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是有行政級別的
太平盛世,宗教的恢復,香火鼎盛,成了盛世太平不可或缺的衡量指標。
神州大地大小廟宇的僧侶,尤其是力丈主持大師道長,均被套上行政級別,卻又是當代中國所獨有,市場經濟大潮的洶涌澎湃,更引進了佛門CEO的概念。
這都是新鮮事務。
告別浩劫歲月之后,百廢待舉,也包括佛門。
和諧社會需要宗教的潤滑和調劑。力丈也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和尚是人,我們也是人,大小廟宇的出家人,在經苷管理領域表現得遠比各種國企民企還要杰出,賺的錢遠比世俗還要多,我們覺得汗顏。
高僧的博大精深是需要傳承的,有級別的高僧,是不是更有學問?
楊錦麟(鳳凰衛視)
方丈何為
在釋永信成為社會輿論探討焦點的時候,從《南方人物周刊》對他的采訪中我們更多地了解了這位“佛門CEO”的所想所為。他適應社會發展少林寺進而弘揚佛教文化的初衷,應該肯定。但凡事有度,在他的大肆張揚下,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少林寺濃郁的金錢味。
在我們周圍,很多佛教徒并沒有真正懂得佛教的真諦,大多停留在“菩薩可以幫我完成心愿”的功利主義之上。在此背景下,佛教的社會外化責任究竟應該聚焦于何處?釋永信說“中國佛教禪宗的修行是為了自己見性成佛,自己可以主宰自己,不是靠哪一個外來力量,不是靠什么神”,這句話我是贊成的,那么他是不是應該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告訴信徒如何去對待世俗喧囂當中的煩惱和憂愁,如何通過聽聞佛法獲得正確的人生觀念?
可惜,釋永信的豐要精力并沒有放在這上面。
趙陽(天津)
釋永信“有增進而無忘本”
“諸法從緣起”,一切事物都是隨著種種條件而生起的,世盛佛教方能興盛,市場經濟給了釋永信將少林寺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全面掛鉤”的條件。“事有千差,理唯一味”,寺院的發展也是硬道理。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市場經濟,亦需要信仰產品;而信仰產品,不能“養在深閨人未識”,需要推銷。人家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甚至都有自己的媒體呢。
“云在青天水在瓶”,出家人的內修與外弘,可以并行不悖。佛法外弘,不僅僅是做精神導師,亦可傳授少林武功、傳播佛教文化。正因為“內修”,少林寺修成了中華文化的一張燙金名片;正因為外弘,少林寺才能向世界打出這張燙金名片。外動而內靜,“動止心常一”。從記者與釋永信的對話看,釋永信的識見很高、智能很高,他的“大膽”做法,對于少林寺是“有增進而無忘本”,世俗之人盡可放心。
徐迅雷(杭州)
對漢語等級考試的三點擔憂
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織研制的語言文字規范《漢字應用水平等級及測試大綱》近日發布。其中規定,漢字應用水平測試是教育部、國家語委組織實施的語言類標準化水平測試。(9月20日《羊城晚報》)
對漢語進行考級,無疑有助于普通話的推廣,但是也有一些負作用不可忽視。首先,它有可能增加用人單位的“求全”心理,就像很多單位根本用不上英語,在招聘人員的時候先擺出一條英語六級的硬性標準。這無疑會給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面的求職者又增加一道門檻。
其次,這種等級考試在操作層面上,是不是能夠真的選出人才,而不讓那些“應試”的寵兒鉆了空子,值得思量。在凡事必考的當下,很多懷中有才者,往往因為不善于記憶與背誦而敗走“沙場”,這些人能否在漢語等級考試上自由展示呢?
再次,在政府部門的誠心日益稀缺的當下,漢語等級測試會否成為有關部門權力尋租的工具?比如有些部門與單位可能會在組織測試過程中收取高額報名費、考試費等等,還可能通過指定教材與輔導書等方式牟利,前不久的審計報告就已經清晰地表明了某些部門的暗箱操作了。
由此看來,有關部門在積極推廣漢語等級考試的時候,必須對其負面作用有所考慮!
魏文彪(南昌)
學生為什么怕讀魯迅
魯迅之子周海嬰近日說:“我希望,青少年能逐步接觸魯迅的作品。過去政治上的需要,我們不去討論。個別年輕人如果不喜歡(魯迅),也沒關系。”
今年年初,浙江紹興魯迅故里百草園舉行了一場活動。會上,“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說法引起多方共鳴。學生為什么怕讀魯迅?魯研專家說,在魯迅小說教學中,老師在對其主題進行分析的時候,常會偏重闡發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而化之的主題,讓學生自覺不自覺地疏遠了魯迅。
誠然,一談起魯迅的形象,立馬想到怒目金剛、橫眉冷對;一說起魯迅的文章,立馬想到“似投槍、如匕首”;一詮釋魯迅本人,就被刻意拔高,上升到無限的高度。顯然,這不是完整的魯迅,如周海嬰所說,是“政治上的需要”的魯迅。魯迅之孫周令飛說:“魯迅不單是個勇敢的戰士,更是個風趣幽默、可親可愛的長者。”魯迅本來就是立體的、多元的,教材偏偏把他描摹為平面的、單一的。比如,《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魯文,原本很“單純”、很溫情也很溫和,而授課者卻把無數政治標簽強加給魯迅,讓魯迅變得生硬,讓魯迅的文章變得微言大義,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拒學生于千里之外,學生不愛讀,當然是有原因的。
王石川(南京)
角色互換:一場游戲一場夢
魏程,長沙城里少年,生活富足,現已輟學。高占喜,青海村娃,家境貧困,面臨失學危機。湖南衛視近日推出的《變形計》節目,給了他們角色互換一周的機會。七天過后,他們重新回到了原本屬于自己的生活。(據9月17日《長江商報》)
讓富足者體驗貧窮,從而珍惜現有的生活;讓貧困者看到富裕,從而生發出凌云之志。這應當是電視臺推出這檔節目的社會意義,也是雙方家庭愿意參與到這場電視秀之中的主要原因。
可是,一個沉迷于電腦游戲不能自拔、剛讀初一就開始輟學的“紈绔子弟”,是不是吃了到嘴里就想吐的飯、到工地打了一天的工,就會產生“好日子來之不易,我應倍加珍惜”的想法?而一個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的貧寒學子,乘了飛機、坐了名車、進了賓館,是不是就一定油然而生“大丈夫理當如此”的志向?
的確,客觀環境可以影響人的觀念意識,可是,給施加影響的對象一個預設的環境,是不是該對象就會得到設計者預想的影響呢?如果是這樣,把城里的“問題少年”都送到西部貧困山區鍛煉一番、把貧困地區因貧窮而輟學的孩子都送到城里體驗一番,青少年的品質和理想教育問題豈不是就迎刃而解了?
城鄉差別、貧富懸殊,使人與人之間生活條件、生活方式迥然不同。把這種差別驟然拉攏,形成強烈對比,給人心造成強烈震撼,但震撼之后,是振作、奮發,還是消沉、逆反,其實都有可能。所以,電視臺精心安排的“角色互換”只是一場游戲,游戲過后,恍然如夢。夢醒時分,在當事人心里留下怎樣的印記,我們暫時都不得而知。
彭聯聯(長沙)
健康只能是“1”或“0”嗎
有一個比喻廣為流傳:健康是“1”,金錢、地位和榮譽都是“1”后面的“O”。無論“1”后面有多少“0”(1000000……),一旦失去前面的“1”,后面的“0”再多也都毫無意義!
果真如此?
讓我們來推敲一下:健康真的只能是“1”嗎?不是!事實上人們不可能處于百分百健康的狀態,我們沒有“1”,但有“0.9”、“0.8”……后面加上的許多“0”,仍然有意義。如果健康只能是“1”和“0”這兩個數字,那么我們又將如何來給半身不遂的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的健康打分?給他“1”的話,那我們絕大部分人都不用為自己的健康操心了。給他“0”呢,按前述的比方所說,霍金的研究豈不是都毫無意義?
所以說,這個被保健食品企業頻頻引用的比方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把健康等同于生命。我們只能這么說才成立:生命是“1”,金錢、地位、榮譽等等都是生命后面的“0”。
張文良(福州)
[來信郵箱 fool2003@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