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由于病因復雜,治療方法也因病情而有區別。家長在配合治療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防止脫水。腹瀉會導致胃腸道電解質的丟失,如氯化鈉、氯化鉀等。如果只給小兒喝開水或糖水,只能補充水分而不能補充鹽類,會造成血漿中鹽類成分進一步稀釋,加重口渴癥狀,非但不能改善病情,反而會惡化。正確的補充水及鹽類的方法,應該是給孩子服“口服補液鹽”。一袋這類鹽中有兩個膠囊,有葡萄糖10克,氯化鈉(食鹽)175克,碳酸氫鈉1.25克,氯化鉀0.75克。把這些藥物沖成500毫升,即500克水,1歲以下的孩子服用則沖成750毫升,喂3~5分鐘后休息3~5分鐘。喂的量按脫水程度而定,具體標準可請醫生指導。如果暫時得不到“口服補液鹽”,可以在500毫升開水中加兩平湯匙白糖,兩個平牙膏蓋的食鹽,按上法慢慢喂服。有的地區用炒熟的米粉或麥粉加入少量的食鹽,再加水煮成糊狀一口一口地喂。如果經過上述處理仍無效,那就應送醫院靜脈補液。
2.注意飲食。輕度的腹瀉,仍可喂母乳,但每次喂奶時間要短一些,兩次間隔略為延長。如果是牛奶喂養的,則可改為一半牛奶一半米湯,量亦要比平時略少一些。嚴重腹瀉應禁食4~6小時,使胃腸道得到很好的休息(但此階段內要喂上面介紹的“口服補液鹽”)。患兒平時已能吃粥、吃飯者,在腹瀉期間可以喂些稀飯,輔食以清淡為宜。
3.注意控制感染。由病毒引起的小兒腹瀉(尤其是引起秋季腹瀉的輪狀病毒),病程有自限性,大約7~10天可以自愈,不必用抗生素治療。由細菌引起的腹瀉,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療。
4.注意止瀉劑的應用。這類藥物可以在慢性或遷延性腹瀉的病孩試用。對急性腹瀉的病孩,只有通過飲食調節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的紊亂及合理地應用抗生素,使小腸功能逐漸恢復,分泌到小腸內的水分逐漸減少,才能使大便次數減少。(重慶市渝北區龍旺街118信箱醫院 何穎 郵編:4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