入半杯白醋中,半小時后稍加攪拌,觀察是否仍有頑固不化的大顆粒。由于化學合成鈣生產歷史較長,原料穩定,因此出自有良好信譽廠家的制劑一般純度較高,且不含有害元素。
(2)海產鈣。取自海洋生物,多為軟體動物的殼或分泌物,包括貝、螓、珊瑚等,最早產于日本。有些產品被稱為活性鈣,并且一直沿用至今。這類產品源于海洋生物,經高溫研磨制成。其主要化學成分為氧化鈣和氫氧化鈣。由于分子量較小,其中鈣的含量可達50%以上。選擇這類鈣劑時應注意產品的化學成分檢驗證書上是否提到微量有害元素的含量。因為天然海產品易受環境污染因素的影響,近海生物體內通常會含有砷、汞、鉛、鎘等有害元素,長期服用含有這些有雜質的產品會造成慢性中毒。
(3)龍骨鈣。主要來源是動物骨骼、蛋殼等。這類產品中鈣的含量變動較大,溶解度也不是非常理想,因此,目前國際市場上已經不流行了。
選擇鈣制劑應該根據國家衛生、藥物和食品部門的審查證書,以及有效的化學成分分析證書來確定鈣的含量和純度,再結合廠家信譽估計產品質量。補鈣是長期的事,因此保證每天進食富含鈣的食品應該是第一選擇。服用性能價格比較合理的鈣制劑是飲食補鈣的輔助方式。如果成人每天需要1000~1500毫克元素鈣,則服用鈣制劑的限量等于需鈣量減去食物中的含鈣量。
關于服鈣制劑究竟是一次補足,還是少量多次的問題,目前認為以500毫克為一次口服元素鈣劑量的上限。如果服鈣劑超過500毫克,最好分次服用。補鈣的目的在于保證骨骼系統的健康,健康的骨骼除了需要足夠的鈣以外,還需要人體內分泌系統的正常工作,以及其他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共同參與。例如,由甲狀旁腺分泌的激素甲狀旁腺素,就與骨骼系統健康與否關系密切。如果甲狀旁腺素偏低,則至少鈣的吸收率就會大受影響,即使吃進去足量的鈣也難以達到補鈣的目的。因此,如果身體有病,特別是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應該及時就醫,綜合治療。鈣片并不是太上老君的靈丹妙藥,不能包治百病。
值得注意的是,補鈣還需要同時補充維生素D和其他營養成分,如鎂、鋅等微量礦物質以及維生素C、B6和葉酸等。維生素D有助于提高鈣從腸道吸收到血液中的效率。缺乏維生素D,補鈣的目的就很難實現。人體每天需要大約8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而維生素D最經濟的補充方法是每天曬15~20分鐘的太陽。曬太陽的過程中,人體皮膚就開始合成維生素D了。如果不能經常接受陽光,則應該適當吃魚肝油、牛奶、蛋黃之類含維生素D的食品,也可以服用含維生素D的鈣制劑。
除此以外,適當運動也是保證補鈣效果所不可缺少的。另外,補鈣也要注意“適量”。補多了會適得其反。每天食入鈣的總量不應超過2000毫克,如果補多了,不利的方面首先是影響其他礦物質的吸收。長期超量補鈣,還可能造成毒性反應。
如果補鈣同時需要服用其他藥物,應該向醫生咨詢。因為鈣制劑會影響其他藥物的吸收。并且,許多藥物中也含有鈣,比如許多抗胃酸藥中都含鈣的成分。各種來源的鈣加在一起,或許有過量的可能。
最后,有些人也可能根本不適合補鈣,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腎功能不好、血鈣過高(高鈣血癥)等情況就不能擅自補充鈣。總之,補鈣最要緊的是符合個人需要,別人心目中的“鈣世英雄”未必能救自己的急,更未必適合自己。
(編輯 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