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電子期刊,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新興期刊、網絡期刊和已被出版商制作成CD-ROM或上傳于網絡的紙質期刊。目前將紙質出版物灌入CD-ROM是主要的電子出版物制作方式。相對于紙質期刊,電子版學術性期刊具有以下的好處:
1.電子方式,可以更快地將研究成果出版發布;可以加強作者、編輯和編審之間的聯系;可以更簡單快捷地將文章添加于數據庫中。
2.更多高效傳播的信息連同讀者的資料被一并收入數據庫。
3.創新了發布研究成果的方式和其他數據、信息的形式——相似模式、動作、聲音、超文本以及超媒體鏈接(包括雜志和其他電子資源的鏈接)。
4.通過將注釋及評價與已出版的文章相鏈接,能使大家對文章的理解變得更容易。
5.使文章和讀者之間的鏈接成本變得更小。
6.出版的速度和通訊的便捷為我們帶來了更加互動的雜志。在那里,一次投稿便可能引起業內廣泛的關注。
更深一層意義上講,一份通過網絡建立的電子期刊可以設想成一個學術角色,而且,它比傳統紙質雜志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全面和廣泛。它可以變成學術電子中心的核心部分和網上學術社區的關鍵元素。
許多學術雜志在網上出現或許給人一種印象,就是原型雜志這些年來所遇到的問題似乎都解決了。這其實并不完全正確。現在的情況是,投稿仍然不多,而且一些技術問題仍然存在。一些潛在投稿者或讀者并未準備好去訪問網絡終端,或者網絡終端缺乏制度上的支持。而且,ASCII文本文檔在電子期刊發行方面仍存在局限性,現有軟件也還未能滿足電子學術期刊的所有要求。
另一個潛在的障礙物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作者和讀者的要求可能并不完全一致。電子期刊的設計者設想大多數用戶希望得到在文本間轉換的能力(并且希望與其他文本或其他出版物形式建立可能的連接),而且一些作者指出電子出版物的主要優勢是它可以將整個文本包分成單個文本來處理。而另一方面,作者和出版者對讀者斷章取義也存在較大的意見,因為這樣威脅到了他們著作的完整性并且可能引起曲解和誤傳。
網絡上的電子期刊現在也引起了學術圖書館的重視。有些社團已經在其服務器上建立了600多份此類型的雜志。同時,他們也在制定發展政策,編訂雜志目錄,著手解決運行過程中的有關問題(例如合并與存檔的問題)。
網絡中的電子期刊幾乎都是學術部門一些研究人員主動建立的。他們的動力并不是來自學術管理部門或者是大學出版社。然而,現在他們普遍認為:
1.學術社團自從雜志出版商替代大學成為發布科研成果的機構之后,就失去了對研究輸出的控制權。這經常發生在贏利部門,而且版權通常已經由研究者所有轉化到出版商所有了。
2.大學不得不以高價從商業機構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買回去,這只會使大學圖書館增加資源消耗。
3.電腦和無線電通訊的存在允許我們考慮全新的學術出版道路。這樣大學就可以避開現在的期刊出版商并以電子形式出版屬于他們自己的研究成果。
一些表達不滿的例子和尋求改變的聲音包括:
取消雜志訂閱的呼聲,反映了支付學者進行研究的費用和將其從出版商那里買來所支付的二次費用需要重估。
許多圖書館管理員和學校的其他成員表達出基于大學的電子出版應該收回對智力輸出的控制和發行權利。
學院采取重新取回對學術出版控制權的想法,迫使商業出版社也不得不重新考慮這個問題。他們的鈔票并不能支付一切,而且有些東西必須放手。創造一個二選一的學術通信系統的責任取決于所有主要大學的學術人員和管理者。
當然,傳播學術成果的網絡方式并不意味著任何一個公共機構都可以出版他們的研究成果。一個可能的模式就是每一所大學都要擔負起在某個特定領域內創造和維持其數據庫的責任,并且將這個數據庫做成最好的。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可以像給紙質雜志投稿一樣給電子雜志投稿,而且這些稿件都可以得到權威人士的嚴格審查。(李改農 李欣 譯)