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建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第一次就文化體制改革做出重大決策,也是在“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對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進行工作部署的綱領性文件。
1.第一次完整表述文化體制改革基本框架。《意見》強調,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針,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發展為主題,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通過改革,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完善文化法律法規體系,強化政府文化管理服務職能,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形成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進一步提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2.明確劃分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范圍和界限。黨的十六大按照“兩分法”的原則,提出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種不同類型的分類指導的改革方針。然而,究竟哪些是文化事業?哪些是文化產業?各方面的認識還不一致。《意見》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對此做出科學和明確的劃分:凡國家興辦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科技館、群眾藝術館、美術館等為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單位,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通訊社、重點新聞網站和時政類報刊,少數承擔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務的出版單位,重要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藝術院團,實行事業體制,由國家重點扶持。其他藝術院團,一般出版單位和文化、藝術、生活、科普類等報刊社,以及新華書店、電影制片廠、影劇院、電視劇制作單位和文化經營中介機構,黨政部門、人民團體、行業組織所屬事業編制的影視制作和銷售單位,逐步轉制為企業。上述規定,使得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兩種類型的分類改革有了明確目標和政策依據。
3.首次允許轉制為企業的文化單位,可以吸收部分社會資本,進行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重塑文化市場主體,是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為此,《意見》明確提出,要規范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轉制。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股份制改造,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符合上市條件的,經批準可申請上市。轉制為企業的出版社、報刊社、文化產品進出口公司等,要堅持國有獨資或國有絕對控股,實行特許經營或許可證經營。這是首次允許轉制為企業的出版社、報刊社、文化產品進出口公司等,可以吸收部分社會資本,進行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
4.第一次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對實施對外文化貿易做出全面的戰略部署和政策安排。
為扭轉長期以來我國對外文化貿易存在的巨大逆差,《意見》提出,要實行政府推動和企業市場化運作相結合,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成為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的主體。要重點扶持大型國有文化企業的對外文化貿易,賦予有條件的各類文化企業外貿自營權,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的份額。改革和重組現有對外文化交流機構,培育大型文化中介機構,形成一批經營文化產品的跨國公司。鼓勵有條件的文化企事業單位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的方式,在境外興辦文化實體。合辦報刊、頻道、欄目和節目,合作演出和展覽,擴大我國文化產品和廣播影視節目在國際上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5.把文化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緊密結合,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是《意見》的特色。為進一步打破條塊分割,推進文化領域中的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調整,《意見》提出:要合理配置文化資源,盤活存量,優化增量;大力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培育和發展一批出版、電子音像、影視和動漫制作、演藝、會展、文化產品分銷等產業基地。支持和鼓勵大型國有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實行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有條件的可組建多媒體文化企業集團;大力推進文化領域所有制結構調整,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大力推進文化產業升級,發展數字廣播、數字電視、數字電影、數字出版、動漫和網絡游戲等,建設大容量數字化文化資源庫。
6.對文化體制改革進行了具體的工作部署。《意見》要求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大力支持、黨委宣傳部門協調指導、行政主管部門具體實施、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文化體制改革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成立黨委領導下的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文化體制改革,使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得到組織上的保證。
(作者系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