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農委、市旅游局今年6月開始在郊區開展“鄉村旅游接待明星戶”評選活動,1000個鄉村旅游接待明星戶產生,市農委將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給予每戶2000元的實物獎勵。
天津市今年文明生態村建設凸現出新特點:示范村的比例為26.7%,創建標準明顯提高。許多創建村把秸稈氣化、大型沼氣、地下排水等基礎設施作為創建的首要工作;建設重點明顯向遠郊區轉移,遠郊區創建村的比例從76%提高到87%;創建村的投入項目和額度大幅度增加。
河北省自今年9月起在部分縣(市)開展農村學區建設試點工作,將利用兩年左右的時間,按新劃定的學區,逐步撤銷各鄉(鎮)中心校(總校),建立學區中心校。打破鄉鎮行政區劃界限,2~4個鄉設置學區中心校;隨著學區建設的開展和教育資源的整合,小學取消包班制,實行分科教學。同時,實行小學、初中一體化管理。
山西省各市、省直醫院60余支醫療服務隊、500余名醫務工作者,在今年教師節期間奔赴全省農村鄉鎮,為8000名農村教師進行義診和保健咨詢服務。
內蒙古自治區在“十五”期間引進、改進、推廣了奶牛、肉牛、肉羊等高產優質牲畜良種和牲畜改良技術,使良種覆蓋率達到95%,牲畜改良比重達到90%以上。
《遼寧省農產品加工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構筑從地頭到車間直至餐桌的全程質量安全監控體系,建立農產品原料基地,以優質特色龍頭加工企業為依托,打造龍頭企業+基地+中介服務組織+農戶的質量安全鏈條,以此來保證百姓吃上放心肉、放心菜。
吉林省政府辦公廳前不久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吉林省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建設指導意見》,對于全省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的人員配備問題,省政府將提供2000個就業崗位,省本級將撥款1.6億元用于福利服務中心的建設。
黑龍江省將從2007年春季開始,在全省范圍內全面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包括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貧困家庭的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建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保障機制。
上海市奉賢區四團鎮實施“周末走訪制度”兩年多來,干部們放棄休息走進農家,使周末成了群眾反映問題的“方便日”、百姓受益的“實惠日”。
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前不久出臺了《關于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意見的通知》,今后,江蘇對被征地農民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和就業要求但未能就業的,視同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發給《就業登記證》,享受城鎮失業人員的就業扶持政策;對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就業困難的被征地農民,視同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發給《再就業優惠證》,享受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扶持政策。
浙江省海鹽縣前不久成立友邦植保合作社,注冊資金5萬元,首批吸收會員50名,到今年9月底,合作社開展代防代治服務面積達到4870公頃次,比去年同期的2330公頃次,增加1倍以上,在水稻褐飛虱等重大病蟲的有效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安徽省合肥市今年安排50萬元專項資金獎勵100名農民創業帶頭人,每人獎勵5000元。評選獎勵對象:在全市農村范圍內從事種植業、養殖業、林業、農副產品加工、營銷、勞務輸出、科技服務等生產經營活動連續兩年以上,達到一定規模,并對當地農戶起到明顯的示范、帶動作用的各類種養大戶、經紀人及加工、運銷戶。評選條件: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等行業,規模達到相關標準,當年戶純收入達3萬元以上,并帶動周邊10戶以上農戶創業致富(被帶動農戶人均純收入超過當地農戶人均純收入的30%以上)。均可申報農民創業帶頭人。
福建省全面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成明晰產權的村有11693個,占有改革任務村總數的99.5%;完成明晰產權面積503.53萬公頃,占應改革面積的97%:集體商品林林權已登記面積735.73萬公頃,占應登記面積的95%,主體工作已經基本完成。
江西省2006年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前不久正式啟動。國家發改委下達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國債)8450萬元。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用于國家下達江西省2006年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方案中鄉鎮衛生院、縣級醫療衛生機構項目的業務用房等項目建設,要嚴格按照下達的建設內容、性質、規模執行,不得擅自改變。各建設項目單位要確保今年開工建設,形成新的工作量,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用,不得用于償還過去拖欠的工程款,也不得用于購買已建成房屋。各相關單位要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基礎上加快工程進度,所有項目要在2007年前竣工。對于需要征地的項目,由當地政府無償劃撥。
山東省從2007年春季開學起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免雜費標準按“一費制”規定執行,即:農村初中每生每年300元,農村小學每生每年210元。落實農村中小學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為農村初中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農村小學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的學生和城市低保家庭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實行“兩免一補”。
河南省平輿縣在新農村建設中,積極實施“三項科技工程”。一是科技網絡工程。以縣科技、農業、畜牧等部門的專家組成的科技服務隊為龍頭,以鄉、村科技服務小分隊為基礎,組成三級科技信息網絡。二是科技培訓工程。以縣、鄉農廣技校為陣地,定期舉辦農業新技術培訓班,同時組織專家服務團深入農村,巡回對農民進行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的科技培訓。三是科技服務工程。通過縣廣播電視臺、科技興農網、黨員電教系統等傳播科技信息;開通“科技服務110”熱線電話,利用各類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進行科技推廣。
湖北省有3個產品入選首批中國名牌農產品,分別為:湖北國寶橋米有限公司的國寶牌橋米、湖北采花茶業有限公司的采花牌采花毛尖、洪湖市德炎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的德炎牌淡水小龍蝦。
湖南省政府辦公廳前不久發出《關于做好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的通知,重點治理農村“臟、亂、差”和鄉村企業污染,重點抓好全省1000個試點村的環境綜合整治,力爭農村居民聚居點環境綜合整治率達到20%;建設一批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引導鄉村工業合理布局、規模發展、集中治污。清潔水源,以農村居民飲用水源保護為核心,提高保護意識,強化保護措施,讓農村居民喝上干凈的水;新建村鎮供水工程7000處,改擴建村鎮供水工程5000處,解決村鎮飲水困難和安全飲水人口500萬。清潔田園,以推廣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為核心,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重點抓好清水塘等工礦區土壤修復示范項目;推廣生態施肥、病蟲害生態控制等農業清潔生產技術,創建一批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區,推廣多種生態農業建設模式180萬戶。清潔能源,以發展農村沼氣為重點,多種能源互補,建立農村清潔能源體系;全省建設500個規模化養殖場集中供氣工程。
廣東省政府前不久召開全省農民工工作會議,要求努力實現全省農民工上崗有培訓,勞動有合同,工資有保障,傷病有保險,維權有渠道,生產生活環境有改善,確保農民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今年年底前,全省培訓農民工60萬人,勞動合同簽訂率不低于75%,農民工參加工傷、醫療保險分別突破10HD0萬人和800萬人,勞動爭議案件結案率達95%以上。
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稻免耕拋秧、玉米免耕栽培和冬季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簡稱“三免”技術)累計推廣面積達146.67萬公頃,共計為農民節本增效12億元。廣西免耕面積已占全國的70%,創下“推廣速度最快、實施面積最大、農民參與程度最高、技術創新最多、綜合效益最好”的5項“全國之最”。
海南省冰鮮豬肉前不久首次輸往香港市場,估計今年會有15萬頭左右冰鮮豬肉進入香港市場。
重慶市政府前不久決定強化農村法律援助服務,對農民工申請支付勞動報酬和工傷賠償法律援助的,不再審查其經濟困難條件,免費提供法律援助。對經濟確有困難而又達不到法律援助條件的農民,適當減少或免除法律服務費。
四川省古藺縣農業局前不久建立核心示范片133-33公頃,各鄉鎮確定1~2個示范點,每一種作物有13.33公頃以上的核心示范。探索高效、低耗配套高產栽培模式和技術。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進行試驗篩選,為提高作物綜合生產能力提供品種更新和技術儲備。
貴州省六盤水市首家農村沼氣協會——盤縣四格鄉農村沼氣協會前不久正式成立,創建了農村沼氣能源管理新模式。
云南省前不久制定并實施《云南省涉及農民負擔案(事)件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對造成涉及農民負擔案(事)件的。將對擔任黨內領導職務的責任追究對象給予警告、撤職等處分。
西藏自治區決定采取政府主導、民辦公助的方式,按照“政府扶一點、援藏幫一點、銀行貸一點、群眾籌一點”的資金籌措辦法,鼓勵群眾以鄰幫鄰、戶幫戶和相互換工的形式,全面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計劃在“十一五”期間整合、安排資金27.26億元,爭取使80%以上的農牧民住上安全實用的新房。
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在今年的玉米生產中,在全縣不同區域建立6個“千畝核心示范方”,分別選用主推品種進行示范,并在科技示范戶核心方內選定600個農戶參加高產競賽活動。
甘肅省今年用于養殖小區的建設資金達到2億元。新建規范化養殖小區242個,全省養殖小區達到1130個。養殖小區新增畜禽飼養量92萬頭(只)。
青海省先后出臺了農民工進城就業、培訓、改善就業環境等多項政策規定,在海東、西寧等鄉(鎮)村建立勞務工作站已達188個,在北京等城市建立駐外勞務輸出管理服務機構已達170多個,各地鄉村還活躍著一批勞務輸出經紀人、帶頭人。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工草地面積已達到53.33萬公頃,人工草地與天然草原比例達到1:5,在全國排在前列。禁牧3年多來,全區羊只總飼養量達到1000萬只,比禁牧前增長了22%;農牧民人均畜牧業收入達768元,比禁牧前增長了3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棉花種植規模已穩定在113.33萬公頃、總產量180萬噸左右的水平,分別占全國棉花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的30%和40%左右。棉花種植面積、年總產量、平均單產、年收購量和商品調撥量、優質棉年產量、病蟲害低成本化學防治水平和高產面積七項指標已連續14年位居全國首位,平均單產較全國高出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