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龔響林是湖北省監利縣有名的水產販運大王,近日見到他的才覺得這個“大王”果然名不虛傳。在監利縣柘木鄉龔唐村沙洪公路旁的一幢三層樓房前,擺放著10多個準備裝載黃鱔的冷凍裝置箱,七八個手腳麻利的年輕人工在給鱔魚分類排隊,邊過秤裝載邊記賬。龔響林告訴筆者,這些正在裝運的黃鱔下午就要發往廣州。
46歲的龔響林是監利縣柘木鄉龔庸村四組的農民,他從1985年開始瞄準本地水產品高產而缺銷路的空當,與別人合伙搞起了水產品販運。他們將從各家各戶收進來的鱔魚、黑魚、泥鰍販運到湖南岳陽,一天便可賺上百八十元錢。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隨著業務領域的不斷拓展,龔響林與合伙人分了家,開始自立門戶搞販運,與同樣從事水產販運的兒子一起做起了水產品流通的“大買賣”。
談到水產販運中的商機和訣竅,龔響林指著待裝的鱔魚如數家珍,“就說鱔魚吧,分大雜、上中、中雜、次中、小雜五個等次,按市場的需求,一般大雜、小雜、次中銷上海、南京;上中、中雜、次中走廣州,主銷臺灣和香港;而螃蟹、長江大刀子魚銷往蘇州。由于搞水產時間較長,匯聚到他手下為他供貨的小商販除本地魚販外,還有洪湖的60多個小魚販。一般由小商販把貨拉過來賣給他。對于這些商販,龔響林最講究信譽,甚至把別人視為商業秘密的調進價和出手價真實相告,從不搞半點欺詐,因而在他的手下匯集了一大幫人,這樣龔響林每年都能收到250多萬公斤水產品。經驗豐富的龔響林還告訴筆者一個小秘密:收魚千萬不能要用化肥或化學藥物催養的,這種龜容易死、沒營養、好看不好銷,如果銷上一次就會失掉老顧客。
現在,龔響林已在全國幾十個大中城市建立了聯系點和銷售窗口,一旦接到要貨的電話,就馬上通知供貨的小商販組織貨源,準確無誤地發到目的地。多數時間,他只在家里收魚和聯系業務,他的收購“熱線”電話大小商販都知道。遇到冬季收魚的旺季,外地要貨的電話絡繹不絕,他就專門安排專人—天24小時守候在電話旁,只要接到電話就立刻組織貨源準備發運,
因龔響林在水產販運方面摸出廠一些道道,所以他的生意比較紅火。水產販運不光富了龔響林自己,還帶富了一些為他收魚的小販,本鄉王岳岳、馬新民兩人長年騎摩托車為其收負販魚,一年純收入近2萬元,其他的一般水產販運戶一年收入也都在1萬元以上。
在他的帶動下,柘木鄉已有30多名農民主動加盟到水產販運行列,水產販運隊伍的日益龐大,有力地推動了鄉里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如今全鄉水產養殖水面已超2600公頃,水產品產量超過8000噸。(湖北省監利縣柘木鄉人民政府宣辦 謝岳成 郵編:43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